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楠
1928年1月,郭沫若在一首新詩中寫道:
我們的眼前一望都是白色,/但是我們并不覺得恐怖。/我們已經(jīng)是視死如歸,/大踏步地走著我們的大路。/要殺你們就盡管殺吧!
詩中“白色”“恐怖”“殺”等詞或字眼反映的是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國內“白色恐怖”的歷史。
“白色恐怖”一詞源于法國大革命,并與波旁王室的白旗和路易十八的暴政相關。《辭?!方忉尀椋骸胺磩咏y(tǒng)治者逮捕、屠殺革命人民,破壞革命組織,殘酷鎮(zhèn)壓國內革命運動及民族解放運動的恐怖行動。通常以白色象征反革命,故名?!逼鋵嵄狈デ?,“白色恐怖”一詞多用于表述國外暴政。此時,“白色恐怖”還遠未如今日國人認知一樣,集中指向蔣介石及其領導的國民黨統(tǒng)治。
“白色恐怖”是共產(chǎn)黨政治話語中的重要詞匯,早在1919年共產(chǎn)國際“一大”,就有《西羅拉關于白色恐怖的報告》《關于白色恐怖的決議》等重要文獻提及,指向資產(chǎn)階級等敵人。大革命失敗前,共產(chǎn)國際、中共及國內其他革命人士對于蔣介石、汪精衛(wèi)等叛變革命并沒有足夠清醒的認識,此時“白色恐怖”一詞還專指向帝國主義及孫傳芳、吳佩孚、張作霖等軍閥,如趙世炎在1926年4月指出:“由日英兩系帝國主義與奉直兩系軍閥所合作的白色恐怖的反動政治,現(xiàn)在北方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编嵆朐?926年8月發(fā)表的《最近之白色恐怖》中說道:
近來各地接二連三發(fā)生好些白色恐怖的事件。槍斃新聞記者和革命黨人,封閉0鋪和國民黨黨部,逮捕監(jiān)禁做社會運動的青年,借口取締赤化禁止一切民眾求自由的運動,擬定新聞條例,開除活動的學生……
對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前“白色恐怖”剖析最深刻的是中國濟難會廣東省總會宣傳股在1926年12月寫的一篇名為《一年來中國之白色恐怖》的文章,作者認為1926年國內的“白色恐怖”“到了最慘酷、最殘暴的時期”。
1927年2月,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江西省委刊物《紅燈》復刊第一期,發(fā)表了一篇名為《白色恐怖與赤禍蔓延》的文章,作者在開篇指出:“今日之中國,是赤黨與白黨苦戰(zhàn)血斗之中國也?!驹诔嗟膽?zhàn)線上的,是國民黨,是國民政府,是共產(chǎn)黨,是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站在白的戰(zhàn)線上的,是封建軍閥最后的壁壘安國軍總司令副司令?!贝藭r,雖然蔣介石及其勢力反動傾向已十分明顯,但還被認為是“赤”的,“白”指的仍是北方軍閥;另外,在中共及其他革命人士看來,“白色恐怖”與軍閥是直接相等的。
1927年3月26日,蔣介石到達上海,與帝國主義勢力和江浙財閥等秘密會談,相互勾結,連續(xù)召開“清黨”反共會議。4月5日查封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機關,宣布上海戒嚴。中共中央此時已經(jīng)察覺到危險,在4月11日的執(zhí)委會上通過《關于上海工作的決議》,認為蔣介石為代表的反動資產(chǎn)階級“不但在謀求同帝國主義妥協(xi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且在行動上表明,他們在極端仇視革命群眾這一點上,同孫傳芳、張宗昌、張作霖之類的軍閥沒有多大區(qū)別”,這樣,蔣介石已被中共認為是和孫傳芳等一類的軍閥,“白色恐怖”所指轉向也就呼之欲出了。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上海工人遇難者達300余人,500余人被捕,5000余人失蹤;各省也似滾雪球般對共產(chǎn)黨人和革命人士進行大屠殺,如李濟深在廣州制造的“四一五慘案”,共產(chǎn)黨員被捕600余人,被秘密殺害100余人,空前的“白色恐怖”在中國形成。
