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 西安文理學(xué)院
摘 要:2018年10月至11月,為配合西安市南郊公園上城(一期)項目工程建設(shè),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聯(lián)合西安文理學(xué)院歷史文化旅游學(xué)院,對該處用地進行搶救性發(fā)掘。共發(fā)掘墓葬7座,出土各類陶器、銅器、瓷器、鐵器共47件。M6出土有明確紀年的墓志,為研究該地區(qū)唐代墓葬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關(guān)鍵詞:西安;唐代;墓葬;隨葬品
西安公園上城(一期)考古發(fā)掘項目地位于西安市雁塔區(qū)南三環(huán)路與田馬路交界西南角(地理坐標:北34°13′13.5618″,東109°2′32.2872″),屬西安正馳置業(yè)有限公司公園上城(一期)工程建設(shè)項目用地?,F(xiàn)簡報如下。
1 發(fā)掘概況
根據(jù)前期勘探與調(diào)查,勘探范圍東西長227米,南北寬363米,總面積59709.79平方米。發(fā)掘工作從2018年10月27日開始,2018年11月13日發(fā)掘結(jié)束,發(fā)掘面積132.86平方米,共發(fā)掘古代墓葬7座。其中唐代墓葬5座,清代墓葬2座。出土陶器、銅器、瓷器、鐵器共47件。
2 墓葬形制
墓地內(nèi)發(fā)掘的7座墓葬中,4座已遭受盜擾,3座保存完好。未被盜掘的墓葬葬式比較清楚,隨葬品基本保持原位。根據(jù)形制結(jié)構(gòu)的差異,將其分為兩型,即豎穴墓道土洞墓和斜坡墓道“刀”形墓。
7座墓葬中,有棺床的墓葬2座,殘存有棺木痕跡的墓葬4座。木棺均已腐朽,木棺灰處大部分殘留有銹蝕的鐵棺釘。根據(jù)棺灰痕跡和鐵棺釘位置可判斷木棺頭寬足窄,長1.9~2.7米,頭部寬0.6~1.1米,足部寬0.35~0.9米。棺木直接放置于墓室地面或棺床之上。7座墓葬均為單人葬,保存骨架3具,均為仰身直肢,其余已散亂且保存情況較差,其中M2頭向西北,M5、M7頭向北,均為頭向墓室腳向墓道。因大多數(shù)墓葬形制較小且遭盜擾,隨葬品超過10件的墓葬只有2座,10件以下5座。
2.1 豎穴墓道土洞墓
M1、M2兩座墓葬位于墓地西側(cè)中段,由墓道、墓室兩部分組成,均為西北—東南走向,方向在295~305度。墓室為土洞室,券頂。豎穴墓道以墓道為中線基軸,由東向西漸寬,長2.6米,東寬0.5~0.6米,西寬0.8~1.1米。
2.1.1 M1
M1墓室方向相對于墓道向西偏40度。單室墓室,墓道在東,墓室居西。由豎穴墓道、墓室封門和土洞墓室三部分組成,封門土坯損壞嚴重,墓葬平面呈斜向長方形。墓道由東向西漸寬,長2.6米,西北寬1.08米,東南寬0.58米。墓室封門以土坯建造,因積水浸泡,僅有少量痕跡顯存,可大致復(fù)原。墓室底部較平整,墓底長2.8米,西寬1.2米,東寬1.8米,頂高約1.15米。墓室四壁較為模糊,東南角保存較好并帶有細微弧度,可由此大致推測墓室拱頂位置。該墓遭受破壞嚴重,僅在近墓室底東北角的填土中出土少量陶盆殘片。
2.1.2 M2
M2由豎穴墓道、土洞墓室兩部分組成。全墓平面近似西北寬、東南窄的梯形。墓道由東向西漸寬,長2.6米,西寬0.82米,東寬0.55米。墓室底部較平整,長2.27米,西寬1.0米,東寬0.82米,深1.2米。人骨保存狀況較好,平躺于棺內(nèi),位于墓室南側(cè),手臂自然垂直放置,為仰面直肢葬。在人骨脊柱下發(fā)現(xiàn)康熙通寶1枚。
2.2 斜坡墓道“刀”形墓
