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玉蓮
我的家鄉(xiāng)應(yīng)縣小城,有好多好吃的小吃喝,令我至今難忘。那色香味美,那精工細(xì)作,那夜幕降臨后繞大街小巷的嘹亮的叫賣聲令人垂涎。
高官的爆裂饃饃,又虛又大,且有些微黃。真像一朵盛開的黃牡丹。每天就那么直徑50厘米大的一個晾盤,饃饃的排列,底多上少,一層比一層少,到了最上頭只有兩三個。滿滿的盤子,上面苫一塊白布。大概十點前后出來,就在魏家巷口、東街牌樓那兒叫賣。那時候家鄉(xiāng)不種小麥,人們,尤其是小孩子,見了白面饃饃稀罕得不行, 站在跟前一動不動,雙眼瞅著爆裂饃饃口水簡直要流出來……我家生活比較好些,偶然也給買個,爹給切上塊熏肉,我們一口饃饃一口熏肉,那個美哉樂哉的滋味啊,只可以和吃過的人會意而夸夸其談。那時,高官也就是個三十出頭,白皙的臉上長著絡(luò)腮胡子,可他打理的干干凈凈。每個饃饃三兩多,賣五百元(合現(xiàn)在的5分錢)。雖然當(dāng)時人們購買力不高,但他的饃饃賣得挺快。
王瑞的羊肉餡包子也挺好吃!解放前我的老家拿羊肉做餡,從來也不用豬肉。王瑞的包子,叫人聞見就香得直流口水。半前晌,他挎著個大藍(lán)子,苫著個白單子,就走就吆喝:“羊肉餡包子!”那撲鼻的香味緊隨其后飄過大街小巷。他的包子個頭不大,大概一兩面能做兩個,是長餃餃形狀,邊邊捏著花牙牙,小巧玲瓏,一看就引起食欲。嬌慣子女的父母肯定會掏腰包,以飽孩子的口福。當(dāng)我們看見那白生生、虛通通,香味溢滿居室的小包子,就迫不及待的圍坐在父親的跟前,等待父親給我們分配。那個高興勁簡直難以言表。父親看見我弟兄們大口大口的吃,笑得合不攏嘴,他和媽一個也不舍得吃。我們再三給他倆,就是不舍的吃。時間一晃七十多年過去,王瑞包子的香味,至今仍撲鼻!
白二的餃子和劉養(yǎng)賢的肉丸也是譽滿全城。他二位就在泰和玉藥店門前的臺階下面擺了個攤子,一個小爐子上架著一口鍋,風(fēng)箱上放置著和好的面和拌好的餡,以及做肉丸子的料。只要有人買,他們的小風(fēng)箱就有節(jié)奏的嘚沓嘚沓地拉起來,白二就大聲地吆喝著:“現(xiàn)下的餃子又熟了!”“圪都(拳頭)大的扁食又熟了!”有口福好吃嘴頭的人,幾乎天天光顧。我家三妹,媽媽一領(lǐng)她到爹的肉攤,不給吃劉養(yǎng)賢的肉丸是不回家的,父母親看她小孩子氣,更何況,養(yǎng)賢叔的餡肉都是從我家取的,因此三妹好吃肉丸爹媽供給是沒問題的!養(yǎng)賢叔的肉丸,確實香得日怪,從拌餡到成形,以及打勾的調(diào)料都是很考究的,盛在一個青瓷小花碗里,邊吃丸子,邊喝湯,那湯更有品頭!我和哥都上學(xué),品嘗的機會自然沒有三妹多。
應(yīng)縣東街泰和玉門前的小吃長長地擺了一遛,現(xiàn)炸油糕,里面包著各種餡料,有山藥蛋的、韭菜的、豆腐渣的、苦菜的、熟菜的、當(dāng)然還有和著玫瑰和糖的紅紅的豆沙餡的。每種餡有每種的作料,各有各的味道。每到秋收繳公糧時,小城東街人頭攢動,賣小吃的攤販此起彼伏的叫賣聲響徹小城的上空,小攤前的細(xì)細(xì)長長的板凳上坐滿了吃客。汗流夾背的賣主忘掉了忙碌,滿臉堆笑,殷勤地奉伺著顧客。那時的東街才叫個紅火哩!
金葉子和吳二幫的甜餅米饃饃也是應(yīng)縣小城名吃。甜餅的原料是麋子米面。米饃饃則是小米面。甜餅像攤黃兒一樣,只不過黃兒是先攤一個大的圓形的餅子,熟了后從邊邊慢慢鏟起,對折成一個半圓。而甜餅是烙碗口大小的兩個同樣大的園餅,然后一重疊,這就是一個甜餅。而米饃饃是先把米面發(fā)好,施甜,然后兌堿,再用米湯稀釋到適度,舀在籠里擺好的小砂釣里,上面放上棗兒,灶里加好火,使勁拉風(fēng)箱,蒸上二十多分,就可出籠。那黃嶄嶄,虛通通的米饃饃,個個圓溜溜的,上面的棗紅丟丟的,既好看又好吃。咬開后,甜中略帶微酸,價錢不貴,是大眾的好早點。我的同學(xué)張鳳英每天上早課,路過吳二幫兒的攤子,就取甜餅米饃饃,掌柜的記賬,月底她爹為她結(jié)賬。
“ 牛腰子”更是應(yīng)縣名牌食品。我們小時候最愛吃“牛腰子”,不知道的人,以為是肉,其實是用白面和著糖稀、糖、底油,經(jīng)過餳發(fā),然后搓揉,捏成橢圓形,狀如牛的腰子,下油鍋一炸,至金黃色撈出來?!芭Q印鄙阄睹?,咬一口,濕潤潤,甜生生,滿嘴生津。真讓人吃了還想吃?!芭Q印敝谱骷夹g(shù)高,除了那幾個餅匠精準(zhǔn)的掌握,別人用同樣的料,做不出同樣的美味。梁成就是做牛腰子的把式!那時,“牛腰子“一個500元,是娃們半前、后晌充饑的最佳食品。當(dāng)然這也是家景尚好的子弟才能吃起。我家的弟兄們隔三差五父母親總會給我們買回來,下學(xué)后,每人給一個,那甜絲絲,濕仁仁的滋味,真是美極了。吃了還想吃,心想,多會有了錢,給大家買它一笸籮兒,讓人們吃個夠!
