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嬌 王亞婷 趙浩然
[摘要]頭痛近年來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我國患病率日趨增長,很多病人久治不愈,飽受頭痛困擾,本文主要對兩則頭痛驗案進行分析討論,期望在治療頭痛時,對臨床工作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頭痛;流行病學;驗案
[中圖分類號]R277.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9)07-085-02
我國對頭痛病認識很早,在殷商甲骨文就有“疾首”的記載。關于頭痛的治療及成因,中醫(yī)典籍中多有描述,其中《素問·五臟生成》:“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人腎?!薄端貑枴わL論》:“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素問·方盛衰論》:“氣上不下,頭痛巔疾?!薄秱摗へ赎幉 菲校骸案蓢I,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焙蟆兜は姆āゎ^痛》提出分經(jīng)論治頭痛的方法:“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jīng)藥。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術,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如肥人頭痛,是濕痰,宜半夏、蒼術。如瘦人,是熱,宜酒制黃芩、防風”。對于頭痛的治療后世醫(yī)書也多有論述,一直在探索中。
驗案一
患者劉某,女,54歲,濮陽市古城路238號,門診病案號2017031132017年3月30日初診,主訴:發(fā)作性頭痛3年?,F(xiàn)病史:3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頭痛,部位多在左側巔頂、后項部,呈跳痛,發(fā)現(xiàn)血壓高5年,最高達170/85mmHg,口服“氨氯地平”,血壓控制一般,4個月前因“心慌”在當?shù)蒯t(yī)院治療。心電圖提示:早搏(具體不詳)。給予“阿司匹林片、阿托伐他汀、比索洛爾、厄貝沙坦、穩(wěn)心顆粒”口服,效果不佳。現(xiàn)癥見:間斷性頭痛,呈跳痛,心慌,納可眠差,小便調,大便溏,舌質紅,苔白,脈弦滑結代。BP:150/95mmHg中醫(yī)診斷:頭痛、心悸肝郁脾虛,痰瘀阻竅。西醫(yī)診斷:1.高血壓病2級很高危2、心律失常。治法:疏肝健脾,化痰祛瘀。處方:醋柴胡15g赤芍15g枳殼20g醋香附30川芎20g地龍20g丹參30g水蛭粉3g(沖服)清半夏12g白術30g天麻15g石菖蒲30g制遠志15g合歡皮30g甘松20g炒棗仁30g。10劑,水煎服400ml,分早晚兩次分付。
2017年4月11日二診:今日復診訴頭痛癥狀較前好轉,心慌較前好轉,心率較前提高(既往40-50次/分鐘),現(xiàn)在50-60次/分鐘,納眠一般,大便溏稍好轉,舌紅苔薄,脈左弦澀,右關弱。BP:120/70mmHg
處方:上方加郁金20R、黃芩15g。10劑,水煎服400ml,分早晚兩次分付。
2017年4月20日三診:今日復診,訴頭痛、眠差基本緩解,偶有心慌,大便溏較前好轉,小便調,舌紅苔薄白。BP:110/70mmHg處方:原方繼服。15劑,水煎服400ml,分早晚兩次分付。
2017年5月20日四診:今日復診,訴較上次諸證有所好轉,偶有頭痛,大便溏好轉,小便調,納可眠可,血壓控制可,舌紅苔薄白脈左弦右沉。BP:115/70mmHg處方:上方改醋香附15g白術15g炒枳殼15g加羌活10g郁金20g、黃芩15g。醋柴胡15g赤芍15g枳殼15g醋香附15g川芎20g地龍20g丹參30g水蛭粉3g(沖服)清半夏12g白術15g天麻15g石菖蒲30g制遠志15g合歡皮30g甘松20g炒棗仁30g羌活10g。20劑,水煎服400ml,分早晚兩次分付。
