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棟元,胡想全,王忠靜,呂華芳
(1.甘肅農業(yè)大學水利水電工程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2.甘肅省水利科學研究院,甘肅 蘭州 730000;3.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北京 100084)
水資源是維系干旱內陸河流域生態(tài)系統(tǒng)與生態(tài)安全的關鍵要素,同時是影響流域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至關重要的因素[1- 4]。而徑流作為地表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變化特征與規(guī)律以及未來變化預測對流域水資源綜合管理至關重要。徑流受氣候、地貌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影響,能直接反映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流域水文循環(huán)的影響,徑流量變化規(guī)律既有確定性,也有隨機性[5- 12]。在干旱內陸河區(qū),徑流受人類活動影響相對顯著,分析變化條件下流域徑流變化與分配規(guī)律,掌握流域水資源演變規(guī)律,從而為區(qū)域水資源綜合管理與高效配置提供決策依據(jù)與數(shù)據(jù)支撐。
疏勒河流域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是我國西部安全與穩(wěn)定的橋頭堡,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13]。流域水資源狀況好壞,直接關系綠洲健康發(fā)展與社會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由于流域水資源過度開發(fā)利用,導致流域植被退化、濕地萎縮等生態(tài)與環(huán)境問題逐漸凸顯,同時隨著人口、經(jīng)濟和社會不斷發(fā)展對水資源需求不斷增加,從而嚴重影響和制約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社會經(jīng)濟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1- 4]。因此,了解流域徑流變化特征和水情變化情況,掌握流域水資源狀態(tài),為流域水資源合理科學配置提供基礎支撐。本文基于疏勒河流域昌馬堡站1953—2014年徑流資料,分析流域62年徑流量變化特征,同時將疊加馬爾科夫鏈預測模型引入干旱內陸河流域,并對未來流域徑流變化進行預測分析,旨在揭示流域徑流中長期變化特征與規(guī)律,從而為變化環(huán)境下流域水資源演變、合理配置和綜合利用提供科學依據(jù)。
疏勒河流域作為甘肅省三大內陸河流域之一,干流全長670km,流域面積4.13×104km2[14]。流域多年平均氣溫6.98~9.82℃,年降水量40.2~57.5mm,年蒸發(fā)量2577.4~2653.2mm,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1%[15]。本文選取流域昌馬堡站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流域徑流變化特征。
徑流數(shù)據(jù)主要來自于甘肅省水文水資源局,選取疏勒河流域昌馬堡水文站1953—2014年統(tǒng)計資料。
2.2.1累積距平
利用累積距平[16]方法相應計算公式、原理,得到相關的計算結果,以此來繪制累積距平曲線,通過曲線變化規(guī)律直觀判斷徑流變化趨勢,同時劃分變化階段性。
2.2.2距平百分率
采用GB/T 22482—2008《水文情報預報規(guī)范》,對徑流豐平枯距平百分率P進行劃分,見表1。
表1 徑流豐平枯劃分標準
2.2.3疊加馬爾科夫鏈預測模型
根據(jù)馬爾科夫鏈模型相關定義、數(shù)學表達方式、計算過程與步驟,計算序列均值和均方差,建立序列值分級標準,確定序列中各時刻所處的狀態(tài),得到不同步長的馬爾科夫鏈狀態(tài)轉移矩陣P(k),基于設與待預測年份相距步長k的年份所處狀態(tài)為i,利用各狀態(tài)均值向量a(m)和步長為k的狀態(tài)轉移矩陣P(k)的第i個行向量,來疊加預測該年的年平均流量值,并對預測結果與觀測結果對比[17- 25]。
