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鵬,王 妍,劉宗濱,郭玉靜,張紫霞,李鄉(xiāng)旺,楊 波
(西南林業(yè)大學 石漠化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4)
石漠化是指在熱帶、亞熱帶濕潤或半濕潤地區(qū)以及喀斯特極其發(fā)育的自然背景下,人類活動干擾造成地表植被破壞,土壤嚴重流失,基巖大面積裸露的地質現(xiàn)象[1-3]。巖溶地區(qū)石漠化是云南省最嚴重的生態(tài)問題之一,影響著長江、珠江、瀾滄江等河流的生態(tài)安全,制約著全省經(jīng)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4]。目前,云南省巖溶分布面積達11.10×104km2,石漠化面積達2.84×104km2[5],全省129個縣(市、區(qū))中,有118個縣(市、區(qū))不同程度存在巖溶分布,因此石漠生態(tài)系統(tǒng)保護與恢復是巖溶地區(qū)急需解決的戰(zhàn)略性難題?,F(xiàn)階段有關石漠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石漠化形成及演變過程[6-8],石漠化地區(qū)土壤性質[9-10],石漠化演變特點及影響因素[11],石漠化地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功能與治理結合[12-14]等方面,而對石漠化的區(qū)劃研究分區(qū)較為粗放且主要集中在省外地區(qū)[15-16],以縣域尺度為單元則少見報道。針對云南省石漠化地區(qū)縣域尺度的區(qū)劃研究意義尤為重大,亟需解決。本研究在對云南65個石漠化縣(市、區(qū))現(xiàn)場調查的基礎上,以地形、氣候條件、地帶性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為指標,將云南65個石漠化縣域劃分為7個區(qū)域10個亞區(qū)19個小區(qū),旨在推動石漠化治理區(qū)劃的研究,以期對云南的石漠化治理提供科學依據(jù),并為石漠化綜合治理提供決策支持。
云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21°08′32″~29°15′08″N, 97°31′39″~106°11′47″E), 全省土地總面積 3.94×105km2。東面和北面處于東亞季風影響下的濕潤氣候區(qū)域,西面與南亞大陸的熱帶季風相鄰,常年受孟加拉灣吹來的暖濕氣流影響,西北部受青藏高原氣候的影響,南面及東南面則受北部灣東南季風影響。氣候區(qū)域差異和垂直變化明顯,年溫差小,日溫差大,降水充沛,干濕分明,降水量分布不均。地貌受到第三紀末以來新構造運動的強烈影響,整個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形成了高山峽谷、巖溶山地、干熱河谷、泥石流多發(fā)區(qū)等幾大生態(tài)脆弱帶同時存在的特點。土壤以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壤、棕色土等地帶性土壤為主,呈現(xiàn)水平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分布。植被以熱帶季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寒溫帶針葉林為主,常見殼斗科Fagaceae的常綠闊葉林和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