按:患者以“發(fā)作性頭痛3年”為主訴就診,患者頭痛部位在巔頂及后項部,足厥陰肝經(jīng)“布脅肋,循喉嚨之后,上如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故足厥陰肝經(jīng)頭痛多變現(xiàn)在巔頂痛,結合患者舌質脈象,考慮患者為肝郁脾虛,痰瘀阻竅所致頭痛。治療上以“疏肝健脾,化痰祛瘀”為治法。方中柴胡、香附疏肝解郁,使肝氣得以調達,赤芍涼血止痛,清瀉肝火,枳殼、川芎行氣活血止痛,赤芍涼血清瀉肝火;地龍以清熱通絡;丹參、水蛭粉活血祛瘀、清心安神;清半夏、白術、天麻健脾化痰;石蒲開竅豁痰、甘松理氣止痛,開郁醒脾;炒棗仁、制遠志、合歡皮寧心安神,其中醋柴胡、醋香附、赤芍、枳殼、川芎取“柴胡舒肝散”之意,清半夏、白術、天麻取“半夏白術天麻湯”之意以健脾化痰,治療頭痛過程中,患者心慌癥狀也逐漸好轉,方中奏疏肝健脾、化痰祛瘀之法,未專門多用止痛中藥,而頭痛自止,未專門治療心悸,而心悸漸緩,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驗案二
2017年4月30日初診。李某,男,48歲,職業(yè):職員。住址:鄭州市黃河路十號院。主訴:頭痛伴復視6年?,F(xiàn)病史:6年前因右側頭痛,引起復視,經(jīng)檢查發(fā)現(xiàn)為陳舊性腦梗(具體不詳,未見檢查結果),服用復方血栓通膠囊,維生素B效可,但易復發(fā),間斷性發(fā)作?,F(xiàn)癥見:晚上頭痛,晨起后出現(xiàn)復視,無頭暈,耳鳴,納眠可,二便調,舌尖紅,苔薄脈弦滑。BP:120/90mmHg中醫(yī)診斷:頭痛,肝郁火旺;西醫(yī)診斷: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治法:疏肝降火,活血化瘀。處方:醋柴胡15g赤芍20g白芍15g郁金20g鉤藤15g夏枯草30gJI!芎20g,地龍20g,丹參30g生龍齒30g醋元胡20g桑寄生30g生地黃10g黃芩10g梔子10g。10劑,水煎服400ml,分早晚兩次分服。
2017年4月22日二診:今日復診,服藥后諸證有所改善,無頭痛,復視有所好轉,納眠可,二便調舌紅苔少,邊稍有齒痕,脈弦滑。BP:120/95mmHg
上方去梔子、生龍齒,改白芍20g,鉤藤20g醋元胡15g生地黃15g黃芩15g加生牡蠣30g,防風15g
處方:醋柴胡15g赤芍20g白芍20g郁金20g鉤藤20g夏枯草30g川芎20g,地龍20g,丹參30g醋元胡15g桑寄生30g生地黃15g黃芩15g生牡蠣30g,防風15g。15劑,每日1劑。水煎服400ml,分早晚兩次分服。
按:患者以“頭痛伴復視6年”為主訴就診。結合患者癥狀及舌質脈象舌尖紅苔薄脈弦滑,中醫(yī)診斷為:頭痛,肝郁火旺;西醫(yī)診斷: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以“疏肝降火,活血化瘀”為治法。方中醋柴胡、郁金疏肝降火解郁;赤芍、白芍同用疏肝氣,清肝火,養(yǎng)肝陰;鉤藤、夏枯草、黃芩、梔子清瀉肝火;川芎、地龍、醋元胡、丹參、活血化瘀、行氣通絡止痛;生龍齒斂肝、桑寄生、生地黃補肝腎,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服用10劑后,患者頭痛及復視癥狀均有好轉,復診根據(jù)患者當下癥狀,給予方藥稍做調整,繼服15劑鞏固療效。
小結
頭痛在臨床上既是一種常見病證,也是一個常見癥狀,既可以單獨成病,也可以發(fā)生于多種急、慢性疾病過程中,作為伴發(fā)癥狀。上述兩例頭痛案都是內(nèi)傷所致頭痛,且都與肝郁有關,治療上都體現(xiàn)了疏肝解郁的思想。所以對于頭痛的治療應當結合臨床癥狀,抓住疾病的本質,辨證實治,方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