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滎, 鄭寶虎
(安徽省地質礦產(chǎn)勘查局324地質隊,安徽 池州 247000)
預測區(qū)位于安徽東至縣城北東方位約20 km處,大地構造位置位于揚子陸塊內的江南隆起帶與下?lián)P子坳陷的交接部位,七都復背斜與貴池復向斜帶隆坳交接地帶,高坦斷裂帶與殷匯—葛公鎮(zhèn)斷裂交匯部位。區(qū)域地層區(qū)劃隸屬揚子地層區(qū),間跨下?lián)P子地層分區(qū)和江南地層分區(qū)。出露地層從晚元古代至新生代地層,沉積記錄較齊全。區(qū)內經(jīng)多期次構造運動,褶皺及斷裂構造均極為發(fā)育,見圖1。
圖1 區(qū)域構造、巖漿巖分布圖
1—燕山期侵入巖;2—褶皺;3—區(qū)域性和基底斷裂;4—一般性斷裂;5—礦床(點)、礦化點;6—工作區(qū)位置;①—貴池復向斜;②—七都復背斜之三崗尖—楊美橋背斜;③—葛公背斜;F1—高坦斷裂;F2—東至斷裂;F3—葛公斷裂;F4—江南斷裂
區(qū)域上出露震旦系休寧組至志留系砂巖,寒武系、奧陶系為碳酸鹽類,志留系為碎屑巖類。
從地層主要微量元素含量看出,地層中主要成礦元素Au、Ag、Cu、Pb、Zn、Mo、Sb與地殼豐度相比,具下列富集特點:
(1)Au有明顯的富集,含量>2.5×10-9的地層有寒武系團山組和青坑組,奧陶系下統(tǒng)侖山組、大灣組+牯牛潭組、中統(tǒng)、上統(tǒng)地層,特別是奧陶系中統(tǒng)、上統(tǒng)地層Au的含量分別為5.02×10-9和4.07×10-9。
(2)Ag主要富集在志留系地層中,但高出不多。
(3)Cu、Pb、Zn三元素主要富集在奧陶系上統(tǒng)與志留系高家邊組地層中。
(4)Mo富集在奧陶系下統(tǒng)侖山組、大灣組+牯牛潭組、上統(tǒng),泥盆系五通組地層中。特別是奧陶系侖山組、大灣組+牯牛潭組、上統(tǒng)地層Mo的含量分別為3.8×10-6、6.6×10-6、3.2×10-6,高出陸殼豐度的3~6倍。
(5)Sb主要富集于奧陶系下統(tǒng)大灣組和牯牛潭組中。
以上特征表明鄰區(qū)中Au主要富集在下古生界碎屑巖、碳酸鹽巖中,該地層均是微細浸染型金礦(“卡林型”)重要賦礦層位。特別是志留/奧陶界面除Au外,Cu、Pb、Zn也較富集。
該區(qū)位于重力梯帶和航磁異常梯度帶上,區(qū)域上經(jīng)歷了多次構造運動,特別是印支、燕山期構造運動,使褶皺、斷裂構造十分發(fā)育。
印支運動使區(qū)內震旦紀至早三疊世巖層全面褶皺,形成三崗尖背斜及葛仙歐家向斜,在其皺褶兩翼形成了一系列近東西向及北東東向逆(正)斷層。燕山期繼承和發(fā)展了早期斷裂構造。
區(qū)內控制銻、金多金屬礦體的斷裂構造主要為近東西向構造,其次為北北東向(可能為兩期成礦)。銻、金多金屬礦體產(chǎn)出部位受構造破碎帶和層間破碎帶控制,特別是不同巖性間的層間破碎帶所控制的金礦體具有一定的工業(yè)利用價值。
區(qū)域上巖漿巖主要沿高坦斷裂帶分布,為燕山早期,同位素年齡大致在140 Ma左右,巖性主要為閃長玢巖、花崗斑巖、花崗閃長斑巖等中酸性巖漿巖,如花山巖體、牛頭高家?guī)r體、銅鑼尖復式巖體之花崗閃長斑巖等。閃長玢巖與銅、鉬等元素成礦關系較密切?;◢忛W長斑巖與金、銻礦化關系密切,如花山花崗閃長斑巖體中的金礦化,牛頭高巖體中金的高含量,為金(銻)的重要來源之一。
