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芊琪
詹姆遜說:“作為一種充滿形象的社會,是一個使人感覺到現(xiàn)實的缺乏的社會。在那里,一切都是一種文本?,F(xiàn)在人們感到的不是過去那種可怕的孤獨和焦慮,而是一種沒有根,浮于表面的感覺,沒有真實感?!?/p>
不管在英美等工業(yè)發(fā)達的國家,還是在我國,都有大量標題吸引人點擊的新聞投放到互聯(lián)網(wǎng),人們不自覺地為了即刻的消閑而關注熱點事件,當事件沉寂后,便旋即棄之腦后。新聞發(fā)布者為持續(xù)熱度以博取關注就想方設法讓“反轉”出現(xiàn),戲劇性的發(fā)展往往能引發(fā)大量關注,而后果卻是事件性質變得單一化、標簽化,行為被曲解、放大,新聞成為人牟取利益所塑造的“商品”。
大眾傳媒浮躁、急功近利的亂象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人文新聞背后深層的意義。迥異于傳統(tǒng)的回味和思考,接二連三的反轉讓人無暇咀嚼玩賞,只是狼吞虎咽地記住媒體所給予的定性。對于當代人來說,永恒和深刻,名垂千古和流芳百世,與現(xiàn)代人格格不入。人們已不再面臨生存的困境,回避對生存狀態(tài)的嚴肅反思,追求新聞事件的感官刺激和原始滿足。
新聞追蹤并非壞事,尋求真相是值得鼓勵、推崇的,但當娛樂成為報道新聞的第一要義而淪為工業(yè)的預謀和手段時,新聞的平面化、即時性決定了其提供的滿足極為短暫。媒體為人提供的“食糧”,不用消化,使得人們陷入焦慮,轉而尋找更多新聞,只有頻繁的花樣反轉才能使得單純的感官體驗茍延殘喘。
真正的精神價值具有超時間的永恒性。陶淵明賞菊東籬,悠然南山,田園牧歌式的節(jié)奏讓他擺脫了世俗的作繭自縛,因而寬廣。蘇東坡竹杖芒鞋,任憑煙雨,天地沙鷗式的自在讓他對事物有獨到的見解,因而豁達。對待被廣泛討論的新聞,我們要保持清醒,憑借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來思考、洞察反轉事件中的內核。這才是快節(jié)奏、快消費時代的真實。
我們關注的不應只是反轉的新聞,還應當有中華之精髓。穿行在歷史的音符與文字墨香之間,觀軒榭廊道,至臻服飾的袖扣,賞吟唱千年的戲曲,幽怨蕭瑟的簫聲,用一紙墨香,看盡中華文化的深邃與靈動……用中華之魂看新聞百態(tài),那么縱使反轉變化千百回,也能安然笑對。
(指導老師:張珣)
評委在線
瑕不掩瑜,放膽之作
這是一篇讓人如獲至寶的文字,盡管它并不完美。其特點,一在立意高,視點遠。超脫于評論某一個新聞熱點不斷反轉的冗長文字,本文去蕪存真,透過表面探尋真相,直擊當今各類“反轉”新聞早已淪為“商品”,成為少數(shù)人牟利的工具,讓問題有了深入探討的必要。二在叩問答案,上下求索。如何破解如此“商品”新聞問題?作者先分析了“商品”新聞的特點,轉而從精神價值的水恒性上尋求答案。這一部分稍顯生硬,過渡不自然,但內核是清晰的:當一個人有了獨立的精神,會遺世獨立,行事自在,自然會對周邊新聞保持清醒態(tài)度。結尾升華——我們當然不僅僅要關注新聞,還應該體驗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從中找到中華之魂,然后浸染于自身,于是周邊事便淡了遠了,對待周邊事的態(tài)度自然就清楚了——作者的解決之道是清晰的,但表述能力還有待提升。
雖有瑕疵,但作者能對題目有本質、突破性的認知,且敢于發(fā)聲,同時尋求解脫之道,這對高一學子來說,已是難能可貴,故鄭重將本文推薦給大家。
(肖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