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南卓瑪
摘要:三世章嘉·若必多吉是清代四大呼圖克圖之一,是一位著名的佛學家、國務活動家、清朝大學者、翻譯家、文化傳播者。他從三歲被認定為章嘉三世轉世靈童開始與藏傳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八歲入京到七十歲圓寂任職五十余年的政教生涯中,奔走于大漠南北、雪域高原,并參與解決了諸多民族矛盾、宗教問題,輔佐清代雍、乾兩朝,治理蒙藏地區(qū),并興建寺廟、著書立說、翻譯佛典、講經(jīng)授徒,以藏傳佛教為媒介在蒙藏漢之間搭建了一座交流的橋梁,使藏傳佛教得以弘傳,令蒙藏漢文化得到交融,為鞏固祖國大統(tǒng)一、加強民族團結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局大的貢獻。本文以章嘉·若必多吉的文化貢獻為主要研究對象,并對他所從事之具體文化傳播活動進行了較為全面、細致的總結。
關鍵詞;三世章嘉;清代;藏傳佛教;文化
一、三世章嘉若必多吉的生平事跡
章嘉若必多吉1717年誕生在今天祝藏族自治縣的一個土族牧民家中,父名格熱丹增,母名希吉。他從三歲與佛教生涯開始結緣,認定為二世章嘉的轉世靈童并在青海佑寧寺坐床。章嘉·若必多吉出生地安多當時藏傳佛教格魯派最為盛行,他從佑寧寺坐床到七歲在羅桑丹貝堅贊貝桑布身前受圓滿居士戒,與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幾位高僧開始接觸,更是得到了各活佛高僧的教誨2,并在滿溢藏傳佛教文化的環(huán)境熏陶下,他從小就對藏傳佛教生起虔誠信仰。這一切的熏陶下章嘉·若必多吉的早起宗教文化背景打出了堅實的基礎,使他成為格魯教派的虔誠信徒,并肩負起護佑佛法、弘揚佛法的艱巨使命。從而為往后五十余年的政教生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雍正元年(1723)發(fā)生的羅h藏丹津叛亂使處境危急的章嘉·若必多吉成為促其進京的重要契機,剛滿八歲的三世章嘉奉清朝雍正皇帝圣諭與西寧清軍將領岳鐘琪會晤,并抵達了京城,從此命運把他推向了另一種歷史舞臺。在京城經(jīng)過十年苦讀,三世章嘉不負君望,掌握了漢滿蒙、藏梵五種文字,通曉佛教顯密經(jīng)論,并與皇四子(乾?。┙⒘松詈竦挠颜x,從此章嘉·若必多吉便一直生活在政治、文化的中心北京漢地,與藏區(qū)寺廟度過的童年生活從各方面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里的藏傳佛教氛圍比藏區(qū)相對薄弱,但由于當時特殊的政治、歷史,還有他自身的特殊身份等原因,使他的宗教信仰并未發(fā)生太大的改變,這一契機為他以后的政教建樹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三世章嘉在其一生中兩次入藏。第一次是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雍正帝之命,護送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返藏。第二次是乾隆二十二年(1577年),章嘉國師奉乾隆帝諭旨,入藏并持認定八世達賴喇嘛。這兩次期間,章嘉三世在藏區(qū)三大寺等講經(jīng)弘法,他廣搏佛教知識和辯經(jīng)才能,并贏得了眾多名僧的贊賞和崇拜。當收到雍正皇帝逝世、新皇帝乾隆繼位的消息后,他即離藏返京,辦理后續(xù)事務。此后乾隆帝豐命他管理北京各寺,并前后封為”札薩克達喇嘛”、”振興黃教大慈大國師”。公元1786年,陪同乾隆皇帝去五臺山舉行祈愿法會時不幸染病,于是四月二日在五臺山圓寂,享年70歲。乾隆帝下令用黃金在五臺山鎮(zhèn)海寺造大塔一座,安放國師靈骨。
二、三世章嘉呼圖克圖與清朝的關系