云南省石漠化集中分布在滇中、滇東的巖溶斷陷盆地(昆明市、宣威縣、富源縣、陸良縣),滇東北的巖溶峽谷石漠化地區(qū)(昭通市、魯?shù)榭h、巧家縣),滇東南的峰叢洼地石漠化地區(qū)(滇東南個舊市、羅平縣、開遠市、蒙自縣、彌勒縣、建水縣、文山縣、硯山縣、丘北縣、廣南縣、西疇縣);滇西北的中高山石漠化地區(qū)(鶴慶縣、香格里拉縣、德欽縣、玉龍縣、寧蒗縣)也有部分石漠化分布[17-18],云南省縣域尺度石漠化分布見圖1。
圖1 云南石漠化分布示意圖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本研究采用的氣候資料依據(jù)鄭景云等[19]的中國氣候劃分新方案,植被數(shù)據(jù)來源于《云南植被》提供的分區(qū)圖[20],土壤數(shù)據(jù)依據(jù)云南省第2次土壤普查中的分類,云南地貌數(shù)據(jù)根據(jù)云南省數(shù)字高程模型(DEM)提取海拔高度,建立包括地形、氣候條件、地帶性土壤和植被的石漠化影響因素空間數(shù)據(jù)庫。
1.3.1 分區(qū)原則 ①有利于綜合治理的原則。石漠化區(qū)劃研究,一方面是為了揭示石漠化類型、成因、程度的區(qū)域差異,深化對區(qū)域石漠化現(xiàn)象和過程的認識。另一方面是為了貫徹 “因地制宜”的思想,揭示區(qū)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特點及石漠化的共性,指明石漠化防治的基本方向[15]。②等級性原則。石漠化土地是一個復雜系統(tǒng),由多個層級系統(tǒng)構成,需要對層級進行一個自上而下的有效劃分以簡化和更好地認識系統(tǒng)。③照顧地理單元的原則。區(qū)劃過程中,要適當考慮資源保護與利用的一致性,按集中連片的原則將鄰近的地理單元劃分為一類。另外,應盡可能保證行政區(qū)域的完整。④綜合分析與主導因素相結合原則。在進行區(qū)域劃分時,指標多、涉及面廣,使分區(qū)工作變得十分復雜,工作量大,而且不利于揭示主要矛盾及其綜合治理方向。因此,在進行石漠化區(qū)域劃分時,必須將綜合分析與主導因素相結合,了解石漠化形成和演變趨勢的助推因子,確定防治方向和選擇綜合防治措施[15]。
1.3.2 分區(qū)方法與等級體系 采用圖幅疊置法和指標判讀法相結合, “從上而下,逐級劃分,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進行石漠化分區(qū),具體步驟見圖2。圖層疊加分析是在統(tǒng)一空間參考系統(tǒng)下,通過對多層數(shù)據(jù)的疊置,分析提取出新的空間和屬性關系??紤]到云南石漠化區(qū)域自然地理條件的復雜性,石漠化分區(qū)采用 “區(qū)、亞區(qū)、小區(qū)”三級區(qū)劃制度。
1.3.3 分區(qū)參考因子及評價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選取了地形、氣候、土壤、植被4個影響因子做為劃分基礎,主要參考因子為活動積溫和干燥度,輔助因子為其他氣候條件、地帶性土壤和植被。各影響因子對土地石漠化影響程度不一。本研究運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各因子的權重[21],計算步驟如下:建立遞階層次結構模型。構造判斷矩陣邀請生態(tài)功能區(qū)劃專家進行指標間兩兩重要性的判評,構建判斷矩陣C;矩陣C的最大特征根λmax和其對應的特征向量W,滿足CW=λmaxW,其中特征向量W的分量就是各影響因子的權重。 計算一致性指標(consmtency index, CI)為 CI=(λmax)/(n-1), 其中 n是矩陣的階數(shù),根據(jù)n查表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當 CI/RI≤0.100時,認為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則應對判斷矩陣作適當修正;經(jīng)過上述步驟即可得出其權重集:W=[W1,W2,…,Wn]。
