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中華
摘要:詩歌是一種最容易溝通情感的文學形式,本文分析了詩歌在教育中的不同作用,在此基礎上希望能轉變一些錯誤育人觀念,更好回歸教育本意。
關鍵詞:詩歌;美感教育;詩育
1.詩歌的教育作用
詩歌對人的影響的言論數(shù)不勝數(shù),歸納起來有三類:一是詩歌可以培養(yǎng)藝術感和美感;二是詩歌可以幫助人養(yǎng)成“仁”的品性;三是詩歌為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
吳宓曾在《文學與人生》中說:“poetry is life distilled.”他把詩比作水,詩育就如春雨般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儒家教育特重詩,以為它可以興觀群怨。《論語》總述儒家教育宗旨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p>
英國詩人雪萊在《詩的辯護》中說:“道德的大原在仁愛,在脫離小我,在體驗我以外的思想行為和體態(tài)的美妙。一個人如果真正做善人,必須能設身處地替旁人想,人類的憂喜苦樂變成他的憂喜苦樂。要達到道德上的善,最大的途徑是想象;詩從這根本上做功夫,所以能發(fā)生道德的影響?!睋Q言之,道德起于仁愛,仁愛就是同情,同情起子想象。詩對于主觀的情境必能“出乎其外”,對于客觀的情境必能“入乎其中”。這種看法也與儒家學說暗合,儒家在諸德中特重“仁”,“仁”近于耶穌教的“愛”,佛教的“慈悲”,是一種天性,也是一種修養(yǎng)。仁的修養(yǎng)就在詩。
朱光潛認為藝術和美育是解放的,給人自由的。一是本能沖動和情感的解放,二是眼界的解放,三是自然限制的解放??鬃诱f:“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所謂“興”,指通過某一個別形象的譬喻,使人們通過聯(lián)想的作用,領會到同這一譬喻相關的某種帶有普遍性的關于社會人生的道理。所謂“觀”,強調(diào)去觀詩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定社會國家的人們的道德情感的和心理狀態(tài)。所謂“群”,就是把詩當作一種陶冶工具,它使個體成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以“愛人”為自己行為準則的人,是群體生活和諧協(xié)調(diào)。所謂“怨”,指詩具有批判作用。
宗白華在《唐人詩歌中所表現(xiàn)的民族精神》中開篇就討論文學與民族的關系,他說:“民族精神的表現(xiàn)與發(fā)揚,卻端賴于文學的熏陶,因此文學是民族的表征,是一切社會活動留在紙上的影子;無論詩歌,小說,音樂,繪畫,雕刻,都可以左右民族的思想。”要培養(yǎng)民族自信力,不妨深讀那些具有民族氣節(jié)的詩歌。
2.如何運用詩歌育人:考試和閱讀
錢穆在《中國文化史導論》中論述了唐代詩歌可以成為考試的主要內(nèi)容,可見詩歌曾一度成為唐朝教育考試的主要模式,有許多可取之處?!疤拼婆e,所重者專在一種文字的考驗。起先亦曾注重考驗其對于實際政治問題之理論方面,亦曾考驗其對于古代經(jīng)典之意解方面,但這兩種考驗,皆易陳腐落套,皆易抄襲雷同,因此以后考試,遂專偏重于詩賦一項。一則詩賦命題可以層出無窮。二則詩賦以博物短篇,又規(guī)定為種種韻律上的限制,而應試者可以不即不離的將其胸襟抱負,理解趣味,運用古書成語及古史成典,婉轉曲折在毫不相干的題目下表達,無論國家大政事人生大理論,一樣在風花雪月的吐囑中逗露宣泄。因此有才必兼有情,又學必兼有品。否則才盡高,學盡博,而情不深,品不潔的,依然不能成為詩賦之上乘?!?/p>
昆體良在《雄辯術原理》中稱閱讀合適的詩歌作品有益于培養(yǎng)口才和陶冶性情。他說:“一個值得稱贊的現(xiàn)在流行的習慣是首先從讀荷馬和維吉爾的作品開始,雖然理解他們的作品需要有更成熟的判斷力,但是要獲得判斷力,時間是充裕的,因為這些作品不是只讀一次,而是要反復地讀。與此同時,要以英雄史詩的崇高精神激發(fā)學生的思想,用它的主題的莊嚴偉大鼓舞學生,在學生的頭腦中灌注最高尚的情感…閱讀悲劇作品是有益的,抒情詩能陶冶性情,只是不僅要選擇作家,而且要選擇作品中的篇章…至于說到哀歌,特別起涉及愛情題材的哀歌以至索大迪克格律的十一音節(jié)詩,應當將他們統(tǒng)統(tǒng)從教材中排除,也要等到以后年齡更成熟,判斷力更強了再讀?!?/p>
3.現(xiàn)代教育的誤區(qū)
現(xiàn)代教育往往塑造不了一個完人。朱光潛在一篇關于美感教育的文章里認為美育和德育對人的精神塑造是很重要的。“物有真善美三面,心有知情意三面,教育求在這三方面同時發(fā)展,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智育叫人研究學問,求知識,尋真理;德育叫人培養(yǎng)良善品格,學做人處世的方法和道理;美育叫人創(chuàng)造藝術,欣賞藝術與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尋出豐富的興趣。三育對于人生本有同等的重要,但在現(xiàn)代教育中,智育被人看重,德育在理論上的重要性也還沒有人否認,只有美育在理論和實施方面都很少有人顧及。人好比一棵花草,要根莖枝葉花實都得到平均的和諧的發(fā)展,才長得繁茂有生氣。有些園丁不知道盡草木之性,用人工去歪曲自然,使某部分發(fā)達到超出常態(tài),另一部分都受壓抑和摧殘。這種畸形發(fā)展和不健康的狀態(tài),在草木如此,在人也是如此。理想的教育不是推殘部分天性而去培養(yǎng)另一部分天性,以致造成畸形的發(fā)展,理想的教育是讓天性中所有潛蓄的力量都得盡量發(fā)揮,所有的本能都得平均調(diào)和發(fā)展,已造成一個全人?!?/p>
德性品質(zhì)的培育是培養(yǎng)一種健康的內(nèi)心世界,而不只是灌輸?shù)掠R。如果把教育看作是把外在的固定的東西傳輸給生活者,教育本身就是與人的內(nèi)在精神不相干的。教育的本意是引導,是在生活者靈魂深處激發(fā)源于內(nèi)在的對善、德性、美的熱愛和追求,教育引導靈魂轉向就是引導人對真、善、美的向往。但是智育觀預言了現(xiàn)代性教育的產(chǎn)生,現(xiàn)代性教育更多的是把科學的知識和技能傳輸給生活者,教育與生活者的精神是疏離的。因此,現(xiàn)代性教育的教化要引導現(xiàn)代人的靈魂真正的轉向,它可能需要的是自身的真正的轉向,轉向生活者的精神和德性品質(zhì)。在現(xiàn)代性的背景下,我們需要怎樣的德育和美育?詩歌教育從某種程度上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