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紅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是現時代小學生必備的個人品質和基本素養(yǎng),新教育理念指導下的小學教育,除了基礎的語文、數學、英語等主要課程的教學之外,還應該重視美術、體育等學科的教育教學。在傳統的教育模式影響下,目前大多數小學依然沒有突出美術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是沒有專業(yè)的教師,且很多教師的教學內容都停留在課本表面的知識上,照本宣科,單一乏味;另一方面,美術教師沒有準確把握小學美術教育的實際意義,在教學中還是以繪畫、色彩為主,學生的實踐練習也大多是簡單的繪畫或者手工作品。為了增強小學美術教育的有效性,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有效開展小學美術趣味化教學勢在必行。
一、開展小學趣味美術教育的意義和原則
(一)小學美術趣味教學的意義
美術是一門人文教育類科目,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意識和藝術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之一,而小學則是為學生美術學習奠定基礎的重要時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潛力和主觀能動性,優(yōu)化學生的感官享受和情感體驗,讓學生感到耳聰目明、進展迅速。美術教學需要重視學生的聽覺和視覺體驗,教師可以通過刺激兩種感官來渲染和烘托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構建一個動態(tài)、活躍的美術學習環(huán)境。結合小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開展趣味化教學,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意識和學習能力。每一個兒童都是藝術創(chuàng)造的天才,作為教師,我們需要激發(fā)并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力,打開他們思維的大門,引導他們在內心世界與現實世界中積極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所以,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摒棄傳統、固定、被動、自閉的教學內容,從現實生活、情感藝術及學生的思想意識出發(fā),結合教材的功能,全面有效地開展趣味化教學。興趣是學生自主開展學習活動的內在動機,是從事美術活動、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的源泉。趣味化教學就是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發(fā)散自己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感官體驗和實踐能力,通過個人的學習、觀察、分析、體驗、積累、感悟、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作出更加獨特、新穎的美術作品。
(二)小學美術趣味教學的原則
趣味化的小學美術必須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特點,結合教學大綱、教學目的、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因此,有效開展趣味化小學美術課堂需要遵守以下原則:首先,保持趣味性這一根本因素,要明確內在興趣對學生學習潛能發(fā)揮的推動力;其次,要保證競爭性與合作性有效結合,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與競爭精神,這也是新世紀人才應該具備的社會適應能力之一;最后,要將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整合分析,強化學生的主觀意識和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美術興趣,增強學生的知識積累以促進知識遷移。
二、有效開展小學美術趣味化教學的策略
(一)課堂外的美術課
1.藝術源于生活。脫離了生活本質的藝術作品就猶如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失去了原有的價值和魅力。趣味化課堂應該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積極引導學生從生活現象中積累素材、豐富閱歷,以藝術的實用性和生活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建筑藝術的美》章節(jié)內容中,我發(fā)現很多孩子最開始畫出來的建筑都是一幢幢筆直林立的高樓大廈,除了顏色大小,其他別無二致。縱觀古今中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造就了完全不一樣的建筑風格,但是新時代的小學生自小就生活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他們所知所學還是太少。因此,我讓學生在課后自行通過網絡圖片、視頻或者報刊雜志等材料去收集世界各地不同風格、不同形態(tài)的建筑,在第二節(jié)上課時與大家分享自己認為什么樣的建筑最美?這種建筑有什么特點和含義?隨后的課堂中,學生給出的答案五花八門,有的喜歡中世紀歐洲的哥特式建筑,有的喜歡金屬感強的未來式建筑,有的喜歡雕梁畫棟的中國古典建筑,也有的喜歡雄美壯闊的古希臘建筑,不一而足,這些不同的喜好激發(fā)了學生之間的激烈討論和交流,增強了課堂的活力,也增長了學生的知識積累。