章嘉呼圖克圖系統(tǒng)貫穿明朝、清朝和民國三個時期,其中清朝與明國的關系非常密切,在宗教為主的政治文化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清初為了加強同蒙古諸部的聯(lián)盟以鞏固業(yè)已取得的政權,清統(tǒng)治者對此時興盛于蒙藏地區(qū)的藏傳佛教采取了尊崇與扶植的政策。先后聘請高僧大德,并敕封藏傳佛教格魯派的達賴、班禪、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轉世系統(tǒng),其中章嘉活佛轉世系統(tǒng)是最典型的代表,令其分掌前藏、后藏、內(nèi)外蒙古及京城的藏傳佛教事務。其中,章嘉活佛在清中央政府治理蒙藏地區(qū)過程中發(fā)揮了至為重要的作用。章嘉活佛寺屬青海佑寧寺,自第二世受召入朝供職起,歷世駐京,得封各種名號,備受清帝崇信,授權掌管北京、五臺山、多倫諾爾及內(nèi)蒙古佛教事務,三世章嘉受封清廷的唯一國師。早在他入關前,清統(tǒng)治者以藏傳佛教為蒙藏兩族人民的共同信仰藏傳佛教為基礎,通過藏傳佛教領袖人物來加以實現(xiàn)多民族國家統(tǒng)一,弘揚藏傳佛教統(tǒng)治蒙藏民族的政策早在懸賞,因此,雍正帝將章嘉·若必多吉接入北京時起就有目地為清政府服務。在這一動機驅(qū)使下,皇帝為他在內(nèi)蒙古多倫諾爾修建了善因寺并雍正帝封三世章嘉為”灌項普惠廣慈大國師”并頒發(fā)詔書、冊封為掌教喇嘛等采取了各種措施,極力營造與安多地區(qū)大體相似的宗教氛圍。乾隆年間欽定駐京活佛班次,章嘉活佛排為左翼頭班,位居所有駐京呼圖克圖之首。章嘉活佛是連接清朝中央政府與蒙藏地方僧俗勢力的重要紐帶,為清代國家的鞏固統(tǒng)一、地方的安定發(fā)展,民族的團結為主的文化傳播與文明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三、三世章嘉對蒙藏漢文化的交融舉措及影響
(一)翻譯佛經(jīng)方面
三世章嘉是一位著名的翻譯家,他精通漢、蒙、藏、滿、梵五種文字。乾隆三年(1738),章嘉豐乾隆皇帝之命而將藏文大藏經(jīng)《丹珠爾》部譯為蒙古文,是蒙古地區(qū)翻譯的第一部,對后面佛法的傳播講經(jīng)打出了基礎。在正式譯經(jīng)之前,章嘉·若必多吉等人還編了一部蒙文合整的大字典《正字賢者之源》。(章嘉國師若必多青傳》載:“文天里帝認為,自己出身的滿原人口眾多,對佛教獲得信仰者也為數(shù)不少,但是語言文字與別族不同,以前也沒有譯為滿文之佛教經(jīng)典。若將佛說《甘珠爾》譯成滿文,實在是造福于后代之善舉,遂命章嘉國師將《甘珠爾》譯成滿文”,三世章嘉奉乾隆帝旨意,長大十八年多時間把藏文大藏經(jīng)《甘珠爾》部譯成滿文,在主持《甘珠爾》的翻譯工作同時對佛經(jīng)還進行了整理與選擇。章嘉三世從在京喇嘛中選擇通曉語言文字者,與幾名學識精深的和尚一起帶領開始翻譯經(jīng)卷。并每譯一卷章嘉國師詳加校審和整理。還要作譯記,因此工程繁重艱巨經(jīng)過多年,始告全部譯成。章嘉大師編著蒙古、漢、藏三種文字對照的字典《智慧之源》,是針對蒙藏漢各族佛教高僧和民眾間方便溝通蒙古、藏、漢文化的字典,亦是翻譯佛經(jīng)的工具書。這部字典內(nèi)容豐富涉及廣泛的內(nèi)容不僅是宗教方面,還包括邏輯學、語言學、藝術、字體、醫(yī)藥學等各領域。公元1752年他協(xié)助莊親王將其譯為滿、蒙、藏三種文字,譯成后刊為滿、蒙、藏、漢文四體合璧本,這些譯著對研究語言文字、歷史、藝術、宗教、歷算、邏輯學等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二)興建寺廟方面
眾所周知寺廟在佛法傳播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各界高僧大德還是藏族歷代贊普興建寺廟是當作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種任務。章嘉若必多吉在藏區(qū)、北京周圍的漢地、內(nèi)蒙等地區(qū)都修建了眾多的寺廟,從入京之初便極力奏請修復青海被毀寺廟,在章嘉若必多吉及其它駐京各活佛的努力下,佑寧寺、廣惠寺得以重建。之后,在清皇室大力支持下,章嘉·若必多吉又于北京、熱河、承德、五臺山、多倫諾爾等地興建了一大批藏傳佛教寺廟,并使之成為藏傳佛教傳播、蒙藏漢文化交流的中心。
