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小
在廣州,講起“陳李濟”這個商號,相信很多人都會知道。以前民間有傳“北有同仁堂,南有陳李濟”。不過,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陳李濟這個商號更加似人名多些。而事實上陳李濟的確是來源于人名,而且是兩個人,這兩個人演繹了一段“濟世奇緣”。
明萬歷年間,南海九江河清有位叫陳體全的人,家境貧窮。他母親長年體弱病多,年少的陳體全經常到西樵山去采藥為母親治病,但母親仍久病不愈,而陳體全堅持不懈。有個采藥的老人被他的孝心所感動,贈送了他一本藥書和部分草藥,并對他說:“此草藥可治好你母親的病,熟讀這本方書,你便會一生衣食無憂,但要記住的是,永遠都要保持利世濟眾的善心?!标愺w全母親服用老人所贈的草藥后果然痊愈。于是,陳體全開始勤讀方書,鉆研醫(yī)術,終于成為一名遠近聞名的郎中。后來,陳體全來到廣州行醫(yī)并賣藥,憑著精湛的醫(yī)術和良好的醫(yī)德以及經營有方,沒多久,陳體全就在廣州站穩(wěn)了腳根。
1600年歲末,陳體全去佛山收取貨銀,在收得貨銀后急忙乘船回廣州。由于心急,匆忙上岸的陳體全居然把貨銀遺忘在船上,返家后才發(fā)現貨銀丟失了。陳體全焦急之余,抱著一絲渺茫的期待順著原路尋找,但一直走到碼頭仍不見貨銀的蹤影。正當他準備放棄的時候,一個在碼頭上觀望的男子走過來跟他搭話。交談后,陳體全得知自己的貨銀被這位叫李升佐的男子拾得,而李升佐為了尋找失主,在碼頭上已經等候了大半天。
無巧不成書的是,李升佐也是一個郎中,而且還是南海西樵李村人,其時在廣州經營中草藥店,兩個在省城謀生的同鄉(xiāng)就此結下了不解之緣。陳體全對李升佐原銀奉還的舉動感激不已,拿出一半的貨銀要贈送給他,但李升佐卻不愿意接受。推搡多時,陳體全覺得這么推讓下去也不是辦法,于是提議將此一半銀兩用于投資李升佐的中草藥店。李升佐思量再三,終于應允。即日,兩人就以紅柬寫下了合伙文書:“本錢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濟世,長發(fā)其祥?!蓖瑫r,兩人商量草藥店此后取字號“陳李濟”,意為陳李二人巧合結緣,合伙經營,同心濟世。而店面,就設在廣州城南雙門底,也就是現在的北京路194號。
在明代,這種資本合作、按股分利的模式,實際上是現代企業(yè)股份制管理的雛形。此外,陳李濟明確規(guī)定,兩姓家族子女互不通婚,且輪流選舉族中德才兼?zhèn)渲繐嗡纠恚苊饬岁惱顫兂蓡我坏募易迤髽I(yè)。
陳體全善于經營管理,李升佐更精于醫(yī)術,而且在過去多年行醫(yī)的過程中,李升佐搜集、積累了不少古方和偏方。二人各自發(fā)揮所長,相輔相成,加之配合默契,生意十分興隆。
當時,每年科舉考試,考生們必定買一些成藥傍身,預防一般疾病。陳李濟看到這是一個宣傳推介產品的好機會,于是就派員到考場附近,或賣藥、或半贈半賣、或人手一丸全部贈予,并送上印有宣傳標語的紙扇……深諳宣傳之道的陳李濟,知名度得到進一步提升。
廣州是歷史悠久的對外通商口岸,當時很多制藥用的香料從海外運到廣州再轉運其他地方。蘇合香是地中海盛產的一種金縷梅科植物所分泌的芬香樹脂,對很多病都有特殊療效。不過蘇合香極易揮發(fā),再加上廣東氣候潮濕溫暖,不易保存其香。如何防潮濕、霉變、蟲蛀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陳李濟創(chuàng)造性地研制出用蠟殼包裹、使藥物保持數十年不變的藥品包裝工藝。而這種蠟殼包裹工藝,引發(fā)了其時北京、杭州等其他中藥制造中心中藥包裝的革命,直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仍為全國制藥業(yè)廣泛應用。
