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龍
摘要:某注水井在2016年細分調(diào)整作業(yè)起原井管柱時拔脫,發(fā)現(xiàn)油管腐蝕嚴重,造成大修,結(jié)合歷次施工情況,發(fā)現(xiàn)該井細分調(diào)整作業(yè)前曾進行過兩次不動管柱分層酸化,本文從酸液注入過程、酸液反應過程、井下封隔器密封情況三方面分析管柱腐蝕原因,給出造成管柱腐蝕的主要因素,并進一步探討預防性手段。
關(guān)鍵詞:注水井酸化;管柱腐蝕;腐蝕率;擴散作用;封隔器密封性
1 問題的提出
A井為某作業(yè)區(qū)一口注水井,2016年11月細分調(diào)整作業(yè)起原井管柱時,保護封隔器上第1根油管上接頭以下部分拔脫,魚頂為油管,2017年6月大修,撈出落物,發(fā)現(xiàn)保護封隔器上第1根油管嚴重腐蝕,不僅嚴重影響了注水,還導致大修作業(yè),增加注水成本。
2 歷次施工情況調(diào)查
該井2010年1月補孔后轉(zhuǎn)注,2012年3月細分調(diào)整作業(yè),帶壓下Φ90mm導錐1個,Φ114mm沉砂式防溢單流閥1個,Φ114mmPS-114-46*20-120/25P-BJT橋式偏心配水器4套,Φ114mmK344-114-X-HL-120-20封隔器4套,2012年9月不動管柱依次酸化偏IV、偏III、偏II、偏I層段,2013年7月不動管柱依次酸化偏III、偏II、偏I層段,2016年11月細分調(diào)整作業(yè)起原井管柱時,保護封隔器上第1根油管上接頭以下部分拔脫,魚頂為油管,2017年6月大修,撈出落物,保護封隔器上第1根油管腐蝕嚴重。
3 腐蝕原因分析
2012年和2013年進行兩次不動管柱分層酸化,2016年發(fā)現(xiàn)油管腐蝕嚴重,從酸化措施入手開展腐蝕原因分析。
3.1 酸液緩蝕性能
酸液緩釋性能按照行業(yè)標準SY5405-1996進行實驗,其中,2012年酸液配方的腐蝕速率0.85g/m.h,2013年酸液配方的腐蝕速率0.80g/m.h,酸液腐蝕速率均符合行業(yè)標準(60℃下<2.0g/m.h,90℃下<5.0g/m.h)。
3.2 酸液注入過程
常規(guī)酸化注入排量8~15m/h,兩次酸化共用酸液93m,按照最長注入時間計算,2012年和2013年兩次酸液注入過程對Φ73mm油管腐蝕厚度分別為0.00072mm和0.00051mm,兩次酸化注酸過程的腐蝕厚度不會對管柱造成嚴重影響。
3.3 酸液反應過程
注酸后用2倍油管體積的清水將酸液全部頂替至地層,關(guān)井反應。
3.3.1在無擾動情況下
酸液只能通過擴散進入井筒,在不考慮酸液消耗的情況下,根據(jù)菲克擴散定律:
計算酸液擴散通量,進而計算酸液在井筒特定深度的濃度。
擴散系數(shù)用Wilke-Chang公式估算:
式中,D—溶質(zhì)在溶劑B中的擴散系數(shù),m/s;
T—溶液的溫度,K;
—溶劑B的粘度,Pa.s;
M—溶劑B的摩爾質(zhì)量,kg/kmol;
—溶劑的締合參數(shù),水為2.6;
V—溶質(zhì)A在正常沸點下的分子體積,cm/mol;
推導出不同溫度下的擴散系數(shù)計算公式:
已知,283K溫度下,酸液(以HCl計)在溶劑水中的擴散系數(shù)為2.5×10m/s,計算出龍虎泡高臺子地層溫度條件下(69.15℃=342.15K),酸液的擴散系數(shù)為3.89×10?m/s。
根據(jù)菲克擴散定律,酸化偏I層段時,酸液由偏I配水器擴散到保護封隔器上第1根油管的最大濃度約為0.023%,pH約4-5,關(guān)井反應18h后立即將頂替清水和殘酸全部由油管返排出井筒,并開井注水,通過擴散進入井筒的酸液不會對管柱造成嚴重腐蝕。
3.3.2在酸液返吐情況下
酸液被稀釋約1倍,緩蝕劑同樣被稀釋1倍,此時腐蝕速率為1.23g/m.h,兩次酸化反應過程對Φ73mm油管的腐蝕厚度為分別為0.01316mm和0.00987mm,油管壁厚5.51mm,不會對管柱造成嚴重影響。
3.4 井下封隔器密封情況
酸化前對保護封隔器以下的封隔器進行驗封,密封后進行酸化施工,但未驗封保護封隔器,如保護封隔器不密封(2017年酸化施工前驗保護封隔器22口井,密封率僅41%),酸液沿不密封的膠筒滲入保護封隔器以上的油套環(huán)空,由于保護封隔器以上無射孔層位,油套環(huán)空內(nèi)的流體相對靜止,幾乎無擾動,酸液長期殘留在距離保護封隔器較近的油套環(huán)空中,從2012年9月第一次酸化到2016年11月,對Φ73mm油管的腐蝕厚度可達3.95162mm,Φ73mm油管壁厚5.51mm,導致油管嚴重腐蝕。
4認識及建議
4.1目前常規(guī)酸化使用的復合酸具有較好的緩蝕作用,按措施工序注入酸液、頂替清水、關(guān)井反應、返排,不會對井下管柱造成嚴重腐蝕。
4.2造成A井管柱腐蝕原因為保護封隔器不密封,酸液滲入油套環(huán)空并長期殘存導致保護封隔器上第1根油管嚴重腐蝕。
4.3建議采取酸化前驗封,注完酸液后用含緩蝕劑的清水頂替,酸化后及時反洗井的方式,可消減管柱腐蝕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