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云
張三的兒子是小學六年級學生。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小學體育達標測試,張三每天傍晚都陪兒子在小區(qū)的空地上跳繩。幾天下來,張三開始擔心兒子是否能順利通過達標測試,因為他平均每分鐘只能跳70余次,恰好處于達標線邊緣。張三把自己的擔心告訴了兒子的班主任。班主任對此不無驚訝地說:“他在學?;旧厦糠昼姸寄芴?00余次呀?!?/p>
? 與在家不同,張三的兒子在學校與同學們一起跳繩,而這一差別正是他在學校能跳得更快的原因。在社會心理學中,這被稱為社會助長的作用。
? 不過社會助長的作用并不總是積極的,他人在場有時也會妨礙當事人的表現(xiàn)。例如,張三就挺納悶,在家溫習功課時,兒子在數(shù)學科目上表現(xiàn)不錯,然而一旦遇到數(shù)學考試,其成績總是不太理想。
心理學家扎榮茨在1965年提出新理論,可以讓我們明確預測社會助長的作用方向:他人在場具有喚醒作用,能增強個體的優(yōu)勢反應(一旦遇到某種刺激,不加思考就會做出的習慣性反應),但優(yōu)勢反應并不一定是正確的反應,而這又取決于個體需要完成的任務性質(zhì)。例如,跳繩、騎自行車、繞線等不需要進行深入思考的任務一般屬于簡單任務,而對于這些任務,優(yōu)勢反應也是正確的反應;解復雜數(shù)學題、穿越迷宮、學習新材料等需要進行邏輯思考的任務一般屬于復雜任務,而對于這些任務,優(yōu)勢反應往往是錯誤的反應。 (摘自《今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