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寧
“在太平橋住了大半輩子,這附近第一次有了書店;咱們轄區(qū)的百姓第一次足不出戶就能體驗這么多文化活動;門口這條街第一次清清爽爽,豁然開朗?!贝巴夂L凜冽,太平橋西路上的中華書局伯鴻書店里卻是綠意繞墻,書香沁人心脾。西里居民程紅軍連說的3個“第一次”,讓記者的心跟著他一同雀躍起來。
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座“文化新地標”,一年前還是經營著小飯館和個體服裝店的8間出租門臉房,沿街叫賣聲、擴音喇叭聲不絕于耳。
“街鄉(xiāng)吹哨、部門報到”機制啟動以來,豐臺區(qū)委太平橋街道工委通過強化黨建引領,統籌調動執(zhí)法資源和力量,將黨的政治優(yōu)勢、組織優(yōu)勢轉化為城市治理優(yōu)勢,把百姓的訴求在家門口解決好。
“九龍治水”變?yōu)?/p>
“一龍管水”
“對于群眾反映、基層發(fā)現的一些問題,容易操作的都已經破題,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闭劶俺鞘兄卫淼摹半y點”“痛點”,太平橋街道工委副書記劉宇開門見山。
的確如此。擺在街道工委面前的這些“硬骨頭”,治理起來往往涉及多個執(zhí)法部門,甚至需要跨轄區(qū)的部門來配合。調動這些單位共同執(zhí)法,對于處在行政級別末端的街道來說異常困難。單一執(zhí)法部門也各有難處:對于“難點”“痛點”往往是“看得見的部門管不了,管得了的部門難看見”。
“九龍治水”,無功而返?,F在,“吹哨報到”賦予了街道工委組織協調、調動各方的領導權、指揮權和考核權,將“九條龍”召集起來共同治理基層難題。
在太平橋街道搭建的24小時運行的實體化綜合執(zhí)法中心,記者看到,轄區(qū)內300余個攝像頭、3輛巡邏車拍攝的動態(tài),實時回傳中心,9條市民熱線也24小時待命,公安、城管、工商、食藥、交通五大部門派黨員常駐。群眾身邊的問題,隨時能夠被發(fā)現、被解決。
2018年4月,太平橋街道工委在綜合執(zhí)法中心搭建后,第一時間成立黨支部。街道工委要求:5大部門代表的人事關系雖不在街道,但要將黨員組織關系轉入執(zhí)法中心黨支部,納入日常管理,破除駐地代表聽“哨”不動、動而不為、反饋不快的問題。
一組執(zhí)法數據可以看得真切:“吹哨報到”以來,處理問題5000余起,吹哨159次,對問題最快響應5分鐘,平均響應時間0.8個工作日。這,比以往至少快3倍。
2018年10月12日晚8點,平臺接線員收到舉報電話:萬壽寺南里社區(qū)102室有一制作假冒“全聚德”烤鴨的黑作坊。接到線索,黨支部統籌,將食藥所、六里橋派出所、城管分隊駐中心的負責人第一時間召集一起組成小分隊,聯合行動。
小分隊來到社區(qū)102室時,住戶卻不在家?!?03室比較可疑,經常有人晚上拉推車送貨?!睒巧献袈動嵹s來反映。敲門沒有回應,派出所代表破門——果然,房內堆滿了包裝好的成品烤鴨、制作工具,窗外還放了一架直接從外面進出的梯子。小分隊出師告捷,一舉端掉了這處居民樓里的假冒“全聚德”烤鴨黑窩點。
“只要小分隊里任何一家不到場,就解決不了這事兒。同時執(zhí)法,既能彌補街道專業(yè)執(zhí)法力量的不足,又提高了辦事效率,我們底氣更足了?!本C合執(zhí)法中心黨支部委員秦建超說,“七八個大蓋帽,管不住一頂破草帽”成為過去,自己心里由衷地高興。
組織優(yōu)勢化為治理優(yōu)勢
一聲哨響,不僅“喚來”了政府職能部門,還“喚醒”了駐區(qū)單位服務轄區(qū)居民的意識。太平橋街道轄區(qū)內,除了90余家市屬單位,還有中國鹽業(yè)總公司等10余家央企。以往,街道對于它們能做的大都是服務保障。要說給它們布置任務,在“吹哨”之前,城管科黨員彭濤真不敢想?,F在,只要街道工委的哨聲響了,不管是政府職能部門,還是駐區(qū)單位、非公組織,其黨組織都要立即響應,共同參與社會治理。
街道工委以黨建引領“吹哨報到”,讓轄區(qū)內100余家社會單位的組織優(yōu)勢轉化為了治理優(yōu)勢。太平橋西里曾經是這個地區(qū)出名的“堵點”,環(huán)境臟亂、商販眾多,百姓不堪其擾。街道工委書記何岳飛在每月的黨建協調會上,對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提出希望:“沿街國企帶頭騰退低端產業(yè),幫助街道彌補轄區(qū)文化設施不足短板?!?/p>
難題擺在中華書局黨委書記周清華眼前:8間門臉房的租期沒到,如果騰退就要賠付違約金;實體書店收益小,從收租金到經營實體書店,從經濟利益上算一定是虧損的。周清華毫不猶豫,當場表態(tài):“以往都是街道服務我們,現在到了我們?yōu)檩爡^(qū)作奉獻的時候,國企得算清‘社會責任’這筆大賬?!?/p>
騰退、裝修、舉辦文化沙龍,“騰籠換鳥”后的伯鴻書店開張納客了。附近的老街坊成了青磚灰瓦的中式建筑里第一批客人。摩挲著手中照書做好的“小牌樓”模型,程紅軍盤算著把它捐給書店,裝點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園。
責權明晰提高行政效率
“8年的違建,終于拆掉了?!必S臺區(qū)康樂里的居民李先生站在家門口的空地上,看著這里一天一個樣:眼前休閑座椅、木質長廊已經搭建完畢。他暢想著來年草長鶯飛時節(jié),這里將會成為連接西城、豐臺兩區(qū)的“綠色走廊”。
然而就在半年前,這里還是一座被分割成108個房間的二層“公寓樓”,最“鼎盛”時期,里面租住了近300人,安全隱患突出。大家都知道這是違法建筑物,也舉報過多次,但違建始終“屹立”。一直拆不動,是因為它剛好“騎”在豐臺區(qū)和西城區(qū)的交界線上。要拆除它,就得協調兩個區(qū)多個部門,難度不?。骸耙话褬卿忛_,就拆你們那邊!”不論哪方來執(zhí)法,違建者都振振有詞。
2018年5月,豐臺區(qū)太平橋街道吹響了“跨區(qū)聯合哨”。第二天,區(qū)民政局帶著測繪單位“報到”,界定產權、也界定職責——這座違建公寓2/3屬于豐臺區(qū),1/3屬于西城區(qū)。
權責劃分明晰,西城區(qū)廣外街道也很快來“報到”了。通過兩方黨組織協調,產權單位負責人終于現身到場。經過幾輪商議,產權單位終于答應騰退租戶、拆除違建。僅用4個月時間,“聯合哨”就解決了困擾當地居民8年的“頑疾”。
清理與盧溝橋鄉(xiāng)交界小區(qū)附近垃圾、聯手盧溝橋鄉(xiāng)共同治理游商……一系列“城市頑疾”,在黨建統領下明晰權責,治理井然有序。
(責任編輯:閆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