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明,張衛(wèi)新,李 劍,邵云亮
(江蘇亞星錨鏈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靖江 214533)
隨著海上油氣開采難度的提高,石油工程對系泊鏈的力學性能要求越來越高。通過近幾十年的發(fā)展,系泊鏈等級已經從最早的R3、R3S級發(fā)展到了R4、R4S、R5級,實現(xiàn)了跨越式的發(fā)展。目前最大規(guī)格R5級普通鏈環(huán)已經達到到171 mm,不可能再無限制地加大,因此開發(fā)更高等級的R6級系泊鏈已成為系泊鏈發(fā)展趨勢。船級社規(guī)范要求R6級系泊鏈的抗拉強度1110~1200 MPa,屈服強度與抗拉強度比≤0.92,-20 ℃焊縫低溫韌性沖擊功≥ 42 J,-20 ℃環(huán)背低溫沖擊功≥ 58 J;必須適當確定熱處理工藝,使系泊鏈獲得理想的使用性能[1]。
通過批量試驗研究,確定R6級系泊鏈生產的熱處理工藝,熱處理之后的力學性能完全符合船級社規(guī)范要求。
R6系泊鏈用鋼的主要化學成分(質量分數(shù),%)為: 0.17~0.28 C, 0.30~1.35 Mn,0.15~0.50 Si,1.25~2.50 Cr,0.2~1.2 Ni,0.20~0.60 Mo,0.01~0.06 Al,0~0.60 Cu,≤0.05 Nb,≤0.30 V,≤0.020 Ti,其余Fe。
系泊鏈環(huán)的調質熱處理在立式熱處理爐中進行,經淬火+高溫回火的調質處理,使材料的強韌性得到最佳的匹配效果。因此合理的熱處理工藝制度將直接影響系泊鏈的性能。將R6級系泊鏈按表1的9種工藝進行試驗,鏈環(huán)試樣按不同工藝熱處理后[2],加工成標準環(huán)背和焊縫拉伸試樣各9支,環(huán)背和焊縫夏比沖擊試樣各3支,按《GB/T 228.1—2010金屬材料室溫拉伸試驗方法》和《GB/T 229—2007 金屬材料夏比擺錘沖擊試驗方法》進行各項力學試驗。
表1 R6級系泊鏈熱處理工藝
R6級系泊鏈熱處理后的力學性能見表2。
表2 R6級系泊鏈力學性能
通過試驗,發(fā)現(xiàn)9#系泊鏈環(huán)力學性能合格。對該工藝分析:由于在焊接過程中,焊縫處主要元素(如C、Si、Mn 等)的燒損,將降低焊縫處的力學性能[3]。為此,需采用與之相匹配的調質熱處理工藝,以促進近焊縫區(qū)合金元素向焊縫擴散,避免焊縫成為整個鏈環(huán)的薄弱區(qū)域。淬火加熱到1050 ℃,并保溫165 min,然后進行水冷。淬火溫度1030 ℃超出Ac3臨界點150 ℃左右,不僅提高了鏈條的強度,而且使鋼中合金元素充分溶解和均勻化,取得較好的淬火效果。回火溫度655 ℃,并保溫165 min,有利于材料中的碳化物的析出和分布,能夠實現(xiàn)預期的材料內部組織的轉變,獲得回火索氏體,從而提高鏈條的綜合力學性能[4]。
設備分析:立式調質熱處理爐是半開放式的,與一般室式爐或臺車爐不同,立式調質爐分為淬火爐和回火爐兩個爐筒,淬火爐主要用天然氣加熱;回火爐主要用電加熱,整個爐璧上均勻分布著電阻帶。
R6級系泊鏈的屈強比要求≤0.92。實現(xiàn)這個指標主要從兩個方面:一是從材料方面,調整合金元素,改善基體組織,擴大貝氏體轉變區(qū)域,提高貝氏體轉變溫度,所以Cr的含量為1.25%~2.50%,鉬含量為0.20%~0.60%。另外鉬與鉻組合可以提高貝氏體含量,控制貝氏體/馬氏體比例和形成M2C型碳化物,作為氫陷阱,降低進入鋼中的擴散氫量,由于Cr與Mo配合能夠擴大貝氏體轉變區(qū)域,提高貝氏體轉變溫度。因此R6級的鋼淬火組織中上貝氏體的比例有所增加,限制了馬氏體/下貝氏體的比例,保證了高強鏈鋼高居不下的屈強比明顯降低。二是從熱處理工藝方面,控制調質參數(shù),提高馬氏體/貝氏體的比例,達到降低屈強比的目的。
根據(jù)DNV船級社規(guī)范[5],對9#試驗鏈環(huán)取樣進行微觀試驗。試樣取自系泊鏈焊縫區(qū)域,并需使用合適的試劑進行腐蝕,在100×和500×下觀察奧氏體和鐵素體晶粒,見圖1。根據(jù)標準ASTM E112,奧氏體晶粒應≥6。從照片中可以看出,系泊鏈組織較為均勻,主要由少量的鐵素體,貝氏體和馬氏體組成。焊縫處因為焊接時水冷電極的冷卻,冷卻速度較快,形成了較細小的組織,在隨后的淬火加熱過程中,奧氏體晶粒尺寸變小,形成了最終細化的組織,沖擊功很高。
(a)100×;(b)500×圖1 9#試樣顯微組織Fig.1 Microstructure of 9# sample
通過R6級系泊鏈的9種熱處理工藝進行試驗,根據(jù)力學性能分析,按1030 ℃淬火+655 ℃回火的工藝對R6級鏈環(huán)進行熱處理,綜合力學性能合格,該熱處理工藝能應用于R6級系泊鏈的批量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