1.3.4 分區(qū)命名 采用疊加命名法對分區(qū)命名。區(qū)用 “氣候帶+地形地貌組合”命名,亞區(qū)用 “地帶性土壤”命名,小區(qū)用 “地名(或方位)+水熱組合+植被類型”命名。
2.1.1 地形 云南地形為山地高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從西北向東南呈階梯狀逐步下降,省內(nèi)最高點為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海拔達6740.0 m;最低點為河口縣紅河出水口處,海拔76.4 m。地形影響水土流失的速率及土壤條件,形成不同的立地條件及植被類型,是劃分石漠化區(qū)域必須考慮的因素。根據(jù)地形特征(圖3),云南省石漠化分布區(qū)域可劃分為低山河谷盆地、中高山地、高原山地、青藏高原東南緣高原和燥熱河谷5種地形。
圖2 石漠化區(qū)劃流程圖Figure 2 Flow chart of the divis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2.1.2 氣候條件 表1可知:云南65個石漠化縣(市、區(qū))中,河口縣及耿馬(孟定)及其他4個縣的零星地段屬于北熱帶氣候,10個縣(市、區(qū))及5個縣的南部屬于南亞熱帶氣候,35個縣(市、區(qū))及5個縣的北部屬于中亞熱帶氣候,7個縣(市、區(qū))屬于北亞熱帶氣候,6個縣(市、區(qū))屬于暖溫帶氣候,2個縣(市、區(qū))屬于青藏高原溫帶氣候帶(圖4)。
圖3 云南地形示意圖Figure 3 Topographic map of Yunnan Province
圖4 云南石漠化區(qū)域與氣候帶分布疊加示意圖Figure 4 Superposit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and climate zone distribution
表1 65個石漠化縣域氣候帶劃分表Table 1 Climate zone division tab of 65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unties
2.1.3 地帶性土壤 根據(jù)云南省第2次土壤普查,云南石漠化地區(qū)主要地帶性土壤有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壤、暗棕壤等(圖5)。磚紅壤主要分布在南部邊境海拔800.0 m以下地區(qū)。原生植被為熱帶雨林或季雨林,樹種繁多,樹冠茂密,林內(nèi)攀緣植物和附生植物發(fā)達,有板狀根和老莖開花現(xiàn)象。赤紅壤是南亞熱帶的地帶性土壤,主要分布在24°N以南的思茅、西雙版納、臨滄、紅河、文山等地。紅壤是中亞熱帶的地帶性土壤,是云南分布面積最大的土壤類型,廣泛分布于全省17個地州市海拔1500.0~2500.0 m的殘存高原面、中低山地和湖盆邊緣,以次生植被云南松林、松Pinus櫟Quercus混交林和灌草叢為主。黃壤主要分布在云南的10個地州,滇東北海拔2400.0 m以下分布廣泛,多為濕性常綠闊葉林與苔蘚常綠闊葉林,與紅壤地區(qū)相比,熱量低濕度高,植被以濕性常綠闊葉林為主,其次為針闊混交林。棕色森林土是寒溫帶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土壤,與暗棕壤互相交錯,集中分布在滇西北的迪慶、怒江、麗江和滇西的大理等海拔3400.0~4000.0 m的中山和高山地帶,以冷杉Abies fabri,云杉Picea asperata和落葉松屬Larix為主。
