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儒逸
7枚巡航導彈、18架三角翼無人機,一場襲擊讓沙特阿美這家石油巨頭陷入一片緊張之中。
過去75年,沙特阿美始終蒙著一層神秘面紗。在沙特豐富的石油資源以及王室的庇護下,它早已成為全球石油業(yè)界不容忽視的隱形力量。
沙特阿美今年首度公開的經(jīng)營業(yè)績顯示,其去年凈利潤高達1111億美元,是蘋果凈利潤的1.8倍,是美國最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的5倍。
在遇襲之后,產(chǎn)能的受限,再疊加背后地緣政治投下的陰影,給沙特阿美的上市之路添加了不確定性。
“飛毯”降落
1932年,在阿拉伯半島征戰(zhàn)30余年的阿卜杜勒·阿齊茲·伊本·沙特,建立起以他的家族名稱命名的王國——沙特阿拉伯。整個王室賴以繁盛的石油財富,那時候還深埋于地下,尚未被發(fā)現(xiàn)。
急需資金的國王第二年迎來一群美國石油商人,他們將設備和人員從國內(nèi)運往沙特東海岸。從未見過如此場景的當?shù)厝?,認為這些外國來的地質(zhì)學家和工程師是“坐著飛毯從天而降,來尋找一種全世界都在爭搶的液體污垢”。
位于沙特東部的達曼地區(qū),成為首先被選中的開采點。第一口井很快就開始產(chǎn)出石油,但每天產(chǎn)量只有100桶左右。第二口油井也在產(chǎn)出3000桶之后,便再不出油。
正當在是否要放棄沙特項目的關鍵時刻,深達4700英尺的7號油井突然冒出了石油。幾天之內(nèi),產(chǎn)油速度就達到每天將近4000桶。興奮的加州阿拉伯設立了沙特阿美的總部,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行業(yè)就此起步。
拉鋸戰(zhàn)
盡管在20世紀80年代沙特人獲得控股權之前,阿美石油公司與沙特政府之間不時傳出分歧和摩擦,但總體上美國人和沙特保持順暢的合作關系。畢竟,把它開采出來需要依靠美國人的技術和資金。
其實沙特人對阿美石油公司更大控制權的圖謀,在1950年12月份的那個利潤平分協(xié)議之后就開始了。據(jù)保守估計,1950年全年阿美石油公司向沙特政府支付了高達1.1億美元的各項費用。不過,問題并沒有結束。
1951年10月,王儲薩烏德和其他沙特商人表示有意購買阿美股票,并希望獲得董事會席位。這一要求遭到斷然拒絕。
博弈仍在繼續(xù)。1972年初,時任沙特國王費薩爾指示沙特新聞社發(fā)布一則消息,其中有這樣一句:不應該迫使我們采取其他手段來達到參股的目的。這一次,重壓之下的阿美石油終于妥協(xié)了。
“我是在管理您的企業(yè)”
國王發(fā)出聲明后不久,阿美石油公司表示,原則上同意沙特出資購買20%的股份,這成為公司所有權發(fā)生轉移的一道缺口。
亞馬尼很快說服對方將這一比例上升至25%,而且沙特政府有權在1981年之前買下最多不超過51%的公司股份。這位看似溫文爾雅的石油部長繼續(xù)緊逼,直到1980年3月9日實現(xiàn)完全控股。1988年4月,沙特方面成立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時,也標志著阿美的全面沙特化在這一刻最終完成。
有評價說,沙特阿美和沙特阿拉伯是一種共生的關系,1993年,納伊米就曾小心翼翼地向法赫德國王表示,“我是在管理您的企業(yè)”。
摘自《商業(y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