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煒然
摘 要:相信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了什么活著?問題答案自然各有不同,因此不能統(tǒng)一明確界線。為了什么呢?為了自己,為了兒女,亦或是為了愛。這其中不乏有恍然大悟者,已尋求到自己存活著的意義,當然也有迷迷蒙仍在探索問題答案的人。余華的經(jīng)典作品《活著》告訴我們他對于此的答案:活著,就是活著,就是為了活著而活著。
關鍵詞:余華;《活著》;活著;生活;人生觀
相信每個人都會疑問,我們?yōu)槭裁椿钪??許是出于求知的好奇,抑或是對于人生的自省自問。這問題答案自然各有不同,因此不能統(tǒng)一明確界線。為了什么呢?有的是為了自己,為了兒女,亦或是為了愛,為了享受一切。對于問題的回答,不乏有心知肚明、了然于心、活的通透的,已然尋求到自己存活著的意義何在,當然也一知半解、迷迷蒙蒙、懵懵懂懂地仍在不斷探求問題答案的人。
從余華的《活著》中,我們可以窺見一二,從中顯露和窺探出余華對此問題無聲卻又直白的回答:“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1]這句話直接點明中心主題,吶喊出作者余華關于“人對苦難的承受力,對世界的樂觀態(tài)度”(《活著》,中文版自序,1993年)[2],彰顯其對待人生活著的想法觀點,即余華的人生觀與其獨特、不羈、灑脫的處世哲學。
我們對于活著的意義刨根問底,苦苦追求一個回答,但殊不知,這世界上大多數(shù)的問題根本不需要回答。更多的是要你拿出態(tài)度以及實際行動來詮釋這個問題,也即活著的意義。余華的《活著》告訴我們:是否活著或者死亡都歸功于一種宿命性的東西。開心或悲慘都要活著,在人世間的種種都要學會接受,生存是一種狀態(tài)。[3]余華在其作品《活著》中利用樸素平民的文字,通過對人物和世事的陳敘平鋪從而將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以其近乎冷酷無情的真實性和深刻性直觸人心。[4]使得小說語言充分切實的貼合主人公身份,且愈發(fā)使故事情節(jié)顯得真實,溶于生活的浪潮里,也容易使讀者感同身受,直接領悟作者余華的生命觀。
余華的創(chuàng)作筆調(diào)一向以平靜甚至是冷漠著稱,所以在這部略帶有溫情因素的《活著》中,小說的名字雖然叫“活著”,但是作品從頭到尾卻被團團的“死亡”氣息所包圍。[5]作者余華采用平鋪直敘的語言,加之旁觀者的視角,傾其筆墨、不遺余力地描繪了主人公福貴的人生歷程,也是充斥著苦難、死亡、快樂等多種元素的一生,是普通的但又是曲折的生命歷程。青年時期的福貴是地主家的貴公子,那個時候他吃穿不愁,不勞生計,過得很是愜意。整日游手好閑,吃喝嫖賭不求上進,最后將家里的財富全部輸光,原先優(yōu)越的生活一下子淪落為貧困生活。且父親也被氣到郁結(jié)導致離世,母親也因沒錢看病隨了父親而去。育有一雙兒女,女兒又因生孩子難產(chǎn)大出血而死,兒子卻因獻血抽血過量致死。一直陪伴自己的老伴因為操勞了一輩子最后也病死了,女婿為了照顧外孫過勞工作,稍不留意被石板壓死。相依為命的小外孫又因為吃了過量的豆子腹脹而死。最后只剩福貴和他同名的老黃牛作伴,以度余生。福貴經(jīng)歷了七次親人的離世,死亡的打擊讓他對此顯得尤為平靜,一些常人覺得無法忍受的事情,對他而言卻是司空見慣。經(jīng)歷種種的福貴最終由原先的為了他人而活的人生思想蛻變成——為活著本身,為活著而活著。
一、活著就是活著,不為別的
探討活著本身的價值和意義,在艱難中活下去,這是《活著》的主人公福貴的責任。[6]從渾渾噩噩的青年到親手送走一個個親人且承擔家庭重任的中年再到孤寡老人,而如今是為了什么而活呢?不為別的,只為活著本身,為活著而活著。這就是問題的答案。我們在人生中不免遇到各種各樣的苦難與挫折,但我想傷害的程度遠遠不及福貴一生所經(jīng)歷的種種。但福貴卻從未被打垮,他坦然接受了命運的安排,了悟來這世上一遭,經(jīng)歷苦難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且不要被苦難制服。作者余華借此告誡我們:生命是掌握自己手中的,活著感受生命的過程是對生命本身的負責。
二、活著在于忍受
