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清 劉婧
2019年1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要下大力氣為教師減負,要把時間和精力還給教師,讓他們靜下心來研究教學、備課充電、提高專業(yè)化水平。陳部長的講話直陳時弊。當前教師負擔已成為影響教師健康發(fā)展、學校健康發(fā)展與辦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因素。為教師減負刻不容緩。
教師負擔從何而來
“負擔”既是動詞,也是名詞。作為動詞,是承擔或承受的意義;作為名詞,則是個體承受物質(zhì)或精神上的壓力或責任。一般來說,社會個體在工作與生活中均會承擔一定責任、承受一定壓力。但是,當責任或壓力超過一定閾限后則會變成負擔,過多或過重負擔對于社會個體的工作狀況以及身心健康均會產(chǎn)生負面、消極的影響。
或許在許多人眼中,中小學教師是一門旱澇保收的清閑工作,只要上上課、教教書、指導指導學生即可。但是走近教師的日常工作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如浙江寧波的一位小學一年級語文老師,兼任班主任,教齡11年。每天早上6:00就要起床,簡單洗漱后6:30出門坐公交車,7:20到學校后要先去教室轉(zhuǎn)一圈,看看學生狀況;7:30去食堂吃一個簡單的早餐;7:40去教室管理早自習,早自習到8:00結束;8:10開始上第一節(jié)課,然后出操,中間見縫插針去了一趟洗手間,出操結束后是晨會教育。這只是諸多中小學教師日常工作的縮影。
事實上,除了日常的教學、備課、批改作業(yè)、指導學生等工作外,今天的中小學教師還要填寫各類表格,參加各種考評,參與學校各類評估,一線教師被戲稱為“表叔”“表哥”,各種與教育教學科研無關的社會性事務,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只能疲于應付。試想,一個負擔過重、身心疲憊的教師又如何能夠安心教學,高質(zhì)量地履行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呢?
當前教師的過重負擔源于多種渠道。根據(jù)負擔任務的來源,可以分為教學性事務負擔與社會性事務負擔。
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要課前精心備課、課后批改作業(yè)。同時,為了積極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還要參加各種各樣的教研活動,面對“公開課”“推門課”“優(yōu)質(zhì)課”“交流課”“家長開放課”“網(wǎng)上研討課”等名目繁多的聽課、磨課與研課活動,教師的教學工作并不輕松。
當前中小學教師除了并不輕松的教學工作之外,還有諸多并非出自學校甚至是教育部門之外的繁多社會性事務負擔。
2018年10月,《錢江晚報》曾報道,近三年來杭州某區(qū)教育局內(nèi)各種和教育無關的臨時任務多達188件,諸如掃黑除惡、禁毒、扶貧走訪、語言文字規(guī)范、文明單位創(chuàng)建、平安城區(qū)建設、保護耕地節(jié)約用地征文比賽、“世界艾滋病日”宣傳……種類與名目繁多的社會性事務活動讓老師們苦不堪言。當前老師抱怨最多的不是教學性事務,而是社會性事務負擔。教師們加班加點完成的不是本職的教育教學任務,而是各級各類行政部門的評審、評比、檢查等,這些社會性事務大多由上級部門布置安排,一方面讓學校與教師無法拒絕,疲于應付,另一方面也是為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形式主義走過場,嚴重背離了學校育人的本質(zhì)。
依據(jù)負擔壓力的來源,當前中小學教師還面臨著社會輿論的壓力負擔、升學考試的壓力負擔、學校管理的壓力負擔。
首先,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教育成為千萬家庭的頭等大事,成為社會民生之首。在媒體輿論的聚光燈下,學校發(fā)生點滴之事都會被無限放大,尤其是網(wǎng)絡傳媒對教師毆打、侵犯學生等個別負面新聞更是極度關注,加劇了全社會對學校與教師工作的特別“關照”,以至于出現(xiàn)了一旦孩子在學校出事之后,無論對錯與否,相應的主管老師首先受到處分的現(xiàn)象。與學生家長相比,今天的中小學教師反而成了“弱勢群體”,出現(xiàn)了教師不敢管學生、更不敢批評學生的怪象。中小學教師面臨著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其次,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的短缺進一步加劇了優(yōu)質(zhì)校的學額競爭,在此背景下,升學考試壓力似“緊箍咒”一樣與教師如影隨形。家長要成績、學校管理要成績、教師績效也要成績,面對各類考試與競賽,教師的升學壓力負擔居高不下。再次,在學校組織中,教師作為被管理者,要接受學校各條線的管理要求。伴隨著現(xiàn)代學校管理內(nèi)容的不斷豐富,教師需要應對的各種總結、表格與材料,比如班主任工作總結、學科教學總結、教研組總結、課題小結、個人年度小結、個人三年規(guī)劃、家訪記錄、學生評估、教學案例、教學反思、教學隨筆、教學論文……也是應接不暇。一定意義上,學校推進規(guī)范管理與制度建設是好事,但是教師因此卻多做了諸多重復性甚至無意義的工作,這對于老師而言,無疑也是一種額外的重負。
誰來為教師減負
過重的教師負擔讓教師身心疲憊,既影響教師的身心健康,也影響中小學生的健康發(fā)展,還影響學校的優(yōu)質(zhì)發(fā)展。對此,教育部在201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中明確提出:“要把為教師減負作為一件大事來抓?!奔热灰褳榻處煖p負作為重要工作來推進,那么,就需要進一步明確為教師減負的主體。