2.1.4 植被 植被是環(huán)境因子組合的反映。依據(jù)《云南植被》提供的分類圖,云南植被可分為5類(圖6)。高原亞熱帶南部季風常綠闊葉地帶與高原亞熱帶北部(半濕潤)常綠闊葉地帶占云南省面積的90%以上[22],青藏高原東南部寒溫性針葉林草甸地帶分布在滇西北的迪慶州,東部(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分布在滇東南的昭通市,季風熱帶北部季節(jié)雨林、半常綠季雨林地帶分布在西雙版納。
圖5 云南石漠化區(qū)域與地帶性土壤分布疊加示意圖Figure 5 Superposit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and zonal soil distribution
圖6 云南石漠化區(qū)域與植被分布疊加示意圖Figure 6 Superposit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and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2.1.5 影響因子評價結果 根據(jù)判斷矩陣及其方根法計算評價因子的相對權重,并檢驗其一致性,得到該矩陣最大特征根為5.062,一致性指標為0.023,一致性比率為0.021,小于0.100,可認為該矩陣權數(shù)分配合理。從表2可知:影響云南省石漠化的主要因子是氣候和地形,其次是土壤與植被。云南巖溶區(qū)高山深谷、峰叢、洼地交錯分布,區(qū)內(nèi)水土資源易流失,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抗干擾能力低[17]。云南巖溶地區(qū)雨季降雨多而集中,雨量占全年的85%~95%;短期內(nèi)過于集中的降雨,山高坡陡的地形地貌條件,稀疏的植被狀況,加劇了云南石漠化地區(qū)的水土流失速率。云南干旱、洪澇、低溫冷害、風雹等頻發(fā),局部林木死亡、大量泥沙被沖走、基巖裸露是形成土地石漠化的另一重要因素。具體來看,巖溶地區(qū)碳酸鹽巖與上覆土層間無過渡層,為松硬接觸關系,強降雨條件下,水土流失量劇增,加快石漠化形成[23];石漠化地區(qū)土壤顆粒度較大,保水性差,抗旱力弱,有機質和植物營養(yǎng)三要素(氮、磷、鉀)含量低[24],而土壤鈣離子和鎂離子相對含量高,土壤礦化嚴重,造成植物過度失水,植被覆蓋率減??;巖溶地區(qū)林地類型多為灌木林地或草地,林灌草復合型林地較少,這2種植被類型涵養(yǎng)水源能力差,水土流失嚴重,土壤侵蝕模數(shù)遠高于非巖溶區(qū)[25]。
表2 AHP評價結果Table 2 Evaluation result of AHP
依據(jù)石漠化影響因子及其排序,云南省65個石漠化縣可劃分為7個區(qū)域10個亞區(qū)19個小區(qū)(圖7)。各單因子下區(qū)域劃分具體類型及各級分區(qū)命名如表3所示。
圖7 云南省石漠化區(qū)域劃分示意圖Figure 7 Map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Yunnan
2.2.1 北熱帶低山河谷盆地石漠化區(qū) 主要包含河口、耿馬(孟定)及馬關、屏邊、富寧、麻栗坡縣邊境零星地段。北熱帶氣候,區(qū)內(nèi)長夏無冬,谷底內(nèi)基本無霜;干季多有濃霧,受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有干濕季但為期不長,是中國不可多得的熱帶作物栽培地區(qū)。包含2個小區(qū)。①東南部邊境濕潤石漠化小區(qū),指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及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邊境石漠化地區(qū),氣候特征為高溫高濕,植被分區(qū)為滇東南峽谷中山濕潤雨林、山地苔蘚林區(qū),文山州東南部低山河谷麻櫟Quercus acutissima,無憂花Saraca indica林亞區(qū)。地帶性土壤為黃色或紅色磚紅壤。②西南部邊境濕潤石漠化小區(qū),指臨滄市耿馬(孟定)邊境石漠化地區(qū),為寬谷間山盆地。植被分區(qū)為滇南、滇西南山間盆地季節(jié)雨林、半常綠季雨林區(qū),滇西南中山峽谷高山榕Ficus altissima,麻櫟林亞區(qū)。土壤為紅色磚紅壤。