糖干簍兒也是應(yīng)縣的好吃之食。有人說懷仁縣的干簍兒好,我始終認(rèn)為我家鄉(xiāng)的糖干簍兒是最好的。顧名思義,糖干簍兒是用白面、紅糖、麻油加工而成的。其狀如一小圓盤,兩層,中間是空的,裝好多糖,上層鼓起,中間有一大拇指肚大的紅紅的印記突起??瓷先ネτ?,不認(rèn)得人說:這是啥?饃饃不像饃饃,餅子不像餅子,出于好奇,買一個,嘗嘗,一咬,閃蹋嘴,里面糖還蠕動,一問掌柜的才知道叫“糖干簍”!高興地說,好香,好甜、好脆、好好吃的糖干簍?。≈谱鞲珊t也是一種技術(shù),不懂的水溫,面與堿的比例,底油和糖等等要素,是做不好的。做出來,要不,脆了不酥,成了硬奔奔咬不動;要不酥了,不脆,到口就化,沒骨力,只有餅匠師傅,默默地獨自操作,才能做出香脆酥甜可口美味的令人垂涎的糖干簍兒!
瞎五金的腐(鹵)雀兒和鹵豆,也小有名氣。五金子視力不好,城里人送他個“雅號”叫瞎五金。我看由于身體的原因,干不了體力活。為了生活,總得有點干的,維持生計,于是,就做起來鹵汁大豆和腐雀兒的營生。我沒見過他的操作,也沒進過他的作坊,更沒吃過他的鹵雀肉。因為我家的熏肉油晶晶,紅溽溽,想吃頭肉就取頭部,想吃尾巴,蹄子、灌腸就切想吃的部分,所以就不買那些東西。但五金的腐雀、鹵豆卻賣得不錯。每天晚上,繞街穿巷,高聲叫賣“腐雀兒,腐雀兒,鹵豆,鹵豆……”早已打好小酒的人,習(xí)慣性的側(cè)耳傾聽著他的吆喝之聲,約摸離家不遠(yuǎn),趕快出去購買,回家后嚼著鹵大豆,個扎著細(xì)細(xì)的雀腿,雀翅膀,就連小小的雀頭也要慢慢的細(xì)細(xì)的咀嚼。吃的津津有味。因此五金子的小買賣倒也做的不賴。記得五十年代初,《除四害、講衛(wèi)生》,放假時老師布置作業(yè),每人打5只麻雀,這可愁壞了我,到哪捕捉5個麻雀去呢?正巧響起了“腐雀鹵豆的叫賣聲”,我心豁然開朗,第二天早上,到五金子街門口檢了五對雀腿,小心翼翼的包好才歇了心。
小城的涼粉是有名的。賣涼粉的高聲吆喝:“喝哩,喝哩,打涼泄火的……”涼粉吃在嘴里又軟、又頑、又精,一吸溜,就進肚,那酸咸適口,香辣味美的佳品令人流連,特別是在搽上幾塊豆腐干和鹵雞蛋,用大同話說,那才叫個嬲呢!
張五瑞的石子餅和棗布袋子也是一絕。石子餅和棗布袋的主料都是白面,只不過是石子餅和好烙餅的面搟的薄薄的,不是放在餅鋮子上烙,而是放在鍋里早已用油炒熱的石子上,五顏六色的石子早已用油沁得光光亮亮,生餅胚子往上一放,那凹凸不平的巴巴坎坎立刻顯現(xiàn),那油香味彌漫作坊,那黃熜熜、粐處處的石子餅用不了多長時間就已烙熟。吃著香脆可口,越嚼越香,以至孩子們吃完還想再吃!棗布袋子同樣是用烙餅的面搟成一寸把半寬,四寸來長,里面裝上棗泥,放在餅鋮子烙,火候要好,要求不糊更不能焦,就要那油靘靘,黃嶄嶄,虎皮虎皮的,買主看到后,不等烙出來就情不自禁掏腰包,想快快買回去,大飽口福。
1953年,實行統(tǒng)購統(tǒng)銷,糧食供應(yīng)后,我家鄉(xiāng)的小吃一下子就沒有了。就剩那“金黃后”。社會上流傳著:玉米面拿糕,玉米面鉢兒,改善生活烙個黃兒。改革開放后,國家形勢好轉(zhuǎn)。我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小吃又有了,但那味道有的還是趕不上小時候。一個是老師傅們已經(jīng)故去;另一個,大概與現(xiàn)在常常吃好的有關(guān)吧!
隨著改革開放,旅游業(yè)的興起,應(yīng)縣涼粉聞名全國了。但凡去應(yīng)縣的人,都得三碗兩碗的喝上幾碗,弄不好,回家時還要帶上幾碗!這些年賣家可發(fā)翻了,憑著勤勞的雙手蓋新房,買樓房,供孩子上學(xué)讀書,真是喜洋洋,樂洋洋,一派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