“我”在遇見老年福貴時,他正悠閑的活著,用波瀾不驚的口吻向我講述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在讀者看來多是由苦難、不幸、悲哀構(gòu)成的命運交響曲,但就福貴本人而言,他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足夠多的苦難,他了然活著就是活著,活著就已經(jīng)很美好了,為自己還活著而滿足慶幸。在福貴自己眼中,他過得平凡而踏實。[7]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余華在小說《活著》中設置的情節(jié)大多是出其不意,出人意料的,這種突發(fā)的苦難往往讓人措手不及,使得故事情節(jié)急劇轉(zhuǎn)變,揪著讀者的心。但放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苦難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毫無征兆,都是突發(fā)的。這樣的設計使得情節(jié)轉(zhuǎn)換加速,也使得故事情節(jié)緊促,引起讀者的共鳴。那面對這樣突發(fā)的、毫無預見的災難與苦痛只能學會承受?;钪粌H要學會承受生命旅程中的愉快與幸福。也要學會承受艱難與苦難。[8]就如同作者余華在小說中直言:“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1]
三、悲與喜臨近,交替穿插在命運里
書中所有的悲與喜都是交替相織,穿插在主人公坎坷命運當中的。每當小說中的人物稍稍感到如意,感覺被命運之手扼住的喉嚨得以喘息,以為命運就此好轉(zhuǎn)和苦難徹底分離之時,總能被命運的安排給予當頭一棒??嚯y始終圍繞在福貴一家周圍,隨時準備作惡,但可憐的人物卻渾然不知。小說中的人物因遭受了過多的磨練與苦難,以至于見稍許慰藉便倍感幸福。也正是因此,所以他們總能捕捉到生活當中細微的幸福,進而十分珍惜,因此其幸福也變得較常人而言更容易得到,也顯得彌足珍貴。但苦難總會來臨,惡兇兇地將幸福搗毀,更嚴重的是帶走一個親人,小說中人物接二連三受到苦難的打擊。由此我們得知,悲喜交加才是人生的常態(tài)。人類在受到苦難的痛擊時,壓力也悲傷的雙重沖擊下很容易產(chǎn)生自我懷疑。懷疑人生的目的是什么?生活的意義又何在?這就又回到了我們最初的那個永恒的問題。
悲與喜是雙生子,小說當中人物的命運已然昭示了這個道理。但他們對此的態(tài)度卻是平靜的,苦難真的算的了什么呢?我們從故事情節(jié)中可以明確的是:再多的苦難都不能將我們就此打垮。
四、總結(jié)
一部偉大的作品,應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活著》這部作品正是這樣,即使現(xiàn)代人讀起來仍然引起內(nèi)心的觸動。[9]試問誰人不遭遇苦難?遭遇的苦難稱得上是真正的苦難嗎?對日常生活的我們來說,我們因遭受苦難而懷疑人生,追問活著的意義何在。閱讀《活著》,我們應該像主人公福貴那樣,在經(jīng)歷了苦難的滄海桑田之后,不屈不撓,直面苦難,寵辱不驚。用樂觀豁達的眼光來看待命運的安排。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以樂觀和堅韌的生存態(tài)度從苦難中拯救自己,用同情的目光看待給予自己苦難的整個世界,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態(tài)度。[10]
作者余華借用其小說作品《活著》傳遞給我們他的人生觀,即活著在于學會忍受,忍受苦難與挫折;苦難與歡樂是相依的,但苦難總會過去,留下的是更開闊的心胸和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活著也不為別的,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這就是對生命本身最充分的負責。
參考文獻
[1]余華.《活著》,余華作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2]王美蓮.余華小說《活著》的生命意識[J].課外語文,2016,(21):149.
[3]鄧宜丹.淺析余華長篇小說《活著》蘊含的人生哲學[J].北方文學,2017,(32):41,43.
[4]丁宇靈.淺析余華經(jīng)典《活著》的體會[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7,(32):13-14.
[5]連宇柒.活著,是生命的常態(tài)——讀余華的《活著》[J].學習月刊,2016,(20):20-21.
[6]潘銳.論余華《活著》的人生意義[J].唐山文學,2016,(10):98-99.
[7]張潔琪.活著在于忍受——讀余華《活著》[J].北方文學,2017,(33):36.
[8]何蔚.解讀余華《活著》的生命意義[J].文學教育,2016,(8):42.
[9]吳洋洋.淺談余華的《活著》[J].北方文學,2015,(24):12.
[10]劉紅霞.解讀余華《活著》的思想內(nèi)涵[J].文學教育,2015,(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