表3 云南省石漠化區(qū)域劃分表Table 3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 division,Yunnan
2.2.2 南亞熱帶中低山河谷盆地石漠化區(qū) 主要涉及鎮(zhèn)康、耿馬、滄源、永德、屏邊、馬關、富寧、西疇、麻栗坡、廣南等縣。西南部兼有寬谷盆地,東南部峰叢洼地較多,土山石山相間。以南亞熱帶氣候為主。包含4個小區(qū)。①西南部濕潤石漠化小區(qū),涉及鎮(zhèn)康、耿馬、滄源、永德、施甸等縣。該小區(qū)為橫斷山縱谷區(qū)南部,云嶺、怒山山脈余脈,間山寬谷地貌。屬濕潤南亞熱帶氣候。地帶性土壤為赤紅壤。植被分區(qū)為滇西南中山山原河谷季風常綠闊葉林區(qū)。②東南部濕潤石漠化小區(qū),涉及富寧、麻栗坡縣,屏邊、馬關縣南部,廣南縣東部。地帶性土壤為赤紅壤。氣候、土壤、植被垂直分布明顯。③文山市半濕潤石漠化小區(qū),涉及文山市。半濕潤南亞熱帶氣候,地帶性土壤為赤紅壤。植被分區(qū)為滇東南巖溶峽谷季風常綠闊葉林區(qū)。④滇東南半干旱石漠化小區(qū),涉及開遠、建水、蒙自及個舊、彌勒部分地區(qū)。以南亞熱帶半干旱氣候為主。屬東南季風及西南季風 “雨影區(qū)”。地帶性土壤為赤紅壤。植被分區(qū)為滇東南巖溶峽谷季風常綠闊葉林區(qū),氣候、土壤、植被垂直分布明顯。
2.2.3 中亞熱帶高原山地石漠化區(qū) 包括昆明市、玉溪市、曲靖市,紅河州個舊市、屏邊北部,保山市隆陽區(qū)、大理州鶴慶縣、昭通市鹽津、大關、永善縣,以及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硯山、西疇縣;橫斷山地區(qū)涉及隆陽區(qū);滇東北涉及沿四川、貴州邊緣的鹽津、大關、永善等縣,是面積最廣的一個區(qū)域。包含4個小區(qū)。①鹽津大關羅平濕潤石漠化小區(qū),涉及鹽津、大關、羅平縣。境內(nèi)地勢起伏較大,具有山地、小壩子、河谷地貌。夏季炎熱,冬季濕潤、偏暖,四季分明。代表性土壤為黃壤。植被區(qū)域為東部(濕潤)常綠闊葉林亞區(qū)域。②彝良永善半干旱石漠化小區(qū),涉及彝良、永善縣。土壤為黃壤。植被區(qū)域為東部(濕潤)常綠闊葉林亞區(qū)域,東部(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③滇中高原半濕潤石漠化小區(qū),涉及昆明市各區(qū)(縣)、玉溪市各縣(區(qū))、曲靖市麒麟?yún)^(qū)及沾益、紅河州瀘西、個舊及屏邊北部、文山州丘北、硯山、西疇、保山市隆陽等縣(市、區(qū))。具有高原、山地、湖盆地貌,半濕潤中亞熱帶氣候。地帶性土壤為紅壤。植被分區(qū)為滇中、滇東高原半濕潤常綠闊葉林、云南松林區(qū)。隆陽區(qū)為滇西橫斷山半濕潤常綠闊葉林區(qū)。④鶴慶半干旱石漠化小區(qū),涉及鶴慶縣,屬半干旱中亞熱帶氣候,地帶性土壤為紅壤。植被分區(qū)為滇中、滇東高原半濕潤常綠闊葉林、云南松林區(qū),滇中西北部高中山高原云南松林,云冷杉林亞區(qū)。
2.2.4 北亞熱帶高中山石漠化區(qū) 涉及烏蒙山區(qū)的宣威、馬龍、富源,師宗縣,玉龍雪山及綿綿山區(qū)的玉龍縣、古城區(qū)、寧蒗縣。包含3個小區(qū)。①師宗濕潤石漠化小區(qū),涉及師宗縣。屬濕潤北亞熱帶氣候。地帶性土壤為黃壤。植被分區(qū)為滇中、滇東高原半濕潤常綠闊葉林、云南松林區(qū)。②宣威富源馬龍半濕潤石漠化小區(qū),涉及馬龍、宣威、富源縣。屬半濕潤北亞熱帶氣候。地帶性土壤為紅壤。植被分區(qū)同師宗濕潤石漠化小區(qū)。氣候、土壤、植被垂直分布明顯。③玉龍寧蒗半干旱石漠化小區(qū),涉及玉龍縣、古城區(qū)(麗江)、寧蒗縣。具山區(qū)、平壩、河谷、峽谷地貌。氣候、地帶性土壤和植被分區(qū)同宣威富源馬龍半濕潤石漠化小區(qū)。