乾?。?744)九年,在章嘉·若必多吉的主持、策劃下內(nèi)務府總理工程處承辦了雍和宮的改廟工程。之后,章嘉·若必多吉又召集內(nèi)蒙、外蒙、及漢藏地區(qū)的五百多名僧人入住其中,并建立了顯宗、密宗、醫(yī)宗及雜明四大扎倉。各扎倉堪布及負責傳授經(jīng)典的教師則由從拉薩三大寺、及日喀則色派密院抽調(diào)的格西充任。1746年二月,章嘉·若必多吉仿照拉薩祈愿法會,在雍和宮內(nèi)創(chuàng)立了授予學位的規(guī)矩。這一切在章嘉三世的帶領和策劃下,京城第一座組織齊全、教法規(guī)范并由政府出資供養(yǎng)的藏傳佛教寺廟建成。此外,在故宮內(nèi)的雨花閣、寶相寺等的修建以及之后的幾次重大改造工程均是由章嘉若必多吉根據(jù)藏傳佛教敦義主持、設計、審定的。章嘉三世直到高齡55歲時參與乾隆帝在熱河承德仿布達拉宮修建一座大寺廟的浩大工程。并由親自指導、參與了北京、承德等地藏傳佛教寺院的建設,從而為佛教造型藝術的發(fā)展和佛法的傳播做出了卓越貢獻。這些都說明:三世章嘉以他博大精深的佛教思想,高屋建瓴的佛學研究成果,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為清朝的文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藏傳佛教為主題的蒙藏漢各族文化交流與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講經(jīng)授徒方面
章嘉國師本人是當時最著名的佛學大師,他博覽群書,精通大小五明,通曉梵、藏、漢、滿、蒙古等民族語言文字,熟讀藏傳佛教顯密經(jīng)典,博學多識的佛學家和語言文字學家。他本人特殊的身份加當時的歷史北京,章嘉國師在蒙藏漢各地名聲大震,各族弟子眾多,其中如當時著名的佛學大師土觀·羅桑卻吉尼瑪、嘉木樣·晉美旺波、敏珠爾·阿旺赤列嘉措等。國師向佑寧寺、塔爾寺、廣惠寺、夏瓊寺頒發(fā)了清乾隆帝賜給各寺院的匾額,而該寺廟的眾僧拜他為師,還為拉卜楞寺二世嘉木樣活佛、廣惠寺三世敏珠爾活佛剃度授戒;章嘉國師奉皇帝之命的兩次返藏期間,不僅與達賴和班禪大師建立了深厚的關系,也在甘丹寺、哲蚌寺等三大寺講經(jīng)弘法,他廣搏佛教知識和辯經(jīng)才能,也贏得了眾多名僧的贊賞,聲名大震為僧眾講經(jīng)說法,各地聽僧不計其數(shù),不僅是內(nèi)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就遠在伏爾加河流域的蒙古上爾啟特部的首領握巴錫等人也對他十分崇信。章嘉·若貝多杰是清朝的高級官員,被定為大國師。在為藏、滿、蒙古、漢等民族的文化交流,為祖國大家庭的統(tǒng)一東奔西走,歷盡艱辛,奮斗了一生。
(四)著書立說方面
三世章嘉從9歲起就開始寫了詞匯豐富的《菩提道次第等明倫偈歌》,一生著述甚豐,共撰寫作品217部,其中宗教著作一百多,而內(nèi)容不僅限于佛法,還包括歷史、醫(yī)學、正字學、語言學、邏輯學、藝術等豐富多樣,其主要有《七世達賴傳·如意寶穗》、《造像度量經(jīng)》、《宗派建立論·須彌妙莊嚴》、《智慧之源》、《喇嘛神像記》、《藏文正字學·智者之源》、《藏文三十頌與字性添接法略解·智者生喜》、《北京白塔寺志》、《五臺山勝地志》、《佛歷表》《五體清文鑒》等,皆為流傳甚廣的名著。其中他編著的《智慧之源》是蒙古文、漢文、藏文三種文字對照的文化字典。這部字典所包含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為后世所矚目。他還編纂了《欽定同文韻統(tǒng)》、《御制滿漢蒙古西番合壁大藏全咒》等書,創(chuàng)制了滿文經(jīng)咒新字,規(guī)范了《大藏經(jīng)》中的咒語。他主持指導在北京周圍建廟造像的經(jīng)驗,編纂了相關佛教造像的書籍一一《三百佛像集》和《諸菩薩圣像贊》。他輝煌的著作業(yè)績跨地域跨民族,于北京為主的漢地、雪域高原藏區(qū)及內(nèi)外蒙古地區(qū)廣為流傳,他遺留下來的精神文化財富,為當時的社會增添了異彩,也為子孫后代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結語
章嘉·若必多吉是清朝歷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八歲入京,至七十歲圓寂,在宮廷任職五十余年。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政教生涯中,他奔走于大漠南北、雪域高原,興建寺廟、著書立說、翻譯佛典、講經(jīng)授徒,并參與解決了諸多民族問題、宗教問題,輔佐清廷治理蒙藏地方,以藏傳佛教為媒介在蒙藏漢之間搭建了一座交流的橋梁,使藏傳佛教得以弘傳,令蒙藏漢文化得到交融。為鞏固祖國大統(tǒng)一、加強民族團結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局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