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wèi)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國家的整體工業(yè)水平尚待發(fā)展,而“上海產”的輕紡品等在百姓心目中倍受推崇。
有一天,縣城商場的熟人告訴母親,新到一批“上海產”床上五件套。次日,母親起大早,在專柜排前幾名,喜滋滋地買回三套:一套寬幅印有大紅喜字的給姐姐當嫁妝;另兩套單幅有花卉圖案的給我們小哥倆用。這些家紡品花去母親月工資近五分之一。
沒曾想,用了一段時間,母親在手洗時,卻發(fā)現(xiàn)我們的枕巾有問題,不僅微微掉色,而且底部縫得不仔細,斷檔跳線。這大大出乎母親的意料,家人和鄰居也迷惑不解。以前的上海產品可從沒有發(fā)生過這樣的質量問題??!
當母親決定把差強人意的枕巾寄給廠家只想換新時,其他人勸她算了。一條枕巾,還不是那么貴重,質量問題只是“偶爾碰巧”。再說,人家那么大的廠家咋會睬你?千里之外地寄過去,包裹郵費也不少呢!
母親在縣一中做校工,分發(fā)報刊和包裹,兼管圖書。她做事很執(zhí)著,當晚認認真真地寫了一封信,講清了使用過程,指出具體小問題所在,還表達希望和提出誠懇的建議,把原件用牛皮紙包好。第二天,按處理投訴的設想,她用掛號信的方式把包裹寄給該廠供銷科。
那時物流落后,郵寄速度超慢。大約過了二個多月,上海那邊杳無音訊。鄰居大嫂和老奶奶就這事調侃她:賀老師,貨換了嗎?誰讓你買的時候不看清楚?自己縫下將就著用吧!假如把這些跟工廠的信譽扯到一起,難免有些小題大做了吧?
又過了半個月。那天,在學校接受投遞員送來的報刊時,母親意外地收到從上海寄來的包裹。她迫不及待打開,里面有四條嶄新的枕巾和一封熱情洋溢的信,是該廠銷售科陳科長手寫的。他首先感謝母親對他們產品的信任,對混進只占萬分之一的次品表示道歉,以后在內包裝標簽上要加上檢驗員的批次工號備追索。多寄兩條,是作為顧客所花郵費的補償。希望以后多提寶貴意見,以督促他們管好質量,維護其在用戶中的良好信譽。又過了一周,母親還接到長途電話,陳科長關切地詢問收到換貨沒有?以后有機會去上海,歡迎參觀工廠,多提寶貴建議。當時,母親心里涌出一陣感動。同事和鄰居聽后也伸出大拇指,表達敬意。
市場經濟發(fā)展到今天,供貨充盈,網購發(fā)達,通訊便捷,但少數(shù)網店客服形同虛設,遇上質量異議跟顧客躲貓貓,實體店的銷售慣例也大多還是出門概不負責,鮮有廠家能認真對待用戶“微不足道”的質量投訴。當下,由于真誠待客的實例稀缺以及售后服務意識淡漠,所以,該廠視信譽為“金”之舉才顯彌足珍貴,更讓人終身難以忘懷。
(責編? 孫?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