2.藝術源于自然。“盡可能運用自然環(huán)境資源及校園和社會生活中的資源進行美術教學”是新課標的重要要求。天地萬物各有特點,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不同的風土人情,人類也是自然界中的組成部分,藝術的創(chuàng)作離不開自然的饋贈。教師可以利用當地的自然風貌和地理特色,引導學生開展采風郊游活動,帶著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自然。比如在《捏泥巴》一課中,教師可以帶學生到田間地頭,挖土和泥,利于生活經驗和興趣愛好創(chuàng)作自己喜歡的泥巴造型,讓學生明白,美術不僅是繪畫,還可以是各種手工作品:可以是捏泥巴,可以是剪紙、折紙,可以是利用植物進行手工創(chuàng)作,可以是木雕沙畫,可以是元宵的燈籠、中秋的月餅等等。從自然中汲取的靈感是人類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也是學生學習興趣所在。
(二)生動的美術課堂
1.藝術學科的互動。藝術存在互通性,除了美術,音樂、舞蹈、動畫等都屬于藝術的范疇,美術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讓學生認識到美術知識的廣博與深厚,能夠從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內容去看待藝術創(chuàng)作的內涵。趣味化的教學可以利用相關的藝術來渲染教學氛圍,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音樂能夠刺激學生的聽覺體驗,幫助學生將畫面和聲音相結合,利用悠揚的音符與活潑有趣的畫面,讓教學過程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力。音樂中蘊含的情感表達更加夸張深厚且富有張力,符合學生的思想性格特點,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觀能動性。
2.增強實驗與探究。美術不僅僅是繪畫,教師一定要整合教學內容,充分發(fā)揮美術教學多樣化的特點,讓學生了解美術創(chuàng)豐富多彩、絢爛多姿、無處不在的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布貼、泥塑、剪紙等手工制作內容占據了重要地位,教師需利用手工課程的操作性,引導和激發(fā)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一方面,大多數小學生都比較喜歡手工制作課,能增強教學的形象性、趣味性和直觀性,激發(fā)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另一方面,模仿和創(chuàng)新兩種不同的手工制作方式都能夠引導學生積極觀察生活現象,利用一切材料、發(fā)揮自己的思維活力和創(chuàng)造潛力,將藝術創(chuàng)作與個人性格相結合,通過作品表現學生的思維情感與個性特征。手工制作課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思維創(chuàng)新的同時,體現了學生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和能力。
3.靈活應用的技術。伴隨新課改不斷推進發(fā)展的是現代化的教育技術,傳統教學中單一的教學模式是影響課堂趣味性和活躍性的主要原因。多媒體有集圖像和聲音于一體的特點,在內容和傳播媒介上有著明顯優(yōu)勢,也更加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和審美水平,能增強學生的心理認同感和情感體驗。趣味化課堂的建設需要學生以濃厚的興趣和飽滿的熱情沉浸到學習之中。
4.情境創(chuàng)設與體驗。情境創(chuàng)設通過對內容夸張、深入地理解和演繹,增強美術學習創(chuàng)作的環(huán)境氛圍,讓學生通過身臨其境的直觀體驗,帶入角色情感,從而準確理解和把握教學內容,激發(fā)參與熱情與創(chuàng)作靈感。比如在學習《生活與藝術中的花》,就讓學生收集各種花朵的照片或藝術作品,通過模仿等方式制作代表角色的帽子,然后導演一場“花王爭霸賽”,讓每一個學生闡述自己是什么花,有什么特點,在藝術作品中的表現形式。例如有的學生喜歡梅花,他做了全面的準備,對梅花的性質特點侃侃而談:“我是梅花,我綻放在冬季,素有凌寒獨自開的美名,不怕冷且氣味芬芳,對于地理環(huán)境沒有太大的挑剔,花朵可以泡茶、入藥,有很高的的價值?!蓖ㄟ^不同花種之間的自述、競爭,不僅可以增強教學的趣味性,也增加了學生的知識積累,幫助學生了解了美術創(chuàng)作的思想精髓。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教師應立足于社會發(fā)展和學生的個人成長需求去看待教育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美術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激發(fā)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總之,以現實生活、自然環(huán)境和教育技術為支撐,能強化課堂教學環(huán)境,拓展文化情境,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思維意識的積極發(fā)展。
(責任編輯袁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