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樂娟
從學(xué)生階段到工作,書籍一直是我信賴的朋友。我是一個親近文字的人。相比起圖片,我更傾向于從文字中獲取信息。兒時,比起《七龍珠》,我更愛《西游記》,沉迷于“孫行者”“行者孫”“者行孫”的文字游戲;長大之后,讀圖能力依然一般。在我看來,文字一行行間,滿滿的都是想象力。
每每閱讀到精妙的文學(xué)作品,大江大水的盛景畫面、愛恨情仇的精彩故事,總恨不得自己能長出翅膀,瞬間轉(zhuǎn)移,身臨其境地看一看,體驗?zāi)欠N生活,或是住在深山之中,或是走向深藍(lán)色的海洋,或是進(jìn)入幽深而寧靜的小巷。詩歌也好,散文也好,小說也好,純文學(xué)是文字愛好者的游戲,以文字為基本單位,通過語言與結(jié)構(gòu),它為我們提供一個廣闊而美麗的世界,我們可以用自身心靈的溫度和對文學(xué)的獨(dú)特理解來觸摸生命,豐富自己的人生?!靶腥f里路”的想法往往囿于現(xiàn)實(shí)難以實(shí)現(xiàn),“讀萬卷書”,成了另外一種途徑。
閱讀還可以讓我們穿越時空的界限,找到我們的來處。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不斷,古典文化有如璀璨星河。對于古典文化,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有這樣一種說法:“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歷史之溫情與敬意?!边@是一個傳統(tǒng)文人對于中國文化的深情,我相信,這份深情流淌在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之中,只是在現(xiàn)在這個時代,文化的多樣性常常讓人忘記這一點(diǎn)。在年輕的時候能與這個國家?guī)浊甑膬?yōu)秀文化相遇,于我而言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自小,我對文學(xué)有一些偏愛,便自然而然地排斥傳記這一類作品。傳記不如小說那般精彩,也沒有散文那么優(yōu)美,相對來說,它比較樸實(shí),甚至無趣,而名人總是有些“名人效應(yīng)”,容易流于膚淺。直到近年,我因工作的原因接觸了一些人,也讀了一些傳記,才明白,傳記是對當(dāng)下人世間的最好注腳,因為它最鮮活,也最真實(sh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讀一本傳記,相當(dāng)于了解一個人,而人,是我們需要用一輩子去讀懂的。傳記提供了這個可能性,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會了解過去的時代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事情,了解一個人在做出某項選擇時的原因,從而更好地理解他人與自己的人生。
特德·姜在《你一生的故事》中給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diǎn):語言決定思維方式。你說的每一句話,其實(shí)都在反作用于你的思維方式,都在影響著你對這個世界的看法。而語言從閱讀中得來,從某一種角度來說,你所“閱讀”的經(jīng)驗的總和,也決定著你的思維方式。閱讀一本好書,就像是與阿凡達(dá)星球上的大樹相連,你可以與整個人類的文明進(jìn)行對話,你能以更具廣度與深度的觸角探求生命的真相。
閱讀者也需要有自己的態(tài)度。曾有人問我,我照著老師推薦的書單,或者各大獎項的書單去看書,卻發(fā)現(xiàn)有一些書怎么都讀不下去,為什么有的感覺有趣,有的感覺無聊呢?是不是自己知識儲備不夠呢?我回答他,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閱讀偏好,有時候我們不喜歡一些所謂的好書、名著,并不是因為我們知識儲備不夠,而是因為,這本書本身就不對自己的胃口。這就跟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一樣,我們不可能喜歡所有的人,只能親近自己喜歡的那一類人。世界何其大,作為一個閱讀者,我也常常覺得自己不夠格,更談不上什么經(jīng)驗。畢飛宇在《小說課》中說:“好的讀者一定會有兩只眼睛,一只眼看大局,一只眼看局部?!边@是一個小說家對讀者的期許,也是我們作為閱讀者應(yīng)有的修養(yǎng)。而這種修養(yǎng),需要經(jīng)年累月的堅持,而我讀得不夠多,涉獵范圍也不夠廣。可堪安慰的,就是我作為閱讀者,可以擁有自己的偏愛。在這種偏愛中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就是我閱讀的態(tài)度。
一個古老的敵意在某處
存在于生活與偉大的勞動之間
我愿看清并說出這個敵意:幫助我
不要回來。如果你能夠忍受,你就
死在死者之中吧。死者是忙碌的
但請撥冗幫助我,但愿你不會因此心思分散
就像最遠(yuǎn)之物偶爾幫助我一樣:在我心中
——里爾克《安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