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布爾塞維克》認為:“本年四月十二日以后,中國要算是全世界最悲慘的白色恐怖的國家了……震驚全世界的巴黎公社失敗后之屠殺,我想也不過如是。”喊出了“必須以紅色恐怖去制止白色恐怖!且只有紅色恐怖才能夠制止白色恐怖!”的口號。4月20日,中共發(fā)表《中國共產(chǎn)黨為蔣介石屠殺革命民眾宣言》,開篇斥責“蔣介石業(yè)已變?yōu)閲窀锩_的敵人,業(yè)已變?yōu)榈蹏髁x的工具,業(yè)已變?yōu)橥罋⒐まr(nóng)和革命群眾的白色恐怖的罪魁”。并進而指出封建資產(chǎn)階級“已經(jīng)采白色恐怖屠殺政策宣布階級戰(zhàn)爭了”。這是中共首次以“白色恐怖”指向蔣介石。
此后通過政治宣傳,該詞所指迅速集中轉向蔣介石。如5月江西共產(chǎn)黨人亦生在《紅色五月中之白色恐怖》一文中直指蔣介石成了帝國主義的工具,殺害蕭楚女等革命人士,造成“何等殘酷不過的白色恐怖……至于因致力于革命工作而喪失自由者,更不計其數(shù)。這又是何等可怕的白色恐怖”,并號召革命人士起來反抗,“我們要以赤色恐怖0答覆白色恐怖,我們要使這白色恐怖成為一切仇敵,垂死的一條白光!”
到“八七會議”時,“白色恐怖”所指還并未涉及整個國民黨,中共仍寄希望于國民黨左派力量。隨著國民黨屠殺政策的擴大和中共系列武裝斗爭的展開,對于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認識愈發(fā)深刻。9月,中共發(fā)布《關于“左派國民黨”及蘇維??谔枂栴}決議案》,真正徹底放棄了國民黨左派旗幟,實現(xiàn)戰(zhàn)略轉變,也逐漸將“白色恐怖”一詞擴至蔣介石一國民黨,汪精衛(wèi)、馮玉祥等也都被指為“白色恐怖”的制造者。
“白色恐怖”擴至國民黨全黨,除中共高層自身的認識和斗爭策略的轉變外,很重要在于革命群眾自下而上的推動。1927年11月,廣州工人在游行中撕毀了國民黨黨旗,并認為“青天白日旗”就是白色恐怖的旗幟,時任中共中央最高領導人瞿秋白肯定了廣州工人這個做法和意見,并指出:“國民黨在這面旗幟之下,施行全國的大屠殺……革命的工農(nóng),哪能不認定這面旗幟是白色恐怖的旗幟呢!”并在1928年8月發(fā)表的《第二國際和國民黨》中再次指出“國民黨的旗幟是白色恐怖的旗幟”。
1928年,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開,會議期間,中共中央委員蘇兆征及兩名代表在向布哈林提出問題時就提及革命群眾認為整個國民黨是“白色恐怖”制造者的事:
當武漢政府已經(jīng)背叛時,我們黨的政策還認為,我們應當恢復所謂的左翼國民黨。這種策略不僅(我們)中央采取了,而且共產(chǎn)國際執(zhí)委會也采取了。因此南昌起義時,賀龍和葉挺的軍隊打的旗幟是漂亮的國民黨的旗幟。甚至這支軍隊進軍到廣州時也是這樣做的。而農(nóng)民們說,第二個蔣介石來了,并說,國民黨的旗幟是白色恐怖的旗幟。由此得出,最落后的農(nóng)民群眾都知道,國民黨不可能復興,而我們黨卻相反。
這樣,在“八七會議”后,中共已開始將“白色恐怖”指向整個國民黨統(tǒng)治,各地各革命組織已習慣使用該詞。此后,蔣介石一國民黨“白色恐怖”說在大陸一直沿用至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臺灣地區(qū)民眾更是用該詞詮釋了1987年解除戒嚴前國民黨統(tǒng)治的歷史。
(責任編輯: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