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桿子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盤的星……”看過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的人,一定還記得這首膾炙人口的主題曲。歌曲里說情又說理,秤桿文化量人心。在浙江衢州江山市石門鎮(zhèn),就有這樣一位專門做桿秤的工匠師傅,他叫毛保飛。
13歲那年,毛保飛開始修理和制作桿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傳統(tǒng)手工桿秤工序繁瑣,要經過刮桿、鉆眼、打秤星,打磨、染色等上百道工序,一把桿秤制作平均要花五六個小時,一天最多可以做兩桿。”戴著眼鏡,毛師傅雖有嫻熟的技藝,卻也一絲不茍地鉆眼、打秤星……幾個小時后,一根平時當柴燒的木頭,被賦予了星精月脈、點試人心的文化色彩。
? “以前大都是十六兩秤,也就是說十六兩為一斤,有個成語‘半斤八兩’就是從十六兩秤而來?!泵珟煾祷貞浧鹎靶┠甑囊患?,當時他在清湖鎮(zhèn)趕墟,碰上一個客人要定做一桿秤,起先毛師傅以為無非想做得結實好看一些。誰知那客人是收購農產品的個體商販,想要做一把“大”一些的秤,并明確要求,30公斤的桿秤,必須大5公斤,也就是說,35公斤的農產品,稱時只顯示30公斤。聽到這,毛師傅斷然拒絕,鄭重其事地說:“你良心怎么比‘鬼子’還狠!”看著他眼里閃過的光芒,絲絲威嚴讓人敬嘆,一位沒讀過什么書的桿秤工匠,用他那粗糙的大手詮釋著微言大義。
? 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傳統(tǒng)桿秤銷路越來越少,在江山市從事桿秤制作的工匠已寥若晨星,但已逾花甲的毛師傅仍堅持這門傳統(tǒng)手藝,“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東西,在我眼里就是寶。雖然銷路少,但每個趕墟日還是能賣出兩三把桿秤,糊口還是可以的?!?/p>
(據(jù)新華社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