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
9月,酷暑的余熱還未完全消散,新學年如期而至。新學年的同學見面會上,世界各大名校一定少不了中國學霸的身影,勤奮刻苦、好學上進一直是中國學生的“傳統(tǒng)美德”。其實,在古代,不僅平民學子以好學為美德,深宮中錦衣玉食的皇室子弟也同樣以學養(yǎng)淵博、多才多藝為榮。
清代共有12位皇帝,其中多位是具有學術能力和深厚藝術修養(yǎng)的貴族精英,這在其他朝代十分罕見。清代的順治皇帝熟讀史書,擅長山水畫,對佛學有深入研究??滴趸实壑R淵博,學貫中西,通曉4種語言,精通儒家經(jīng)典,對數(shù)學、醫(yī)學、地理、天文學、農(nóng)學、植物學、水利工程等學科均有涉獵,曾親自做實驗并撰寫解剖學著作,還在皇家試驗田培育新型水稻;他還有很高的藝術修養(yǎng),書法上有一定造詣,精通東西方樂理,能彈古琴,也能演奏西洋樂器,可謂學霸中的學霸。雍正皇帝才思敏捷,下筆千言,有極高的藝術修養(yǎng),他擅長書畫,勤奮程度也在帝王中首屈一指。乾隆皇帝從小接受系統(tǒng)的皇家教育,涉獵經(jīng)史百家,是一個文如泉涌的詩人,還是一個精通6種語言的語言天才,70高齡依然勤學不輟,從零開始學習藏語……
看到這些學霸皇帝的學習力,令人不禁感嘆:清代帝王為何如此愛學習?這些學霸是如何一邊當皇帝,一邊成長為一代博學之士的呢?
康熙的琴藝 1673年,葡萄牙傳教士徐日升應召進入紫禁城成為康熙皇帝的音樂教師,負責教授康熙皇帝西方樂理知識和彈奏古鋼琴。據(jù)史料記載,1703年,康熙皇帝曾在古鋼琴上彈奏中國古琴曲《普奄咒》,中國古樂曲與西洋樂器完美結合。康熙皇帝高水平的彈奏技巧由此可見一斑。
清代統(tǒng)治者非常重視對皇室子弟的教育,從雍正時期開始,朝廷正式頒布規(guī)定,皇子上學的年齡為6歲。但清代初期并未形成定制,順治皇帝和康熙皇帝都不是6歲入學。順治皇帝福臨6歲繼位,當時有大臣建議選擇學識淵博、品行端正的老師陪伴皇帝,為其授課,但這個建議被當時的攝政王多爾袞否決。多爾袞死后,直至順治十四年(1657),福臨才得以在紫禁城弘德殿行祭拜孔子之禮,并在保和殿開經(jīng)筵講,正式開始了學習生涯。
康熙皇帝玄燁是福臨之子,他也是幼年繼位,也未能在6歲正式入學。直到權傾一時的大臣鰲拜被擒,他才得以按照制度正式接受教育,而此時他已經(jīng)15歲了。雖然,康熙皇帝正式入學的時間較晚,但一直有張、林兩位內(nèi)侍陪伴其左右,指導他讀書學習。
經(jīng)筵與日講 在明代,經(jīng)筵專指皇帝的御前講席,是皇帝在職學習的一種方式,一般每月舉行一次,經(jīng)筵儀式很隆重,參與人數(shù)眾多,很多部門的高級官員都要參與學習。負責給皇帝講課的老師是從翰林院選拔出來的。日講是指皇帝日常的讀書學習活動,比如,明代的萬歷皇帝10歲登基,所以,只要他不上朝就要進行日講。清代的經(jīng)筵制度延續(xù)了明代的傳統(tǒng)。
隨著王朝統(tǒng)治逐漸穩(wěn)固,清代中期,根據(jù)雍正皇帝的旨意,皇子6歲拜師入學成為一項正式規(guī)定。從那時起,小皇子們和現(xiàn)在的小學生一樣,小小年紀就要開始勤學苦讀的學生生涯了。
清朝規(guī)定,皇子六歲入學,并派漢、滿大學士任總師傅,讀書的地點是上書房。那么,皇子們都學些什么呢?
皇子的課程分為正襟危坐的“文化課”和騎馬射箭的“體育課”。皇子文化課主要包括:滿、蒙、漢等語言文字;儒學,主要是“四書”與“五經(jīng)”;國史、圣訓、策問;詩詞、書畫。教授文化課的老師被稱為師傅,除了漢人、滿人,也有蒙古族師傅。滿族人善于騎射,清代宮廷對皇子的騎射能力也非常重視。有專門教皇子射箭、騎馬的師傅,皇子們也會學習使用槍支。每位皇子還配有幾名“哈哈珠塞”(滿語,“男孩子們”),他們負責皇子與師傅的日常雜務與飲食。
作為皇帝的兒子,皇子們身份尊貴,大臣見到他們都要主動行跪拜禮。但是,作為學生,皇子也應該向老師行禮,以表示尊重。皇帝該如何處理這復雜的禮數(shù)問題呢?