預測區(qū)位于花山—銅鑼尖金、銻金、銻多金屬Ⅰ級成礦遠景區(qū)西端,東側緊鄰楊家畈銅金礦。區(qū)內分布有布格重力異常及航磁異常,1/5萬張溪鎮(zhèn)幅區(qū)調圈定有As17、As22號水系沉積物異常。八里—楊井金礦點分布于預測區(qū)北部S/O界面,是尋找牛頭高家金礦(淺層低溫熱液型金礦)的有利地段;預測區(qū)中部仙人洞地區(qū)分布有重要的金、銻、銅、鉛、鋅等化探異常及激電異常,并見花崗閃長斑巖、閃長玢巖復式巖體出露,與楊家畈銅金礦成礦條件相似,是尋找銻、金多金屬礦的有利地段。
綜合以上分析,預測區(qū)主要成礦要素為:
(1)寒武系不純的碳酸鹽巖、奧陶系碳酸鹽巖是本區(qū)有利的含礦地層;
(2)早期東西向構造與晚期北東、北北東向構造復合部位,具多期次活動,是成礦的有利部位;
(3)燕山期中酸性巖漿活動頻繁,具多期次多階段侵入特征,為成礦提供熱源及成礦物質來源;
(4)預測區(qū)內有重要礦化點分布,與同一成礦遠景區(qū)內重要礦(點)床具有相似的成礦地質條件。
(1)區(qū)域性構造。成礦帶內各礦床、礦(化)點均分布于江南古陸北緣,古斷裂分布區(qū)(高坦斷裂)是重要的銻、金礦區(qū)域構造標志。
(2)礦源層。成礦帶主要含金層位為震旦系藍田組(柴山銻金礦點)、下寒武系(花山銻(金)礦、程檀金礦點)和奧陶系(牛頭高家金礦、楊家畈銅金礦),與銻、金礦化有關的砷、銀、銅、鉛、鋅、汞等與銻、金多呈正相關關系,在震旦系與寒武系接觸界面、寒武系與奧陶系接觸界面、奧陶系與志留系接觸界面及其附近出現(xiàn)較高的豐度值。不同地層中具有特定的礦化組合:震旦系/寒武系礦化組合為金-砷,寒武系/奧陶系礦化組合為銻-金,奧陶系/志留系礦化組合為金-銀(鉛鋅)等。上述地層中出現(xiàn)金、銻、砷、銀、汞等組合異常,可作為地層中銻、金礦化的找礦標志。
(3)構造與巖漿巖。區(qū)域構造控制巖漿巖帶的分布,巖漿巖活動提供熱液運移的能量和熱源。銻、金礦化點一般位于構造應力集中部位,礦體往往形成于封閉式斷裂構造帶內,這些封閉式構造多期次活動使礦質得以運移、沉淀和富集。多期疊加構造是控制富礦部位的重要標志。
與礦化有關的巖漿巖為小型巖脈、巖墻和巖株,大多沿早期斷裂侵入,主要巖石類型為花崗閃長斑巖、石英閃長玢巖、閃長玢巖等,具淺層侵入特征。
(4)圍巖蝕變。硅化是銻、金礦化的重要標志。黃鐵絹英巖化多分布在脈狀礦體兩側,蝕變寬度10~30 m,呈帶狀分布。黃鐵絹英巖化與強硅化疊加部位往往與賦礦構造帶一致,可作為近礦蝕變標志。綠泥石化常緊鄰銻、金礦體發(fā)育,高嶺石化分布于礦化中心部位及其邊緣,兩者可作為近礦蝕變標志。
(5)礦物共生組合。本類礦床礦物共生組合為黃鐵礦-輝銻礦-毒砂。黃鐵礦化、輝銻礦化、毒砂化密集浸染狀分布,或呈致密塊狀,構成品位較富的銻、金礦體,是尋找該類型礦床的直接標志。
(6)地球化學找礦標志?;椒椒ㄊ前l(fā)現(xiàn)此類礦床的重要手段,具有金、銻、砷、汞、銀、鉛、鋅等組合異常是重要的找礦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