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猜出來了,是筷子。
不凡發(fā)明
筷子是我國的一大發(fā)明。
大禹治水的故事聽說過吧?因為洪水滔滔,治水緊急,他三次經過家門都不進去,在外面吃飯也抓緊時間。他用身邊能找到的東西,比如幾塊石頭,搭個爐灶,食物放進鍋里。剛煮開就想趕快吃了,可太燙沒法抓——那時大家還是用手抓來吃的,大禹就折兩根樹枝夾起來吃。
古籍《禮記》里說到一種食物:把谷子用樹葉包好,糊上泥,放在火中烤??镜臅r候,要把它撥來撥去,以免有的地方焦有的地方生。用什么撥呢?樹枝呀!
筷子就這樣發(fā)明了。
這兩根“小棒”神奇得很,硬邦邦的、軟綿綿的、滑溜溜的、大大的、小小的,都能對付;不但能夾,還能撥、挑、扒、撮、撕、剝、戳等,除了不能舀湯,筷子簡直無所不能。
有了筷子,香甜的拔絲蘋果、熱湯鍋里的涮羊肉等,特別適合筷子的美味佳肴也被一一創(chuàng)造出來,至今還在不斷翻新。
筷子還帶著美好的祝愿,很多地方在舉行婚禮、迎接寶寶出生等喜慶日子里,都有裝扮精美的筷子隆重登場。
又快又住
筷子原名“箸”。
大詩人李白寫道:“停杯投箸不能食”——端起酒杯又放下,拿起筷子又撂下,吃不下呀!為啥?心情苦悶唄。
李白用箸,開船的人也要用。開船了,吃飯了,叫一聲:“拿箸來!”咦,不和諧啊,“箸”跟“住”一個音,開船的人怎喜歡船停住不動?就替它改了名,叫“快”,并且像“箸”一樣,加上竹字頭,就成了“筷”子。
健身健腦
手指與大腦有密切聯系,手指能力越強,對刺激大腦、提升智力越有好處。
為什么小寶寶能用勺子、叉子吃飯,卻不會用筷子?因為筷子對手的要求高呀。用筷子夾食物,手指要靈活、有力,要指揮兩根筷子根據食物形狀、軟硬程度、光滑還是粗糙等密切配合。
其實,用筷子的時候,手掌、臂膀、肩等也在活動,這些地方的關節(jié)、肌肉都得到了鍛煉。眼睛也沒歇著,幫助筷子又穩(wěn)又準看上去又輕柔隨意地捕獲“勝利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