雍正皇帝對皇子們的要求是,對教授皇子讀書的總師傅張廷玉、鄂爾泰要行拜見禮、作揖,兩位總師父“立受之”,也就是站著接受皇子的拜見禮。雍正還曾下旨對皇子入學時的拜師禮進行了詳細規(guī)定。他認為,經(jīng)過拜師禮,才能讓年幼的皇子懂得尊重老師,老師也會盡心教導,這是古已有之的傳統(tǒng)。
在清代,皇子讀書相當辛苦,早上5點上自習,下午3點以后放學,“卯入申出”上滿10個小時。
早上5點,這些皇宮里的小學生就要在上書房開始早自習,6點多,老師就來上課了。先上滿文、蒙文兩種語言課,大概學習一個小時,剩下的時間都是漢文課程。上午,皇子們主要跟隨老師讀書,下午則練習書法、念古文、念詩,有時候也有騎射課程。
現(xiàn)在的小學生每節(jié)課40多分鐘,之后可以休息10分鐘,皇子們的學習時間更緊湊。他們每天學習近10個小時,但是期間只有一兩次休息時間,可以吃點心,喝茶,但是每次休息最多15分鐘?;首觽兊姆偶贂r間也很少,大年初一、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各放假一日,萬壽節(jié)(皇帝生日)、本人生日也可放假一天?;首觽冊诔Ξ斎者€是要上學的,不過上午8點就放學。
當皇子們長大,其中的一位會坐上帝王寶座。當上了皇帝之后,讀書學習依然不能放松懈怠。清代皇帝受教育的主要方式是經(jīng)筵和日講,皇帝的上學場所也就有兩處,春秋經(jīng)筵講是在文華殿;每天的日講,則多在皇帝讀書的便殿進行。
學習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是生于帝王家的金枝玉葉,也要在天不亮時便開始學習。經(jīng)年累月的努力,最終換來出口成章的快意和下筆如有神的瀟灑。勤奮刻苦的“傳統(tǒng)美德”,在清代鑄就了一位位開創(chuàng)盛世的精英領袖,在未來也將為每一位懷有夢想的中國學子助力。成為學霸的道路不會是坦途,但是在這條道路上人人平等。
【責任編輯】張小萌
說起雍正皇帝,人們總會用到“勤政”二字,而他的兒子乾隆則是一個風流瀟灑的皇帝??梢哉f,他們一個是“工作狂”,一個是“樂活族”。從他們的私人書房上也能看出這對父子的巨大差異?;蕦m里的私人書房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用于批閱奏章,另一類用于修心養(yǎng)性,也就是“辦公”書房和“休閑”書房。
紫禁城中的“辦公”書房有兩處:一是康熙時期乾清宮區(qū)的懋勤殿,另一個是雍正設在養(yǎng)心殿暖閣的勤政親賢殿。雍正還在宮殿內(nèi)留下御筆“勤政親賢”,以表明他勤政為民的決心。雍正以后的皇帝都在這個書房中批閱奏章、處理公務。雍正皇帝也有一些讀書、寫詩、看畫的風雅文人活動,一般安排在懋勤殿和南書房。
乾隆繼位后,紫禁城內(nèi)“休閑”書房逐漸增多,比如著名的三希堂、倦勤齋等。其實,乾隆的私人休閑書房幾乎遍布內(nèi)廷各大宮區(qū),還有不少重名的宮室,名為“長春書屋”的書房就不下三個。所以,擁有私人書房最多的皇帝非乾隆莫屬!
乾隆皇帝弘歷從12歲起正式學習書法。從幼童時他便學習讀寫,有一定書法基礎,加上天生聰明伶俐,完成作業(yè)也比其他皇子們快。但是少年弘歷偶爾也會因為年幼浮躁、作業(yè)完成草率而被老師批評。
書法課上課初期弘歷主要是摹寫(用薄紙影寫)書法家作品,有了一定基礎后,便改為一兩天摹寫,一兩天臨寫(照著書法帖抄寫)。有一次,他臨寫書法家顏真卿的《多寶塔碑》,下筆草率,水平遠不如之前影寫的作業(yè),老師看到在他的作業(yè)上寫下“記打三板”幾個紅字,以示警告。此后三個月,弘歷都不再臨寫,而是規(guī)規(guī)矩矩摹寫字帖。
乾隆皇帝其實是一個勤奮的學生,他從12歲起練習書法,此后13年每天堅持練習,保留下的書法作業(yè)就有1795頁。雖然他并未成為一代書法大家,但是從小的勤學苦練也讓這位皇帝擁有了較好的書法基本功和藝術鑒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