疏勒河流域昌馬堡站1953—2014年年徑流變化過程如圖1所示。其年平均徑流量為9.66×108m3,整體呈現(xiàn)增加趨勢,并以0.917×108m3/10a的速度增加,六十二年內增加了5.69×108m3,增加趨勢相對顯著。該站年平均徑流量年際變化大,年平均徑流量最大值出現(xiàn)在2010年,徑流量為16.97×108m3,最小值出現(xiàn)在1956年,徑流量為4.13×108m3,兩者相差12.84×108m3,最大與最小年徑流量比值為4.11,見表2。昌馬堡站年平均徑流量變化的5a滑動平均曲線和徑流量年際距平曲線,如圖1—2所示,可以看出,1953—1975年平均徑流量呈緩慢增加趨勢,1976—1995年年平均徑流量呈緩下降趨勢,1996—2014年年平均徑流量呈大幅上升趨勢。
圖1 1953—2014年昌馬堡站徑流量年際變化曲線
圖2 1953—2014年昌馬堡站徑流量年際距平變化曲線
疏勒河流域昌馬堡站年代際平均徑流量見表2,由表2可知,1953—1960年為特枯水年,1961—1970年為偏枯水年,1971—1980年、1981—1990年和1991—2000年三個時段均為平水年,2001—2014年為特豐水年,平均徑流量分別為7.73×108m3、8.18×108m3、8.77×108m3、9.20×108m3、9.35×108m3和13.03×108m3,與多年平均值9.66×108m3相比,1953—1960年、1961—1970年、1971—1980、1981—1990年和1991—2000年分別少1.93×108m3、1.48×108m3、0.89×108m3、0.46×108m3和0.31×108m3,2001—2014年多3.37×108m3。
依據(jù)模型確定方法對昌馬堡站年徑流量進行分級,見表3。按序列要求,設均值為F,均方差為S,同時將序列劃分為5級:
其中,一般α1、α4取值為[1.0,1.5],α2、α3為[0.3,0.6]。
以1953—2004年疏勒河流域昌馬堡站徑流時間序列來預測該站2005—2030年徑流量,并與該站2005—2014年實測值進行對比。計算結果顯示,1953—2004年年徑流量均值為8.92億m3,均方差2.07億m3,在狀態(tài)劃分時,取α1=α4=1.1,α2=α3=0.5,依據(jù)均值和均方差劃分5個徑流量區(qū)間,并對應相應馬爾科夫狀態(tài),見表3,并依據(jù)該區(qū)間劃分出昌馬堡站1953—2004年徑流量呈現(xiàn)狀態(tài),見表4。
表2 疏勒河流域昌馬堡站年代際平均徑流量
表3 年徑流量狀態(tài)分級標準
表4 年徑流量對應狀態(tài)表
徑流量疊加預測計算主要依據(jù)步長1-4的概率轉移矩陣進行確定。轉移矩陣P(k)的概率通過第i行第j列元素由狀態(tài)i經(jīng)k步轉移至狀態(tài)j來實現(xiàn)。經(jīng)計算,步長1-4概率轉移矩陣如下:
(1)
(2)
(3)
(4)
計算得到狀態(tài)均值向量為:a(m)=[5.39,7.26,8.92,10.58,13.61]。根據(jù)確定的1953—2004年徑流量狀態(tài),結合均值向量a(m)值,從而初步得到2005年徑流量預測值,同時利用不同步長預測值進行疊加平均,最終得到2005年徑流量預測值見表5。由表5可知,2005年徑流量預測值為9.11億m3,與實際觀測量14.13億m3相比,相對誤差為-35.53%。
表5 2005年徑流量流量預測值
2005—2014年10年徑流量預測值與實測值進行對比分析,見表6。由表6可知,預測的10年中,誤差只有2014年相對較小,其他年份誤差都大于20%以上,誤差最大為2007年和2010年,分別為40.41%和45.85%,除了2014年為偏豐水年,2005—2013均為豐水年。疊加的馬爾科夫鏈模型在預測中利用均值和均方差,因此在豐水年誤差較大。在此基礎上,對昌馬堡2015—2030年徑流量進行了預測,預測結果見表7,從表7可知,整體上流域徑流量呈現(xiàn)增加趨勢。
從徑流年變化看,疏勒河流域昌馬堡站1953—2014年年平均徑流量整體呈現(xiàn)增加趨勢;1953—1975年呈緩慢增加趨勢,1976—1995呈緩下降趨勢,1996—2014年呈大幅上升趨勢。從徑流年代際變化看,1953—1960年為特枯水年,1961—1970年為偏枯水年,1971—1980年、1981—1990年和1991—2000年三個時段均為平水年,2001—2014年為特豐水年。
徑流量預測為水文預報提供至關重要的參考依據(jù),在水文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對中長系列的水情預測與預報仍然是水文測算的難點之一。采用疊加馬爾科夫鏈模型,利用疏勒河昌馬堡站系列資料,對該站2005—2030年徑流量進行了預測,并將2005—2014年實際觀測值與預測值進行了對比。結果表明,疊加馬爾科夫鏈模型能較好地預測年徑流量。對于豐水年份徑流量的預測,疊加馬爾科夫鏈模型存在著一定偏差,有待于進一步對相關參數(shù)進行調整以期取得更好的預測效果。通過預測,將疊加馬爾科夫鏈模型引入干旱內陸河流域,從而為干旱內陸河流域水情預報提供一種可借鑒方法,為了進一步提高預測精度,在后續(xù)相關研究中,將嘗試對該預測方法進行改進與完善,以期取得更好的預測效果與精度。
表6 2005—2014年徑流量預測值與實際值對比表
表7 2015—2030年徑流量預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