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人不是神。他不是那個高高在上的、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也不是那個“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相反,他是一個可愛的、活潑潑的、充滿著七情六欲,也充滿著智慧和溫情的人。
孔子是一個孤獨、敏感,且主體意識非常強(qiáng)的人。話說,有一年秋天。連日陰雨,河水暴漲。這天,天突然放晴。在教室里郁悶了半個多月的弟子們邀請孔子外出郊游,孔子欣然應(yīng)允。
大雨初晴,山野蒼翠。陽光燦爛,鳥兒歡唱??鬃雍偷茏觽円宦氛b詩操琴不覺中來到了自己的出生地尼山。
在學(xué)生們的簇?fù)硐驴鬃拥巧狭俗罡咛?。站在高處往下一看,只見滔滔河水滾滾東去……凝望著這奔流不息的河水,孔子突然間一陣傷感。想想光陰如流水一去永不復(fù)返,自己此時也已年近半百,而事業(yè)無成,不由得感嘆萬千,禁不住隨口吟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老師,您在說什么呀?”子路問站在一旁的顏回說:“老師這是在感嘆人生苦短而懷才不遇呀。”
孔子聽了嘆道:“知我者,回也。”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千古名言就這樣誕生了。它是孔子觀河之后的觸景生情、是感物傷懷。與“登高觀河”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一次——“幽谷吟蘭”。
“幽谷吟蘭”發(fā)生在孔子周游列國而返魯?shù)墓?84年。這一年孔子六十八歲。十四年,光陰似箭,年華如水。走時尚值壯年,今已白發(fā)須須。唉!人生苦短,譬若朝露。
站在一塊開闊的山地前,孔子遙望著祖國的大好河山,想想自己離開故土十四年,顛簸流離,四處碰壁,逃來躲去,“累累若喪家之犬”,空懷抱負(fù)而一籌莫展。唉,這到底是為什么?。咳松踹@么艱難?想到此,他不禁心如刀割,淚水滾滾而出。
這時一陣山風(fēng)刮來,孔子忽然聞到一股幽香。這荒山野谷怎么會有香氣傳來,孔子想去看個究竟。
“你們聞到香氣了嗎?”孔子問眾弟子。
顏回、子路吸了吸鼻子說:“是?!?/p>
于是,孔子一行便順著香氣轉(zhuǎn)進(jìn)一道幽谷。香氣愈加濃郁。再往深處走,又聞潺潺流水聲。一條清澈的小溪映入眼簾。溪邊生長著各色雜草,香氣就是從這些雜草中發(fā)出的。于是孔子彎腰走了進(jìn)去。
啊,是蘭花!只見一株株蘭花長在雜草叢生之中??鬃诱哿艘恢?,放到鼻底嗅了嗅,好香啊,蘭花如此高雅,為何卻生長在這荒山幽谷之中,而不被人發(fā)現(xiàn)?如此清馥的芳菲之王,竟與那些雜草混長在一起,白白地葬送了它的美麗、芬芳。“唉,生不逢時,生不逢時啊!花草尚如此,何況人乎?”孔子又一次感悟道。感慨之余孔子即興作了一首《猗蘭操》。只見他一邊操琴一邊吟唱,歌聲哀怨而又凄涼,直聽得顏回、曾參等一幫弟子淚水汩汩。想想,一個六十八歲的老人在感嘆自己的一生。那真是一種巨大而又難言的悲愴。與“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相比,我更相信孔子的一生是“苦練”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是波瀾壯闊的一生,同時也是悲涼哀婉的一生。無論是“登高觀河”,還是“幽谷吟蘭”無一不表明孔子是一個有著強(qiáng)烈主體意識的,異常敏感,且天生有著很好悟性的人。他觸景生情,睹物傷懷,進(jìn)而能夠聯(lián)系人生而有所感悟。反思孔子的一生,對于我們正確認(rèn)識和把握當(dāng)下人生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圣人尚如此,何況我輩乎?
史飛翔,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陜西省社科院文學(xu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編輯/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