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蘭 馮豐 趙文強
[摘要]目的:方法回顧分析患者,女性,61歲,于2019年1月14日因“活動后氣促、心悸半年,再發(fā)1周”入院。半年前患者開始出現活動后氣促、心悸,休息后緩解,無胸痛及胸悶。否認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癥、吸煙史。入院查體:脈搏96次/分、血壓138/80mmHg,頸靜脈無充盈,甲狀腺無腫大,未聞及血管雜音,心界無擴大,心率96次/分,律齊,各瓣膜聽區(qū)未聞及雜音。雙下肢無水腫。心電圖示“竇性心律,V3~V4T波倒置”。胸部CT未見異常。心臟彩超示:EF63%、LA29mm、RA20mm、LV40mm、RVl6mm,二、三尖瓣中少量反流、左室馳張功能降低、收縮功能正常范圍、肺動脈壓力55mmHg。結論:對于易患因素少、無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病人出現活動后氣促、心悸、肺動脈壓力高、但心功能正常的病人,應常規(guī)檢測冠脈CT或冠脈造影,除外先天性心臟病,特別是冠狀靜脈瘺的可能。
[關鍵詞]回旋支遠段;冠狀靜脈瘺;報告
[中圖分類號]R543.3;R81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9)15-0284-01
冠狀動靜脈瘺(CAYF)是指冠狀動脈及其分支與任何心腔或冠狀竇及其分支之間,靠近心臟血管(如肺動脈、肺靜脈和上腔靜脈)的異常通訊。由于多數瘺管進入右心系統(tǒng),常被稱為冠狀動脈動靜脈疾患,這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冠狀動脈畸形,由胚胎期心血管發(fā)育異常引起。文獻報告顯示,發(fā)病率為0.3%-0.8%其中,痛苦人群右心室較多,右心房次之。自2019年3月以來,我們治療了一例回旋支遠段一冠狀靜脈瘺。本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患者,女性,61歲,于2019年1月14日因“活動后氣促、心悸半年,再發(fā)1周”入院。半年前患者開始出現活動后氣促、心悸,休息后緩解,無胸痛及胸悶。否認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癥、吸煙史。人院查體:脈搏96次/分、血壓138/80mmHg,頸靜脈無充盈,甲狀腺無腫大,未聞及血管雜音,心界無擴大,心率96次,分,律齊,各瓣膜聽區(qū)未聞及雜音。雙下肢無水腫。心電圖示“竇性心律,V3~V4T波倒置”。胸部CT未見異常。心臟彩超示:EF63%、LA29mm、RA20mm、LV40mm、RVl6mm,二、三尖瓣中少量反流、左室馳張功能降低、收縮功能正常范圍、肺動脈壓力55mmHg。冠脈造影結果示:患者冠狀動脈呈左冠優(yōu)勢型,前降支遠段段高度迂曲?;匦нh段與冠狀靜脈幾乎同時顯影,冠狀靜脈明顯大于冠狀靜脈竇,血液逆向流向冠狀竇口。
2討論
冠狀動脈瘺即冠狀動脈與心腔、冠狀靜脈與肺動脈的異常連接。這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心臟病,發(fā)病率為1.3%。冠狀動脈瘺最常累及右冠狀動脈,約占發(fā)病率的一半。冠狀靜脈瘺僅占發(fā)病率的0.09%。冠狀靜脈瘺(CVF)的發(fā)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CAF可能是由于胚胎心血管發(fā)育過程中竇性間隙的持續(xù)存在,或冠狀動脈遠端支血管網發(fā)育異常所致。在這種情況下,冠狀動脈左回旋支導致冠狀靜脈內瘺,導致冠狀靜脈壓力增加,右心肺動脈壓力間接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呼吸短促、心悸和癲癇發(fā)作程度與活動性呈正相關。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顯示EF63%,左心室功能正常,肺動脈壓55mmHg,BNP及胸部CT無異常。我認為,對于不易受影響因素影響,無呼吸急促、心悸、肺動脈高壓但心功能正常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除了先天性心臟病,特別是冠狀靜脈瘺外,應定期進行冠狀動脈CT或冠狀動脈造影檢查。
冠狀動脈瘺(coronary artery fistula,CAF)是指冠狀動脈與心腔、冠狀靜脈、肺動脈等的異常連接,是一種少見的先天性心臟病,發(fā)病率為1.3%。冠狀動脈瘺最常累及右冠狀動脈,約占發(fā)病的一半,冠狀靜脈瘺約占發(fā)病概率僅為0.09%。冠狀靜脈瘺發(fā)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可能因胚胎心血管發(fā)育過程中的心肌竇狀間隙未退化而持續(xù)存在形成了CAF,也有人認為是冠狀動脈遠端分支的血管網發(fā)育異常造成的。本例由左冠狀動脈回旋支通向冠狀靜脈形成瘺管,導致冠狀靜脈壓力升高,間接使右心肺動脈壓力升高,出現類似肺動脈高壓表現。本例以典型活動后氣促、心悸,發(fā)作程度與活動量成正相關就診。患者心臟彩超示:EF63%、左心功能正常、肺動脈壓力55mmHg,BNP、胸部CT未見異常。本人認為對于易患因素少、無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病人出現活動后氣促、心悸、肺動脈壓力高、但心功能正常的病人,應常規(guī)檢測冠脈CT或冠脈造影,除外先天性心臟病,特別是冠狀靜脈瘺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