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一個絕密 28 年的名字,一段鑄核盾衛(wèi)和平一甲子的傳奇。
他婉拒“氫彈之父”的稱謂。他說,核武器事業(yè)是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是全國各兄弟單位大力協(xié)同完成的大事業(yè)。
他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長期主持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為我國核武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上世紀80 年代以來,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關鍵技術,使我國核武器技術發(fā)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對我國科技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貢獻。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敬業(yè)奉獻模范”稱號。在慶祝改革開放 40 周年大會上,他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他就是國防科技事業(yè)改革發(fā)展的重要推動者于敏。
1926 年,于敏出生于天津。1949 年,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績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學畢業(yè)生,并考取了張宗燧的研究生。研究生畢業(yè)后,他被調入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
1967年6月17日8時,羅布泊沙漠腹地。一聲驚天“雷鳴”,一朵蘑菇云頂天立地……
中國第一顆氫彈在西部地區(qū)上空爆炸成功!——當天,新華社向全世界莊嚴宣告。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 7 年零 3 個月,中國用了 2年零 8 個月,速度世界第一。
巨大的成功背后,是難以想象的艱辛——全國僅一臺每秒萬次的計算機,95%的時間算原子彈,5%留給氫彈設計。
“百日會戰(zhàn)”令人永難忘懷。
1965年,于敏調入二機部第九研究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9 月,他帶領小分隊趕往華東計算機研究所。
“100 多個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頭于堆積如山的計算機紙帶,然后做密集的報告,率領大家發(fā)現(xiàn)了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路徑,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參與“會戰(zhàn)”的蔡少輝研究員說。
于敏全憑滿腔忠誠的熱血拼搏、鏖戰(zhàn),和許許多多有名、無名的“核衛(wèi)士”一道,實現(xiàn)了“氫彈突破和武器化”,挺立起新中國不屈的脊梁。
核武器,國之重器。當時國際上真正意義的戰(zhàn)略核武器指的就是氫彈。
“我們國家沒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獨立……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庇诿粽f。
1961 年 1 月 12 日,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他談話,秘密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拔液敛华q豫地表示服從分配,轉行!”于敏說。
從那一天起,他開始了長達 28 年隱姓埋名的生涯,直到 1988 年解密。連妻子孫玉芹都說:“沒想到老于是搞這么高級的秘密工作的?!?/p>
氫彈設計遠比原子彈復雜,核大國對技術絕對保密。我國科研人員重擔千斤。一次核試驗前的討論會上,壓力、緊張充斥整個屋子。這時,只聽到——“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于敏和另一位科學家忽然你一句我一句地將諸葛亮《出師表》背誦到底。那一刻,在座所有人無不以淚洗面,所有人真切體會到個人奮斗與國家命運緊緊相連。
于敏生于一個天津小職員家庭,從小讀書愛問為什么。對新知,探究其所以然。進入北大理學院后,他的成績名列榜首。導師張宗燧說:沒見過物理像于敏這么好的。
1951 年,于敏在錢三強任所長的近代物理所開始了科研生涯。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他婉拒“氫彈之父”的稱謂。他說,核武器事業(yè)是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是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國各兄弟單位大力協(xié)同完成的大事業(yè)。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