首先,是政府。政府是教師減負的首要責任主體。從當前學校與教師承擔的諸多社會性事務來看,其來源主體均為政府行政部門,包括教育行政部門。因此,要從源頭上把關,教育行政部門要認真梳理當前學校教育中出現(xiàn)的各類檢查、評比與考核活動,在明晰學校教育基本職責范圍的基礎之上,明確把不相關的社會性事務活動從學校教育中清理出去。同時,政府部門工作也要真正做實做活,不能大事小事都以“從孩子抓起”為由進學校進課堂。
此外,教育行政部門自身,也要積極統(tǒng)籌各處室部門的檢查、評比與考核活動,依據(jù)有利于學生成長、教師教學與學校發(fā)展的標準,能精簡的精簡,該整合的整合,及時清理重復性、低效性的各類表格、評比與考核活動。
其次,是學校。學校是教師減負的直接責任主體,是為教師減負的第二道防火墻。之所以當前學校不敢對諸多來自于外部的社會性事務拒絕,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學校辦學自主權的缺失或不足。因此,迫切需要進一步落實學校的法人主體地位,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讓學??梢砸罁?jù)自身發(fā)展的實際狀況,針對外源性的教師負擔有所取舍,對利于學校發(fā)展與學生成長的,順理成章地借勢轉(zhuǎn)化為學校發(fā)展的資源,對不利于學校發(fā)展的社會性事務活動,則可以理直氣壯地拒絕。對于校內(nèi)的教導處、德育處、學生處等諸多部門的檢查、評比、總結與考核活動,要基于考慮教師工作的實際情況,統(tǒng)籌考慮,精簡整合,真正利于教師的專業(yè)成長與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再次,是家長與社會。當前,家長與社會對下一代子女教育的高期待與高焦慮也是教師負擔的重要來源。對于家長而言,要積極轉(zhuǎn)變自身觀念,對子女的教育理念務必要從“高分才是最好”的應試教育轉(zhuǎn)變成“適合的才是最好”的素質(zhì)教育,要積極與學校教師溝通交流,合理培養(yǎng)子女的興趣與愛好,積極借助校內(nèi)外的教育資源,促進孩子的快樂成長。對于社會而言,要重振尊重教師的社會輿論與氛圍,社會媒體要理性引導社會民眾科學認識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規(guī)律性、教師工作的復雜性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合力點,為學校教育與教師營造一種較為理性、寬容、相互理解的工作環(huán)境,共同促進教師安心教學,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學校也要積極開門辦學,主動建立交流溝通的信息平臺,及時將學校辦學理念、工作活動信息等告知家長與社會,以主動爭取學校外部的理解與支持。
最后,是教師。教師是負擔的承載者,也是減負的重要實踐者。對于教師而言,要及時感知、評估自身的負擔狀況以及負擔對自己身心產(chǎn)生的影響。當感知自身負擔過重時,要主動調(diào)控,及時尋找緩解或減少負擔的渠道與途徑,保持一種較為健康的身心狀態(tài);還可以通過周末或假期參與健身、運動、旅游、娛樂等休閑與愛好活動,及時調(diào)整自身身心狀態(tài);對學校教育教學中的工作負擔問題,要及時反思,尋找更為科學的方法與策略,增效提質(zhì),體驗教書育人之樂,讓教育教學累并快樂著。
如何有效推進教師減負
當前,為教師減負已成為一項重要的政策議題。但是,教師減負會不會像學生減負那樣,越減越重呢?在明晰了教師減負的主體之后,更迫切需要在機制上創(chuàng)新,以科學、有效地推進教師減負工作。
建立目錄清單機制。教師負擔在本質(zhì)上涉及教師職責的內(nèi)容邊界問題。之所以教師不堪重負,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諸多填表、考評、評估等工作超出了教師與學校的職責邊界。因此,教育行政部門要主動開展專項研究,在與其他政府部門溝通協(xié)商的前提下,全面清理與規(guī)范涉及學校的各類檢查、考試與評比活動,建立目錄清單制度與機制,對于未列入清單或未經(jīng)批準的各類檢查、考核與評價活動不得進入學校,努力將教師從諸多的社會性事務中解脫出來,還學校一片清靜的天地,讓教師有時間與精力安心教書育人。
強化監(jiān)督問責機制。要將教師減負工作落在實處,還要強化監(jiān)督問責。要積極監(jiān)督各級政府部門與學校是否將教師負擔目錄清單制度認真執(zhí)行,要通過定期調(diào)研與基層學校反饋,了解教師負擔狀況。對于妨礙教師正常工作的各類檢查評比活動必須零容忍,加大對相關主體的問責力度,重振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風氣,保障教師正常的教育教學權益,讓老師安心執(zhí)教。
建立協(xié)同推進機制。要加強政府、學校、社會與教師等諸多主體的攜手合作。政府部門要嚴控下放到學校的各類通知、文件、方案權限,在開展相關進校園活動時,要尊重學校教育規(guī)律,主動傾聽學校的意見,不主動增加學校與教師負擔;學校管理要轉(zhuǎn)變觀念,整合校內(nèi)各條線的通知與任務下發(fā),因校施策,切實減負;社會媒體要加強正面典型教育事跡宣傳,引導家長認識尊重教育的規(guī)律,與學校、教師密切配合,共同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
(作者劉世清系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劉婧系上海嘉定區(qū)教育學院干訓部主任)
責任編輯: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