M3、M4、M5、M6、M7五座墓葬位于墓地東北處,為斜坡墓道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均為南北向,方向在355~5度。全墓平面近似“刀”形,墓道在南,墓室在北,斜坡墓道坡度30~50度,以墓道為中線基軸,墓室為南北長、東西寬的豎式,均為券頂。墓葬規(guī)模較M1、M2較大,均有甬道,其中2座有過洞、天井,2座有磚式封門及棺床。木棺順放于墓室西側(cè),頭北足南。
2.2.1 M3
M3為長方形豎斜坡墓道單室土洞墓,坐北向南,方向2度,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墓道位于墓室南端偏東,平面大體呈長方形,底為豎斜坡狀。墓道長7.75米,最深達3.5米,整體由墓道口、天井和兩個過洞組成。墓道口長3.78米,北寬1.2米,南寬0.8米。過洞1靠近墓道開口,長2.44米,寬1.35米,高1.81米。天井長1.2米,寬0.83米,北端深1.5米,南端深1.22米。過洞2位于墓道北側(cè),長0.33米,寬1.26米,高1.8米。墓道北端為一堵殘存1.45米高的青磚封門,推測封門磚高度與封門頂一致。根據(jù)該墓封門磚墻上方坍塌的痕跡以及墓室內(nèi)部器物分布散亂的狀況,推測該墓曾被盜擾,且發(fā)生在墓室坍塌以前,盜洞痕跡已不明顯。甬道位于墓室和墓道之間,平面呈長方形,整體呈拱狀,長1.02米,寬1.26米,高1.75米。墓室平面呈刀形,長3.08米,北寬2.22米,南寬1.89米。墓室底部較平整,墓室西側(cè)設(shè)有石磚鋪設(shè)的棺床,棺床大致呈梯形,南窄北寬,東側(cè)長3.1米,西側(cè)長3.08米,北側(cè)1.27米,南側(cè)0.75米,棺床高0.2米。棺床主體北側(cè)所鋪設(shè)的三列磚為正方形,有別于封門磚的形制。在棺床最西側(cè)則使用與封門磚同形制的方磚進行鋪設(shè),用來填補與墓壁的縫,南部無青磚鋪設(shè)。東側(cè)墓底長約3.08米,北寬0.95米,南寬1.14米。根據(jù)人骨擺放情況及出土器物狀況可判定墓室內(nèi)部情況混亂。
2.2.2 M4
M4為斜坡土洞墓,南北走向,方向355度。單室墓室,墓道在南,墓室居北。由斜坡墓道、甬道和土洞墓室三部分組成,平面呈“刀”形。墓道由南向北漸收,北寬約0.6米,南寬約0.8米。發(fā)掘長度約為6.2米,深約3米。在距墓葬封門土坯南約2.1米墓道中部發(fā)現(xiàn)圓形痕跡,土質(zhì)較兩端稍松軟,推測應(yīng)為盜洞。墓室以土磚封門,多已倒塌。甬道連接墓道與墓室,長約1米,南端有部分殘缺土坯。墓室底部較平整,墓底長約2.9米,寬約2.2米,深約2.9米。墓室四壁較為規(guī)整,未發(fā)現(xiàn)明顯加工痕跡,四角帶有細微弧度。M4葬具已全部腐化為深紅色板灰,依據(jù)葬具遺留痕跡推測為南北方向放置,位于墓室西側(cè),長約2.7米,北寬約1.1米,南寬約0.9米。人骨已腐化為灰,無法判斷葬式。該墓保存狀況較差,共出土開元通寶2枚。
2.2.3 M5
M5墓道為正南北方向,墓室相對墓道向西斜35度。M5由斜坡墓道、過洞和土洞墓室三部分組成,平面呈“刀”形。墓道口大底小,由南向北漸收,北寬約0.65米,南寬約0.95米,發(fā)掘長度約為6.1米,深約2.75米。墓室以土坯封門,幾乎完全坍塌,有少量弧起痕跡顯存。墓室底部較平整,墓底長約2.8米,南寬約2.05米,北寬約2.2米,墓室壁高約1.4米。墓室四壁較為規(guī)整,未發(fā)現(xiàn)明顯的加工痕跡,四角帶有細微弧度。甬道位于墓室和墓道之間,平面呈長方形,長0.58米,寬0.68米,高1.4米。依據(jù)葬具遺留痕跡推測棺木南北方向放置,位于墓室西側(cè),長約2.35米,北寬約0.9米,南寬約0.8米。棺內(nèi)有人骨1具,整體保存較差,腿骨及臂骨保存較為完整,葬式為仰身直肢,頭向北,面向上。共出土隨葬品7件,其中4枚開元通寶、2件泥質(zhì)灰陶罐(帶蓋)、1件銅飾品(殘)。
2.2.4 M6