2.2.5 暖溫帶高中山石漠化區(qū) 涉及烏蒙山區(qū)的鎮(zhèn)雄、威信、會澤、昭陽、魯?shù)?,青藏高原與橫斷山脈過渡區(qū)的維西縣。包含4個小區(qū)。①威信鎮(zhèn)雄濕潤石漠化小區(qū),涉及鎮(zhèn)雄、威信縣。屬濕潤暖溫性氣候,代表性土壤為黃壤,植被區(qū)域為東部(濕潤)常綠闊葉林區(qū)域,東部(中亞熱帶)常綠闊葉地帶。②會澤半濕潤石漠化小區(qū),涉及會澤縣。屬半濕潤暖溫帶氣候,地帶性土壤為紅壤。植被區(qū)域為滇中、滇東高原半濕潤常綠闊葉林、云南松林區(qū),滇東北高原高、中山云南松林草甸亞區(qū)。③維西半濕潤石漠化小區(qū),涉及維西縣。氣候與地帶型土壤同會澤半濕潤石漠化小區(qū)。植被區(qū)域為滇西橫斷山半濕潤常綠闊葉林區(qū)。④昭陽魯?shù)榘敫珊凳^(qū),涉及昭陽區(qū)、魯?shù)榭h。屬半干旱暖溫帶氣候。地帶性土壤為紅壤。植被區(qū)域為滇中、滇東高原半濕潤常綠闊葉林、云南松林區(qū)。
2.2.6 青藏高原東南緣高原溫帶石漠化區(qū) 涉及德欽及香格里拉市。屬高原氣候類型。香格里拉德欽半干旱石漠化小區(qū),涉及德欽縣、香格里拉市。屬青藏高原溫帶氣候,地帶性土壤為棕壤。植被區(qū)域為青藏高原東南部山地寒溫性針葉林、草甸地帶。
2.2.7 金沙江燥熱河谷石漠化區(qū) 涉及華坪、巧家縣。位于金沙江沿岸,由于焚風效應的影響,氣候干熱,屬 “干熱河谷”氣候類型。華坪巧家半干旱石漠化小區(qū),涉及華坪、巧家縣。干熱河谷氣候,代表性土壤為燥紅土。植被分區(qū)屬滇中、滇東高原半濕潤常綠闊葉林、云南松林區(qū),滇中、北中山峽谷云南松林,高山櫟類林亞區(qū)。
本研究將云南省65個縣域石漠化縣域分為7個區(qū)域10個亞區(qū)19個小區(qū),主要分布在滇東區(qū)、滇西北區(qū)和滇西瀾滄江-怒江區(qū)。7個區(qū)域分別為北熱帶低山河谷盆地石漠化區(qū)、南亞熱帶中低山河谷盆地石漠化區(qū)、中亞熱帶高原山地石漠化區(qū)、北亞熱帶高中山石漠化區(qū)、暖溫帶高中山石漠化區(qū)、青藏高原東南緣高原溫帶石漠化區(qū)和金沙江燥熱河谷石漠化區(qū)。根據(jù)層次分析法得出評價因子的相對權重,矩陣最大特征根為5.062,一致性比率為0.021,權數(shù)分配合理,影響云南省縣域石漠化分區(qū)的重要性因子排序為氣候(0.506)、 地形(0.233)、 土壤(0.137)和植被(0.124)。
谷勇等[22]依據(jù)云南省石漠化的形成機理對65個巖溶縣分成了3個區(qū)域。本研究基于影響石漠化的自然因素,運用主導因素法和疊置法使劃分結果更為細致。云南石漠化區(qū)域地形復雜,涉及青藏高原、云南高原、橫斷山脈、滇西縱谷區(qū)及丘陵洼地,海拔從4000.0 m變化到76.4 m。氣候復雜多樣,涉及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暖溫帶、高原溫帶等氣候帶。按照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劃分不同的石漠化區(qū)域,本研究提出的云南省石漠化區(qū)域劃分新體系,是從粗放的宏觀區(qū)劃向精細區(qū)劃邁進的創(chuàng)新成果,這一區(qū)劃成果使石漠化地區(qū)綜合治理技術設計更具有可操作性,下一步將對不同的石漠化區(qū)域采取的植物措施及工程措施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