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利
“爛醉如泥”一詞最早出自《后漢書》。掌管宗廟禮儀的官員周澤,以身作則,常常齋戒后睡在齋宮里。他的妻子憐惜他年老多病,來探望他。不料周澤見到妻子,非但不感激妻子的慰問,反而大怒,以妻子觸犯了齋戒期間禁令的名義,將妻子下獄。當(dāng)時(shí)的人很同情周澤妻子的遭遇,寫了一段話表達(dá)同情和憐憫:“生世不諧,作太常妻,一歲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齋。一日不齋醉如泥。”意思是說周妻命不好,嫁給太常周澤做妻子后,一年三百六十天,周澤有三百五十九天都在齋戒,還有一天雖然沒有齋戒,卻喝得爛醉如泥。周妻等于守活寡。
后來,人們便用“爛醉如泥”形容一個(gè)人喝酒喝得大醉的樣子。人們望文生義,以為“泥”就是一堆爛泥,一攤稀泥。人喝醉了,像一堆爛泥一樣扶不起來,倒也挺形象的??墒?,此“泥”非彼“泥”,“爛醉如泥”的“泥”不是一堆爛泥,而是一種蟲子。
南宋吳曾在他的筆記《能改齋漫錄》中考證道:“南海有蟲,無骨,名曰泥。在水中則活,失水則醉?!泵鞔鷱堘芬苍谒墓P記《夜航船》中說:“南海有蟲,無骨,名曰泥。在水中則活,失水則醉,如一堆泥。”“泥”這種怪蟲只在水中才能不醉,一離開水就像酩酊大醉的醉漢一樣。就像《山海經(jīng)》里的很多奇特動(dòng)物如今早已絕種一樣,南海里這種叫“泥”的怪蟲今人聽起來也如同天方夜譚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