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麗
唐代詩人杜甫,心胸恢宏,能容納萬千山水、天地風(fēng)云,更時刻裝載著黎民百姓和國家?!爸扉T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邊是朱門歌舞,衣暖肉肥,一邊是寒天霜地,貧人凍死。兩千余年的中華詩卷,還有比這更慘烈,濃縮人間不平等的詩句嗎?“老妻寄異縣,十口皆風(fēng)雪”“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夜深經(jīng)戰(zhàn)場,寒月照白骨”……亂世人民流離,國都殘破,戰(zhàn)場白骨累累,堆積于詩人心間,發(fā)而為詩。又如“二三豪俊為時出,整頓乾坤濟時了”“安得壯士挽天河,凈洗甲兵長不用”,期待國家中興,人民永享太平,情意殷殷,誠儒者仁者為國為民著想之風(fēng)范。
一個深秋的夜晚,院子里的幾棵棗樹偶爾被微風(fēng)拂過,發(fā)出陣陣窸窣的聲音。因憂愁睡不著覺的杜甫在屋子里踱來踱去,他不禁喃喃自語:“這場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到底何時才能結(jié)束?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何時才能得到拯救?”想著想著,杜甫不禁淚流滿面,他為自己不能解脫人民的疾苦而悲傷。
忽然,外面?zhèn)鱽韼茁暻宕嗟摹芭九尽甭暎半y道有賊嗎?這里一沒有金銀珠寶,二沒有山珍海味。到這里來能偷什么東西呢?”他推門出去,看見一個老婦人在打棗,打幾下便在地上摸索一陣。看到杜甫出來,慌忙轉(zhuǎn)身離去。杜甫一看是住在附近的一個寡婦,她丈夫和兒子在戰(zhàn)爭中相繼死去。他深知連續(xù)不斷的戰(zhàn)火已經(jīng)使人民貧困到了極點。于是,他急忙喊住老婦人,從廚房里端出一碗菜粥,并對她說:“以后要是餓了,盡管來打棗吃?!崩蠇D人感覺他的話語并無惡意,就猶豫著走上前來,接過杜甫手里的粥感激地喝了下去。
這時,聞聲趕來的杜甫妻子看到老婦人衣衫襤褸,便把自己的外衣脫下,披在老婦人的身上,此時,老婦人已是淚流滿面,哽咽難言。從此以后,老婦人無以為食,便來杜甫的院子里打棗充饑。
唐代宗大歷二年,杜甫從夔州(今重慶市奉節(jié)縣)瀼西遷居?xùn)|屯,把他的瀼西草堂讓給親戚吳郎居住。不料吳郎搬進草堂以后,卻在草堂前插起了籬笆,禁止貧婦人前來打棗。杜甫知道這件事后,對貧婦人非常同情,便寫了一首詩送給吳郎,勸吳郎別那樣做。詩名叫《又呈吳郎》,詩中寫道: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zhuǎn)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遍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這首詩的意思是:來堂前打棗我從不阻攔任隨西鄰,因為她是一個無食無兒的老婦人。若不是由于窮困怎么會做這樣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懼反更該與她親近。見你來就防著你雖然是多此一舉,但你來就插上籬笆卻像是真的。她說官府征租逼稅已經(jīng)一貧如洗,想起時局兵荒馬亂不禁涕淚滿巾。這首詩感情真摯,語言樸實無華,沒有任何特別的技巧和精彩的辭藻,卻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詩人為別人著想、對窮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之意。
吳郎讀了杜甫寫給他的詩以后,深深地被杜甫的精神所感動,也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內(nèi)疚,立刻拔掉了防止西鄰打棗的籬笆,并向老婦人道歉,允許她前來打棗。
時時想著人民,處處想著國家,這就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他的一生,經(jīng)歷了唐王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時期,雖然一生郁郁不得志,沒能實現(xiàn)他“焉得鑄甲作農(nóng)器”“男谷女絲行復(fù)歌”的理想,但是,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國家和人民在他心中一直占據(jù)著首位。
他用他的心和筆,為國家憂慮了一生,為人民憂慮了一生,為我們留下了1400余首充滿真情的詩篇,被后人譽之為“詩史”。
杜甫不但獲得了我國人民的熱愛,被尊為“詩圣”,而且也受到了各國人民的尊敬。他誕生1250周年(1962年)的時候,這位偉大的愛國者,曾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紀念。
離蕭天薦自《勞動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