M6坐北朝南,為長斜坡墓道單室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墓道位于墓室南端偏東,平面呈梯形,底為長斜坡狀。墓道長6.4米,南端寬1.5米,北端寬1.1米,深7.5米,墓道口距地表深度4.9米,斜坡長6.88米。墓道北端筑有一堵現(xiàn)存高度1.25米的封門磚墻。甬道位于墓道和墓室之間,平面呈梯形。甬道長1.75米,北端寬1.35米,南端寬1.15米。墓室平面呈“刀”形,長3.35米,北側(cè)寬2.05米,南側(cè)寬1.95米。墓室底部較平整,在墓室底部西側(cè)設(shè)有石磚鋪設(shè)的棺床,棺床高度0.26米,北端寬1.4米,南端寬0.9米,長3米,棺床主體所鋪設(shè)的三列磚為正方形,有別于封門磚的形制。該墓因遭受盜擾及積水浸泡,器物分布散亂,共出土器物39件(組),絕大多數(shù)為方磚。隨葬器物主要分為磚瓦、陶器、瓷器、墓志等。
2.2.5 M7
M7為長方形豎斜坡墓道單室土洞墓,坐北向南,M7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墓道位于墓室南端偏東,平面大體呈長方形,底為豎斜坡狀。墓道長11米,最深處達4.35米,整體由墓道口、天井和兩個過洞組成,墓道口長6.9米,墓道南寬1米,北寬0.63米。過洞1靠近墓道開口長1.6米,深3.45米(距地表),過洞高1.85米。過洞最下方寬1.4米,上方寬0.95米,過洞頂距現(xiàn)地表1.6米。過洞2(靠近墓室)長0.5米,高1.6米,寬1米。天井長2.2米,北寬0.57米,南寬0.63米,深4.35米(距現(xiàn)地表)。甬道位于墓室和墓道之間,平面呈長方形,整體呈拱狀,長0.4米,高1.6米,寬1米。墓室平面呈“刀”形,西側(cè)長3.3米,東側(cè)長3.1米,北寬2.65米,深2.64米。
3 出土遺物
7座墓葬均有隨葬品出土,共出土隨葬器物47件。隨葬器物種類有陶俑、瓷器、陶器、銅器、鐵器、墓志等。陶瓷罐大都放置在墓室四角,銅飾品一般在棺內(nèi)人頭骨位置,銅錢一般放置于棺內(nèi)的人骨手骨、脊柱下方等,墓志放置于墓室東南角。
3.1 俑類
出土俑共3件。均出土于M6,泥質(zhì)紅陶,前后合模制,胸以下呈筒狀,外飾彩繪,局部剝落,五官模糊。女俑(M6∶21)1件,雙鬢,紅唇,臉龐圓潤,通高7.2厘米。男俑(M6∶22)2件,其中一件破損,頭戴幞頭,鼻梁挺翹,兩件尺寸相同,通高8.3厘米。
3.2 陶器
7座墓葬共出土9件陶器,其中塔式罐2件,陶罐5件(殘1),陶盆1件(殘),陶盞1件。紅陶大部分火候較低,質(zhì)軟,呈橘紅色?;姨找话慊鸷蜉^高,陶質(zhì)堅硬。器身均為輪制,素面器物占絕大多數(shù)。
出土塔式罐2件。M3中塔式罐出土時散落,將罐、蓋、底座按M3∶8、M3∶9、M3∶12、M3∶24四個編號提取,經(jīng)修復(fù)后合為1件。上部為圓錐形蓋,直徑10厘米,高5厘米;中部器身為罐形,圓唇,侈口,翻沿,短頸,圓腹,腹下部漸收,平底,高28.5厘米,口徑10.4厘米,腹徑24.5厘米,底徑11.4厘米,外部飾有壓印紋,內(nèi)部為線形紋飾;下部為高大的底座,承托罐身,底座上部直徑10.3厘米,下部直徑18.8厘米,高18.5厘米,器物總高52厘米。M6中塔式罐、蓋、底座按M6∶18、M6∶24、M6∶17三個編號提取,經(jīng)修復(fù)后合為1件。圓唇,敞口,束頸,鼓腹,平底,外施彩繪但已剝落,橘紅色陶胎,通高48.1厘米,蓋直徑11厘米,底座直徑22厘米。
出土陶罐5件。M7中兩個形制相同的泥質(zhì)灰陶罐由器身及罐蓋組成,體量較大,敞口,平沿,方唇,短頸,鼓腹,腹下部漸收,平底。陶罐外飾弦紋,內(nèi)壓印紋。最大腹徑28.3厘米,高24.1厘米,底部直徑18.4厘米,口徑14.7厘米。器蓋最大直徑12.6厘米,高3厘米。M5的兩個泥質(zhì)灰陶罐大小略有不同,M5∶1底徑13厘米,口徑11.4厘米,通高18.3厘米,腹徑19.4厘米,罐蓋直徑10.4厘米,高2.2厘米。M5∶2底徑12.4厘米,口徑11.4厘米,通高18.9厘米,腹徑19.6厘米,罐蓋直徑10.4厘米,高2.2厘米。標本M6∶19,器底殘片4片,平底,腹部飾有凸弦紋,底部直徑3.9厘米。
