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長沙博物館新展上線了,還帶來了一波皇宮里的“萌寵”!本期,長沙博物館邀請各位同學來到“皇家氣象——沈陽故宮清代宮廷生活用品展”,在導(dǎo)覽單的幫助下,尋找四種皇宮里的動物(它們有的是宮廷文物上的動物紋飾,有的是動物造型的文物),探索隱藏在其中的文化秘密。整個展事驚喜多多,小朋友們仿佛穿越到了清朝的朱墻黃瓦下,感受著那時皇家生活的風范與趣味。
龍
這件衣服叫什么?是誰參加宴會慶典時穿的衣服?”
“龍袍!是皇帝穿的!”這個問題,一點都難不住小朋友們。
沒錯,這件明黃江綢彩繡平金夾龍袍,是嘉慶皇帝的御用龍袍。
“這件衣服上你能看到幾條龍呢?”帶著這個問題,每個小朋友都認真數(shù)了起來,卻得出了不同的結(jié)果。其實呀,袍身上繡有金龍九條,其中,四條正龍分別在前后胸和兩肩,四條行龍在前后襟部,一條行龍繡于掩襟,從身前身后看,均有龍五條,取“九五之尊”之意。
明黃色龍袍是清代皇帝的吉服之一,那么,為何要繡龍呢?那是因為,自古以來龍就是象征著瑞兆的神物,具有比喻、象征人間帝王皇權(quán)的神性,所以帝王們都自稱“真龍?zhí)熳印?。明清時期,龍與皇權(quán)的關(guān)系達到了頂峰,龍儼然成為了皇權(quán)的象征。龍袍上的龍,每爪上有五趾,這是龍形中最尊貴的形態(tài),官員是不能使用的?;实鄣膶S蒙S色,也成為了龍的主要顏色。
宮廷的龍,品種齊全,造型復(fù)雜,充分展現(xiàn)了皇家的雍容華貴。
蝙蝠
“大家找找看,哪些器物上有蝙蝠?”
“這件衣服上有好多!”一個小朋友驚呼。
同學們仔細打量著這件藍緞彩繡靈芝蝙蝠夾袍,只見上面有許多的蝙蝠圖案?!膀稹迸c“福”諧音,所以人們將蝙蝠視作“福氣”的化身,這件繡著很多只蝙蝠的衣服,寓意著“多?!?。這件衣服上除了蝙蝠,還有一種植物——靈芝。靈芝是一種藥用植物,具有補氣安神、止咳平喘的功效,傳說服之可延年益壽,它與蝙蝠組合在一起,寓意“福壽雙全”。
雕三蝠桃式碧璽墜
桃,寓長壽,蝠與桃組合,同樣寓意著“福壽雙全”。
明黃江綢彩繡云蝠紋座具
云紋與蝙蝠,寓意“洪福齊天”。這套座具由明黃江綢縫制而成,裝飾番蓮、牡丹、蝙蝠等吉祥紋飾,內(nèi)填棉花或燈心草,置于座榻之上,既舒適實用又美觀華貴,是皇家生活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粉彩大吉葫蘆璧瓶
葫蘆多籽,瓜藤蔓延,自古是生育多產(chǎn)、子孫綿延的象征,葫蘆與蝙蝠,寓意“多福祿”。
蝴蝶
“找到蝴蝶了,畦,這兩只蝴蝶好漂亮!”
“對呀,這肯定是大美人用的吧!”站在這把飄逸脫俗的扇子前,兩個小姑娘不禁發(fā)出驚嘆。
講解員唐老師會心一笑,給大家介紹起來:扇子,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主要分為引風納涼的日常用扇及彰顯威儀的禮儀用扇兩種。盈尺之間,不僅凝聚了匠師們的聰明才智,更蘊涵著人們豐富的思想情感,成為我國傳統(tǒng)工藝藝術(shù)的一抹亮色。
這把黑漆柄白地彩繡花蝶紋團扇為清宮后妃日常使用的絹質(zhì)團扇,雙面彩繡荷花雙蝶,“荷”與“合”同音,配以雙蝶,寓意“百年好合”。此扇畫面精致、色彩艷麗,一幅“美人撲蝶”的畫面躍然眼前。像這樣單手便攜的“生活實用扇”可統(tǒng)稱為平扇,團扇屬于平扇中的一種,柄居中央,左右對稱。清代宮廷用扇的數(shù)量極其龐大,且設(shè)計雅致精美、用料名貴考究、工藝精湛至極,所制成扇精工無比、美不勝收。
團扇只有女性使用嗎?其實不然,古代男子也用團扇。繪畫作品中如宋代《十八學士圖》、趙佶《聽琴圖》等均有男子手執(zhí)團扇的描繪。及至清代,男子仍使用團扇,在存留至今的晚清照片中,還可看到男子手執(zhí)團扇的形象。
快看,這里也有蝴蝶!”一個小朋友在一座西洋鐘表上有了新發(fā)現(xiàn)。
這座西洋鐘表叫銅鍍金花瓶盆景表,鐘體及裝飾物均為18世紀英國制造,表內(nèi)芯為法國制作。鐘的上部為雙獸耳形高足獎杯,杯正面安有一個時鐘,杯口插入數(shù)支由金屬、料石制成的花卉,一只彩蝶棲落于花瓣之上。唐老師告訴大家,此鐘設(shè)計十分精巧,當它走動時,杯口的花卉會徐徐開放,蝴蝶也會緩緩振翅,令人神往!
象
說到象,眼尖的同學一眼就看到了這對掐絲琺瑯象馱寶瓶。
“這兩頭象和自然界中的大象有什么不同呢?”
針對這個問題,同學們細細觀察后得出了結(jié)論:這兩頭象身上有斑條紋,耳朵和象牙為金色,象牙呈合攏狀態(tài),還有,它們是白色的,但大家在自然界中很少看到白色的象。
唐老師肯定了大家的答案,并告訴同學們,這對“象馱寶瓶”寓意“太平有象”,指天下太平,五谷豐登。它們是乾隆時期的清宮陳設(shè)品,用以裝點殿堂。
掐絲琺瑯勾蓮象耳三是蓋爐此爐為乾隆時期的宮殿陳設(shè)品、實用器,由銅胎掐絲琺瑯制成,通常放置于大殿兩側(cè)堂陛之上,用以焚香和美化殿堂。爐上蓋頂部為象馱寶瓶鏤空桃形圓紐:爐身為圓釜形,口沿部分鏨刻回紋;爐身兩側(cè)為象首爐耳,爐底為三象足,象足頭部鑲嵌紅綠料石。
掐絲琺瑯俗稱景泰藍,其制作工藝大約在元代由阿拉伯地區(qū)傳入我國,明代開始大量生產(chǎn),并逐漸融入本土文化特色,成為中國工藝美術(shù)的重要品種,于乾隆年間達到極盛。景泰藍高貴華美、富麗堂皇,故成為景泰之后的明清皇家祭天祀祖的禮器、殿堂陳設(shè)的重寶。如紫禁城金鑾寶殿、頤和園排云殿、承德外八廟小布達拉宮內(nèi)的大殿都有景泰藍陳設(shè)。
1904年,在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景泰藍“寶鼎爐”獲得一等獎,后又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再獲一等獎。景泰藍以其歷久彌新的永恒魅力,令世界矚目,蜚聲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