古有“洛陽紙貴”,后有“滇南丸貴”。據說,陳李濟的“追風蘇合丸”在云南怒江、西雙版納等地可換售銀元一個,可見當時陳李濟的名望之高。另一個讓陳李濟引以為傲的就是廣東三寶之一的陳皮了。很多廣州人都知道有這樣一句老話:廣東三樣寶“陳皮、老姜、禾稈草”,第一寶就是陳皮,而以前最出名的陳皮就出自陳李濟。陳皮原料以新會柑皮為最佳,每年冬柑收獲,陳李濟必派人前去采購?;貋砗蟀词召從晗薹诸惙胖迷谀緲巧线M行加工。陳皮貯存越久越珍貴,后來陳李濟的陳皮成了廣東歷年向朝廷敬獻的貢品。陳李濟的百年陳皮,除入藥及進貢入京供御藥房備用外,向來都不零售,只送不賣。當然能得到這些秘制陳皮的都是達官貴胄、社會名流,據說宋慶齡和何香凝對這種百年秘制陳皮情有獨鐘。
因為陳李濟店鋪身處鬧市中心,門前過客每日成千上萬,常有行人暈倒,每逢此時,陳李濟必派人出門營救施藥。久而久之,形成每年炎夏在店鋪門前設茶缸,為各種挑擔、拉車、苦力免費供應茶水的規(guī)矩。而陳李濟的另一善舉,更為人所稱道。民國時期,當時的北京路一帶盡是橫街窄巷,木屋平房,居民又以木柴為燃料,秋風干燥的時候,經常發(fā)生火燭。那時官方并沒有設消防設備,老百姓在遇火燭時常常束手無策,損失慘重。
了解到這種情況,陳李濟決定從國外購置三輛消防水車,并自組了一支二十名壯丁的義務消防隊。一旦發(fā)生火災,隊員就會立刻推著寫有陳李濟三個白字的火燭車出動救火。后來民間就有了上火搵陳李濟,著火還是搵陳李濟的諺言。
陳李濟從19世紀20年代開始發(fā)展外向型經營,由于其產品質優(yōu)價廉、便于攜帶,許多出國謀生的國人為防病所需,攜帶出國,進而引銷到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緬甸、印尼等地。1826年(道光六年),陳李濟在廣州十三行開設一個批發(fā)所,作為產品輸出、洋藥原料輸入的口岸貿易機構。后來還在香港、上海、澳門、新加坡等地設支店,形成了跨省、跨國的經濟網。至民國時期,陳李濟已進入產銷的“黃金時代”。
除管理與經營外,作為制藥企業(yè),最能體現陳李濟革新精神的還是制藥本身。陳李濟廣集古代固有成方、驗方,悉心研究炮制技術,制成各種療效獨特的古方正藥。早在1650年(清順治七年),陳李濟便創(chuàng)制烏雞丸,該產品后來衍生出御用名藥烏雞白鳳丸。據《廣州醫(yī)藥志》記載,“清同治皇帝,偶患風寒,腹痛吐瀉,經御醫(yī)推薦,服用廣府陳李濟追風蘇合丸奏效,龍顏大悅,遂敕賜‘杏和堂’三字的封號,以示表彰?!惫饩w年間,兩朝帝師翁同龢為陳李濟題寫店名,陳李濟三個鎏金大字至今尚存。陳體全與李升佐經營的陳李濟,始終堅持“古方正藥”這一經營宗旨,到了清朝乾隆年間,陳李濟已能生產膏、丹丸、散等多個劑型的中成藥,產品遠銷南洋等地。
“陳李濟,神龍茶,發(fā)燒感冒有揸拿!”有一定年紀的廣州人一定印象深刻,而這首廣告歌,更是當年廣州起義接頭的暗號之一。時代滄桑變幻,近代中國歷經了無數苦難,陳李濟所走過的路也是充滿辛酸和淚水的。1900年英法聯軍入侵,陳李濟廣州老鋪毀于炮火;到了1937年又發(fā)生日本全面侵華戰(zhàn)爭,同年10月,日軍空襲廣州,陳李濟廠房損壞,生產被迫中斷。1949年之后,以陳李濟為主廠,先后并入神農、萬春園、偉氏、馮致昌、何弘仁、燮和堂、橘香齋等七家藥廠組成“廣州陳李濟聯合制藥廠”;但是在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有著三百余年歷史的陳李濟招牌被改為廣州中藥二廠,陷入了失傳的危機。所幸的是1980年9月,陳李濟恢復“廣州陳李濟藥廠”廠名和“杏和堂”商標,陳李濟同時并被確定為國家重點中藥廠。1993年,陳李濟獲首批“中華老字號”稱號。
創(chuàng)立于1600年的陳李濟,四百多年屹立不倒的根源是文化,是神圣的使命感。419年前,陳李兩公因誠信結緣,創(chuàng)辦陳李濟,寓意“陳李同心,和衷濟世”。細究同心濟世的根本,在于一個“濟”字,“濟”是給予,是對他人的幫助;“濟”更是目的,是一代代陳李濟人的追求,也是博大精深的以“仁”為核心的中華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