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敬榮
在東漢時期,湖北襄陽有一位智慧的母親——習母。在孩子習郁小的時候,習母常常教他“四學”:一學太陽,自強不息、無私奉獻;二學大地,厚德載物、無怨無悔;三學峴山,頂天立地、無所畏懼;四學大海,樂納百川、無限包容。看似簡單的“四學”,卻蘊含了為人治世的深厚哲理。小習郁在母親的悉心教導下,不懈努力、艱苦奮斗,終于成為遠近聞名、文武雙全、勤政愛民、深受民眾愛戴的襄陽侯。
習氏傳承了“四學”家風,世代英杰輩出。她的偉大之處在于:以天地山川大海為藍本,教兒子放大格局,學太陽、學大地、學高山、學大海,學會自強奉獻,學會厚德載物,學會敢于擔當,學會胸懷百川。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在西方有一個故事——《兒子眼中的父親》:
7歲:“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歲:“好像有時候說的也不對?!?/p>
20歲:“爸爸有些落伍了,他的理論和時代格格不入。”
25歲:“‘老頭子一無所知,陳腐不堪?!?/p>
35歲:“如果爸爸當年像我這樣老練,他今天肯定是個百萬富翁了?!?/p>
45歲:“我不知道是否要和‘老頭商量商量,或許他能幫我出出主意。”
55歲:“真可惜,爸爸去世了。其實,他的看法相當高明?!?/p>
60歲:“可憐的爸爸!您簡直是位無所不知的學者!遺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負責任的家長,不僅要做好孩子“第一任老師”,還要努力做好孩子的“終身老師”。
作為一個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至今記得母親王蘭英常說的“人存好心,天指好路”的格言;記得父親程達江常說的“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有利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子莫為”“理剝千層,層層有理”的樸素觀點。這些家庭教育始終對我個人產(chǎn)生積極影響。自己敬畏自然、心存善念、熱愛學習、勤奮工作等等的人生信念和習慣主要來自這里。
家庭教育的方向和質(zhì)量深刻影響著一個人的生命狀態(tài)。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使命是無可替代的。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chǔ)。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點,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作用。孩子上小學、中學后,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有效補充和延伸。父母親在照顧孩子生活、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要多觀察、傾聽孩子的心聲與訴求,在幫助孩子解決好生活上、生理上需要的過程中,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家庭教育最寶貴的是奠定一個人價值觀的基礎(chǔ):是非、善惡、真假、好壞、美丑等觀念形成初步輪廓,打下天然底色,鑄就了人格的基石。而人生觀、價值觀是人生發(fā)展的航標,也是動力之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最終將成為孩子核心競爭力和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所謂“少時養(yǎng)正鴻鵠之志,長大方可高飛遠翔”,如果沒有最初播撒的美好種子,即使未來辛勤耕耘,也難以長出參天大樹。
好爸爸和好媽媽在家庭教育的方向和質(zhì)量方面會深刻地影響孩子的生命狀態(tài)。家庭教育是教育之根,家庭教育是每個人生命之光基礎(chǔ)的基礎(chǔ),家教家風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每個父母都應(yīng)該是“好爸爸”和“好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