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虹伶
近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全面開始使用智能旅客安檢系統(tǒng)。此系統(tǒng)基于商湯領先的人臉識別技術,引領機場安檢實現智能化,提升交通安全運行效率和旅客滿意度。
有一種焦慮是過機場安檢
這世上有一種焦慮,它大概是在機場過安檢的時候跟在有很多零碎物件的乘客身后。
“今天去機場晚了,在臨近登機的最后時間,我在安檢口碰到了一個小姑娘,看她生生從一個登機箱兩個隨身包里東翻西翻,東西放了七八個安檢籃,簡直是掏出了一整個MUJI。”剛剛下飛機的王小姐描述著當天起飛前的“一次焦慮”。
據CADAS公布的2018年國內主要機場旅客吞吐量數據,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廣州白云國際機場的旅客吞吐量分別達到10098萬人次、7405萬人次及6973萬人次。而全國2018年旅客吞吐量超過1000萬人次的機場已多達37個。
面對與日俱增的客流量,和旅客同樣累并尷尬的還有每天在機場工作的安檢工作人員。機場的安檢工作不僅需要工作人員不斷重復著有關手提電腦、液體、外套和充電寶的那些套話,還需要隨時保持警惕性,以及安檢工作的專業(yè)性。與此同時,也需要面對奇奇怪怪的收納和著裝習慣,以及乘客的質疑和不耐。如此的工作方式不僅影響安檢通道的效率,同時也增加了安檢人員的工作強度。
面對以上各類場景,機場安檢通道有普遍面對的客觀問題,即:人包對應無法非常準確地在安檢通道實現。一旦在機場發(fā)生了隱患問題,則需要開始大量人力排查工作。
對于機場來說,提高安檢效率和質量,降低安檢人員勞動強度,以及提高旅客滿意度,是亟待達成的目標。而安檢流程、旅客信息管理、旅客行李復盤等方面都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和方向。
在當下這樣一個AI快速發(fā)展的時代,地面交通出行體驗一直都在不斷推陳出新,航空出行體驗也迫切尋求突破,旅客對安檢環(huán)節(jié)的快速性和友好性的期望值也與日俱增,依靠傳統(tǒng)檢查手段和技術早已無法解決當前和未來在安檢安全、效率和體驗舒適度方面的矛盾。
刷臉“黑科技”助力機場安檢
近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全面開始使用智能旅客安檢系統(tǒng)。此系統(tǒng)基于商湯領先的人臉識別技術,引領機場安檢實現智能化,提升交通安全運行效率和旅客滿意度。
也就是說,如果你途經北京首都國際機場T2航站樓,即有機會體驗到一次安全、高效、低耗、友好的安檢流程。
總體來看,這套智能旅客安檢系統(tǒng)可以用“又快又準”來形容,在“快”上,通過人臉識別技術,自動完成旅客“人”、“票”、“證”三合一核驗,確保本人持證過檢。
較之老式安檢通道運行效率,人臉識別一次成功綁定率達到99%以上,行李通過率達到每小時600件,旅客通過率由使用前的每小時180人提高到約每小時260人,較之前提升了約69%。而在“準”上,對安檢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時,準確性也得到了加強,通過“人包綁定”,避免可疑行李被誤拿,提高行李安檢過檢的安全性的同時,還可實現安檢流程可回溯。
據商湯科技介紹,智能旅客安檢系統(tǒng)即是新科技應用代表之一,借助商湯所支持的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多項創(chuàng)新,包括將人臉識別技術與自助驗證閘機設備應用在自助驗證環(huán)節(jié),實現旅客自助安檢查驗的全流程自動化操作,自動完成旅客信息核驗及人證比對;基于人工智能技術進行人臉動態(tài)識別,首次創(chuàng)建以生物特征標簽為關鍵信息的安檢流程等,為中國民航安檢工作作出貢獻。
據了解,2018年3月智能旅客安檢系統(tǒng)已經在首都機場T2航站樓開展了為期6個月、18余萬人次的試運行驗證,有效地緩解了機場安檢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