出土陶盆1件。標本M1∶1,在接近墓室底東北角的填土中發(fā)現(xiàn),殘損較為嚴重,敞口,平沿,方唇,平底泥質(zhì)灰陶,素面無紋飾,底徑16.6厘米,口徑25.6厘米,通高9.7厘米,腹徑21.8厘米。
出土陶盞1件。標本M7∶9,體量較小,為泥質(zhì)灰陶,敞口,圓唇,假圈足??趶?0.3厘米,最大腹徑10.8厘米,高3.2厘米,底徑4.6厘米。
3.3 瓷器
出土青瓷雙耳罐1件,標本M3∶18,體量較小,通體施青瓷,高17.1厘米;敞口,卷沿,圓唇,口徑9.7厘米;短頸,圓腹,腹徑16.8厘米,腹下部漸收;假圈足,底徑11厘米。
白瓷器底殘片1件,標本M6∶16,通體施白釉,釉層均勻,胎質(zhì)細膩,器壁較薄,圈足微向外斜,圈足直徑5.6厘米。
3.4 銅器
出土銅簮1件,標本M3∶20,黃銅材質(zhì),由三節(jié)組成,有綠色銅銹,腐朽嚴重。長16厘米,頭部直徑4.5厘米,尾部直徑3厘米,裝飾有棱形紋飾。
出土銅飾1件,標本M5∶05,于棺內(nèi)人頭骨處發(fā)現(xiàn),呈細窄環(huán)狀,無紋飾,已腐朽斷為6段,殘損嚴重,寬度0.4厘米。
出土銅錢15枚。標本M2∶1,康熙通寶銅錢1枚。正面保存較好,制作規(guī)范,但背面銹蝕嚴重,僅能從滿文痕跡大致判斷為康熙通寶銅錢中的“羅漢錢”。開元通寶銅錢14枚,分別出土于M1、M4、M5、M7,各墓隨葬數(shù)目不一,一般為1~2枚,最多達8枚。多出土于棺內(nèi)人骨周邊,大多腐蝕嚴重。標本M7∶5,銅質(zhì)較好,制作規(guī)整,面背肉好皆有周郭,字跡清晰。直徑2.5厘米,內(nèi)孔0.7厘米,外郭0.2厘米。
3.5 鐵器
出土鏡1件,標本M7∶4,直徑16厘米,腐蝕嚴重,紋飾無法辨識。
3.6 墓志
出土墓志蓋1件,盝頂式,四剎飾四神紋,蓋陰刻篆書“大唐故高府君墓志銘”9字。
出土墓志1方,方形,四周飾生肖紋,長、寬皆45.3厘米,志石刻欄,志文為楷書,計394字。墓志詳細介紹參見本刊《大唐故高府君墓志志文考釋》(20~23頁)一文。
4 結(jié)語
公園上城(一期)所發(fā)掘的7座墓葬,因整體規(guī)模較小,且有四座墓葬遭受盜擾,出土的隨葬品數(shù)目有限。但其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M6所出土“大唐故高府君墓志”(M6∶26)紀年明確,為墓葬分期提供了確切的斷代依據(jù)。M1、M2距其他5座墓葬位置較遠,墓葬形制與距地深度有明顯不同。M1破壞較嚴重,僅存殘損陶盆1件。M2保存完整,出土康熙通寶1枚,墓葬形制在清代西安地區(qū)比較常見。由此推斷,M1、M2可能為清代中期平民墓葬。M4、M5、M7均出土開元通寶,M3雖未出土開元通寶,但出土器物組合與M6非常相似。將墓葬形制與隨葬器物與西安地區(qū)墓葬進行比較后推定,M3、M4、M5、M6、M7可能為唐代中期的家族墓群。對于這5座唐代墓葬墓主人身份地位的推測,除M6明確記載墓主人為三品武將官職外,其余墓葬墓室面積較小、墓道較短且未見墓志,因此墓主人身份應(yīng)為中下級官吏或普通較富裕階層的平民、庶族地主。此外,本次發(fā)掘的7座唐代墓葬中,所出土的陶器胎質(zhì)可大致分為橙黃陶和灰陶兩種,與目前已發(fā)掘馬騰空村北地區(qū)唐代墓葬所出土陶器的典型胎質(zhì)分類相吻合,也間接反映了盛唐、中唐時期,這一地區(qū)陶窯燒造的供應(yīng)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