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靜怡
“于書無所不窺,于學無所不聞”,這是世人對清代女學霸王貞儀由衷的肯定。她入選美國暢銷書《勇往直前:50位杰出女科學家改變世界的故事》,被世界上最權(quán)威的科學學術(shù)期刊《自然》稱為“為科學發(fā)展奠定基礎(chǔ)的女性科學家”。但讓人折服的是,除了擁有世界級頂尖科學家的身份之外,她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
1768年,王貞儀出生于一個官宦之家,難得的是這一家人還都是學霸。她的祖父官至知府,知識淵博、精通算數(shù);她的父親是著名學者,精通醫(yī)術(shù);祖母和母親也都是書香之家的大家閨秀,精通詩詞。由于家庭的熏陶,天資聰穎的王貞儀從小就與書為伴。不過,在她心里,祖父是最最了不起,也是最最疼愛她的。祖父肚子里不僅有講不完的故事,而且書房里還有她一心想“窺”的書。
有一年大年初一,年幼的王貞儀給祖父母磕完頭拜完年,按慣例祖父給她壓歲錢。然而,她卻把手放到了背后,歪著腦袋調(diào)皮地說:“祖父,我能不能不要壓歲錢?”祖父笑了:“那你想要什么?”王貞儀湊近祖父耳朵:“我想看你書房里的書。”聽到小孫女提出這樣的要求,祖父樂了,一本正經(jīng)地和她打趣:“假如你能數(shù)清楚一共有多少個書櫥,我就同意?!蓖踟憙x二話不說,拉著祖父來到書房,認真地數(shù)著書櫥,最后肯定地說:“一共75個。”就這樣,王貞儀“占領(lǐng)”了祖父的書房。藏書不僅開闊了她的視野,使她涉獵了更多的知識領(lǐng)域,也最終讓她在數(shù)學和星象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然而,王貞儀并不只是一個“理科學霸”,她是“文理”雙料學霸,是才華橫溢的女詩人。從小與父親一起旅行和游山玩水的經(jīng)歷,增長了她的見聞,祖母和母親教她的詩歌和文學,更是給了她直抒心胸的底氣。不過,和一般女性詩人不同,王貞儀不喜歡寫悲悲戚戚的詩文,她喜歡氣勢飛動、瀟灑不拘的山水詩。
她對自然總是懷著由衷的喜愛和向往之情。在旅途中,雖然體弱不力,但每逢名山大川,她那探幽涉奇、一飽其境的渴望卻總是無法遏制。讀過《黃山志》后,她對書中所描畫的黃山神往不已,盡管徒感“未能躡輕履,空結(jié)臥游思”,卻幻想有朝一日“安能盡探幽,歷歷窮所趾”。在《石鐘山阻風不得上游》一詩中,她更是道出了雖頻頻跋山涉水,卻因路途險惡和自己體質(zhì)柔弱屢屢患病而游興未盡的悵然。她將未能一睹廬山真面目視為“生平恨事此其二”而“至今耿耿常留衷”。她常常感嘆“山靈與我似相忌”,致使“茲游又使行匆匆”,將自己對山水的情衷都傾注在了詩文當中。
她曾渡過黃河、長江,登過山海關(guān)、泰山,泊過洞庭,上過岳陽樓、燕子磯,觀過錢江潮,看過秦淮競渡,而每到一處都會留下作品,詩詞文賦成了她記錄風土人情、奇山勝水的載體。她還曾以花木蘭、大小喬等為題材,寫下了《題女中丈夫圖》的長詩,直抒自己“足行萬里書萬卷,嘗擬雄心勝丈夫”的豪情。王貞儀一生共寫了365首詩,優(yōu)秀的山水之作就有115首之多。其中,《過潼關(guān)》《登岱》這兩首詩更是不讓須眉。“白日千巖俯,黃河一線流”堪比唐詩名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清代詩人袁枚亦稱“《過潼關(guān)》《登岱》諸作有奇杰之氣,不類女流”。
“始信須眉等巾幗,誰言兒女不英雄。”王貞儀這個大清朝的弱女子,不僅對科學研究不屈不撓,而且還善用詩文直抒豪情。她是中國女子的驕傲,更是讓外國人刮目相看的奇女子。
(編輯?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