王彤
小咪:老貓,你在看什么?
老貓:我在看史鐵生的《我與地壇》。
小咪:史鐵生啊,我知道。我們學(xué)過他的《秋天的懷念》。
老貓:感覺怎么樣?
小咪:是一篇懷念母親的文章。但是和別人懷念母親的文章不太一樣。我能從文章里感受到他的痛苦和遺憾,我覺得他的母親在活著的時候也承受了許多,甚至比他承受得還要多。臨終的時候,還在牽掛著他們兄妹。我覺得最后一句話,寫得那么簡單,但是很有力量感?!拔覀z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我覺得他是懂母親的心意的,所以,他告訴自己,也是告訴母親,他不會再頹唐,而要振奮起來。這是對母親的承諾吧!這篇文章很短,但是真的覺得用情很深。
老貓:嗯,說得真不錯??梢院煤玫厝懸黄x后感了呢。
小咪:啊,這就能成讀后感了?我每次要寫讀后感、觀后感都覺得頭大。
老貓:可是,你說得很好哇!
小咪:沒覺得說了什么呀,就是實話實說啊。
老貓:對啦!作文之初本就是一個實話實說的過程。而且,你會發(fā)現(xiàn),實話實說又自然、又舒服,寫出來的東西也尤其順暢、生動。
小咪:老貓,你說的是我們寫作文嗎?我怎么每次寫作文都覺得像擠牙膏似的,哪有你說的那么順溜?
老貓:因為你總是想說假話啊,胡編亂造沒有根據(jù)也沒有體驗的事兒,可不是得絞盡腦汁使勁兒想嘛。
小咪:說得也是。
老貓:你看史鐵生寫《秋天的懷念》,他失去雙腿的痛苦、暴躁的脾氣,那都是真實的,是他的經(jīng)歷和體驗。母親面對正值大好年華卻陡然癱瘓的兒子,她的所有言談舉止、心理狀態(tài),也都是史鐵生看在眼里的。尤其是母親發(fā)病前要推著他去北??淳栈ǖ哪嵌蚊鑼?,喜悅而多話,但說到“跑”和“踩”時的戛然而止,都是史鐵生所觀察到的母親。她就是這樣的愛兒子,在意兒子,對兒子的痛苦感同身受,無從化解孩子的痛苦對于母親來說變成了最大的痛苦。盡管如此,她也從來沒有想過放棄,也希望兒子能夠堅強地生活下去。如你所說,史鐵生是領(lǐng)悟到母親的用心的。所以,才會有最后那句“好好兒活”,看到這里真的是淚目??!
對于史鐵生來說,他只是在寫他自己和他的母親。他始終都在實話實說,沒有半句虛言。這篇文章不是小說,不是故事,是史鐵生實實在在的人生,但和那些轟轟烈烈的故事相比,它一點兒也不遜色,恰恰是這種生活的真實和對真實生活的直述更打動人、感動人啊。
小咪:經(jīng)歷和體驗,說和寫,說實話,總覺得統(tǒng)一不到一塊兒去,不知道怎么做。
老貓:把經(jīng)歷和體驗說出來和寫出來,你只需要實話實說。不要怕平白,有些生動和曲折不完全在語言上,很大程度在于你的體驗是否足夠豐富。
你要對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接觸到的一切,進(jìn)行一番描摹,才會讓聽的人能夠想象出你說的東西。你說得越詳細(xì),提供給讀者和聽者的細(xì)節(jié)越多,他就越容易被你帶入到你講述的氛圍里。就像史鐵生寫自己發(fā)脾氣,寫母親偷偷地抹眼淚,寫她看到兒子敲打癱瘓的腿時“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她說的話,她的行動,她的歡喜和隱忍,都十分形象可感。
換句話說,人的感受不會是空穴來風(fēng),一定是建立在一些可感、可觸、可以想象的場景、事件和人物上面,那些具體的對于場景氛圍、事件因由和人物形神的描述,都是為了讓讀者和聽者有所知,進(jìn)而有所感的。
小咪:要體驗,要感受,要具體,要細(xì)節(jié),要真實!
老貓:對了!總結(jié)得很好!在這些基礎(chǔ)之上,再去談理解、談感悟,就不會生硬和突兀,而且因為這些描述源于真情實感,你的感受也會在描述中自然地流露出來。喜歡的、嫌惡的,其實你都會在你的描述里自然而然地選擇相應(yīng)的語言。還是以游記為例,你喜歡的地方和你不喜歡的地方,你的描述一定是有差異的,這就是“言為心聲”。至于那些生搬硬套,就屬于典型的“言不由衷”啦。
小咪:啊,那些“言不由衷”啊,真是讓人“苦不堪言”!
老貓:實話實說,具體而微,也就“言之有物”啦!
小咪:我去跟同學(xué)們分享一下這個妙招兒,但愿我們都可以“言笑晏晏”地寫作文!
老貓:嗬,成語學(xué)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