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崧
我常想,最能展現(xiàn)出東方女性玲瓏的曲線美的,大約就是旗袍吧。
依稀記得在奶奶家附近,有一條狹小且不甚明亮的小巷。小巷的盡頭有一家小小的制衣店,只制作旗袍,取名又很文藝——“紅袖旗袍”,取自“紅袖添香夜讀書”之詩句。店面雖小,但被布置得井井有條,兩臺已經(jīng)有些脫漆的縫紉機被一塊塊顏色各異的錦緞所包圍。我最喜歡去的時段是中午,那時,陽光正透過窗格照在一件又一件旗袍上,發(fā)出湖水般粼粼的反光。穿梭在柔和的反光中,錦緞柔和的絲面偶爾輕輕滑過我的臉,癢癢的,滑滑的。那一刻,我感覺自己就像一條魚兒,在廣袤的微山湖里遨游一樣,找到了自己的快樂和幸福。
出入這家旗袍店的,除了熟悉的鄉(xiāng)人,還有南來北往的商賈。店主是一位四十左右的女子,乍看上去是最默默無聞的那一類。然而,當她將不同顏色和款式的旗袍穿在身上的時候,平凡的她便會突然煥發(fā)出無盡的美來:織錦緞絲旗袍,傳統(tǒng)而不失華貴;稀紡旗袍,輕盈又有些嫵媚;鏤金碎花旗袍,華麗之外更顯高雅;黑平緞高領(lǐng)無袖旗袍,凄美哀愁又神秘……
店主阿姨非常溫柔,臉上時常帶著淺淺的笑。她并不在意我的頑皮,還時常和我閑聊:“小丫頭,看你這么喜歡旗袍,等你大了,我把這些旗袍送給你好不……”她給我講旗袍的演變,講旗袍特有的美感,講不同的旗袍和不同性格氣質(zhì)的搭配方式。記得有一次講著講著,阿姨竟有些落寞地說:“為什么現(xiàn)在喜歡旗袍的人越來越少了呢?”
時過境遷,我早已長大,而那家旗袍店,取而代之的是鋪著大理石地板的金碧輝煌的時裝店,店里滿是新潮的日韓服裝和打扮入時的導購人員。
不久前又去奶奶家。奶奶告訴我,阿姨最近又要開旗袍店了,她已經(jīng)選好了新的店面,很快就要開業(yè)了。她希望我有空去看看,她還要兌現(xiàn)當年的諾言,送我一身旗袍呢。
聽著奶奶的話,我忽然明白了,平凡的阿姨穿上旗袍為什么會那么美,因為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xiàn)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zhì)。
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shù),將美的風韻灑滿人間——我相信,阿姨的旗袍店一定會火起來,因為這不是屬于我和阿姨獨有的自信,這是旗袍穿越時代與流年而展現(xiàn)出來的文化的自信!
【作者系山東省微山一中高二33班學生,指導老師:朱紹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