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涵
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并不排斥批評報道,但新聞批評被公認為最大的難點。怎樣堅持和改進新聞批評,是擺在新聞工作者面前的不容回避的課題,其中當然包括批評的寫作問題。
在人們的印象中,交通警察處理交通事故,不是訓斥、沒收駕駛執(zhí)照,就是罰款、移交法院判處,很難做到肇事者都滿意。筆者曾在《法制日報》上看到這樣一條消息,寫的是江蘇省淮陰市公安交警支隊事故科兩年來處理交通肇事案件1000多起,沒發(fā)生一起因不服處理而上訪的,卻收到表揚、感謝的錦旗、匾額40余面,群眾稱贊他們是“處理事故,教育一批人,建立一片情”的“馬路天使”。
這就啟示我們,講究批評報道的寫作藝術,學習苦藥包糖衣的做法,也可以使被批評者心甘情愿地接受新聞傳媒的批評。正是因為講究寫作藝術,一些批評報道很成功,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其具體做法大體上有以下幾種。
一、多對事情少對人
犯了錯誤的單位和個人,一般都有怕直接指名道姓的心理,所謂“不怕內(nèi)部通報,就怕媒體報道”的說法,就反映了這種心態(tài)。有的人就是因為被批評而產(chǎn)生了強烈的抵觸隋緒。而既然批評的目的是解決矛盾,促進工作,不點名也能達到目的,那就可以不指名道姓。中央一位領導同志曾說過,我們不要向阿Q開刀,而是向阿Q的思想開刀,這樣更有效。實踐證明,“不點名勝似點名”式的寫法,是一種藝術,往往會收到意料不到的好效果。例如,《解放軍報》1984年4月5日一版頭條發(fā)表的某部干部“小水”的批評來信:《要正規(guī)化不要講排場比花錢》,沒提具體單位和具體人,但報社收到數(shù)百封來信贊揚批評得好,許多單位自動“對號入座”,進行檢查改正,砍掉裝璜門面的營建項目,有個單位因此而節(jié)約了340萬元。這樣的報道,既不傷“和氣”,又解決了問題,皆大歡喜。
二、反面文章正面做
一是針對存在的弊端寫正面報道。這種寫法針對性強,易于引起受眾共鳴,社會效果特好。新華社高級記者李峰1963年寫的《一厘錢精神》所針對的弊端是:當時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困難時期剛過,物質(zhì)困難和精神創(chuàng)傷猶在,有些企業(yè)紀律松弛,產(chǎn)品質(zhì)量低劣,公共財物嚴重浪費和丟失。記者針對當時的群眾情緒低落需要鼓勵的情況,沒有直接批評這些不良現(xiàn)象,卻寫北京一些企業(yè)的職工珍惜一厘錢、一根火柴、一分鐘等看似平凡的小事,提煉出“偉大事業(yè)要從最小的事情做起”的富于生活哲理的積極主題。它所產(chǎn)生的社會效果波及全國,影響至今。這種積極作用是單純的批評報道所無法比擬的。
二是避開“焦點”寫正面。有些題材的批評報道,如果直捅捅地寫,必會引起群情激憤,不利于矛盾的解決。這時,如果換個角度,避開焦點和熱點,來個“迂回”戰(zhàn)術,效果就要好得多。
例如1986年5月下旬,徐州日報編輯部收到一封來信:一位中學生不幸溺水,被人救起后迅速送到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但一位值班醫(yī)生卻堅持先交押金后搶救,結果延誤了時間,致使學生死亡,家長等要求嚴肅處理。通聯(lián)部的同志在調(diào)查核實中得知,那位值班醫(yī)生是外單位進修的,已經(jīng)認識到錯誤,醫(yī)院也迅速作了比較合理的處理。如果再直接批評那位醫(yī)生,會再次激起死者家長和學校師生的憤慨情緒,不利于問題的解決。于是,便多次到學生家長和學校做說服疏導工作。然后,從醫(yī)院妥善處理這事故的角度作了報道。事后醫(yī)院職工和學校師生稱贊報社記者“把群眾工作做到了家了”。
三是被批評者有所認識和改正時,寫他的自我批評。批評要促使被批評者作自我批評,因為只有如此,才能達到改正錯誤、解決矛盾的目的。記者在采訪或核實事實的過程中,被批評者有所觸動,對所犯錯誤有了認識和改正,在這種隋況下,如果仍然單純寫揭露性的批評稿,那么不僅會引起被批評者的反感,認為記者欠公正、不通人情,知情的受眾也會同情被批評者,而高明的記者,這時就另有主意,或者放棄批評或者寫批評對象認識和改正錯誤的事實。前些年全國得獎好新聞《立碑改過的故事》《喬副教授登門糾正誤診》等,就屬創(chuàng)造性寫法。
也有縱向?qū)Ρ鹊?,是指同一個人、同一單位、同一件事情,過去和現(xiàn)在的認識、做法不同所產(chǎn)生的不同結果。
當然,對比的寫法也要從實際出發(fā),客觀事實要有可比性,不能隨手拈來,任意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