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星
關(guān)于當代老年題材的作品,我想到了兩部中篇小說——朱蘇進的《金色葉片》和喬葉的《最慢的是活著》。在我看來,這兩部作品聚焦老年題材,卻匠心獨運,寫出了對于人生的無限感慨——不是老年人時光已逝的傷感,而是對于世事玄機的深邃洞察。這樣,就超越了“保持晚節(jié)”或者“關(guān)愛老年群體”的一般思維。
朱蘇進是當代軍旅文學(xué)的重要作家。他發(fā)表的中篇小說《射天狼》、《引而不發(fā)》、《第三只眼》、《絕望中誕生》和長篇小說《炮群》都曾經(jīng)飲譽文壇。他擅長刻畫和平年代里軍人渴望建功立業(yè)卻壯志難酬的心態(tài)。而《金色葉片》則別開生面,這篇發(fā)表于1990年的中篇小說通過一位秘書的觀察,寫出了一位司令員無處不在的威嚴、嚴于律己的可貴,以及裁軍以后的悲涼結(jié)局。在“首長畢生殺人如麻,戰(zhàn)功累累”,“首長是無邊的,即使死后也一樣”這樣擲地有聲的句子中,作家寫出了首長的威嚴與影響。那是英雄豪杰的強大氣場,是扭轉(zhuǎn)乾坤的人才有的凜凜威風(fēng)。然而,作家沒有止于渲染那豪氣,而是通過首長身邊人的體驗寫出了首長的另一面——對自己的兒子和秘書都嚴格要求,卻沒想到給他們帶來的是始料未及的郁悶。秘書離開他多年以后,大家仍然把秘書看作首長的人,以至于秘書“多年處境坎坷”(這一筆,有耐人尋味的弦外之音。因為多少秘書靠著首長的提攜得到快速的提拔);還有他的兒子、連長炭頭,一直受到首長的嚴格約束,“可惜效果不好。我本以為可以借此影響軍區(qū)其他領(lǐng)導(dǎo)……但他們沒這么做。他們的子女提拔得比炭頭快,我有些后悔……”連炭頭也十分郁悶:“當你的兒子不如當個農(nóng)民的兒子”。這一筆,也擲地有聲,既寫出了嚴于律己的遺憾,也道出了無力回天的嚴峻憂患。這樣,作家就寫出了一言難盡的人生玄機:“高處不勝寒”?!按笥写蟮碾y處”,首長也有首長的難處與遺憾。寫出了這一點,就寫出了世事的微妙、命運的詭異。不是所有的熱情都能得到應(yīng)有的回報,不是位高權(quán)重就能解決人生的難題。
小說最后寫軍區(qū)撤銷,首長也到了癌癥晚期。寥寥數(shù)語,點出了英雄末路。裁軍是順應(yīng)時代潮流、精兵強軍的必要之舉。可是對于那些戎馬一生、與部隊休戚與共的老將,他們在情感上難以接受,結(jié)局也始料未及、令人唏噓。
再看喬葉的《最慢的是活著》,此作曾獲第五屆魯迅文學(xué)獎。喬葉是“70后”作家,這一代作家成長于飛速變化的年代里。“代溝”是這個年代里常說常新的熱點話題之一。然而,《最慢的是活著》另辟蹊徑,通過祖孫兩代人的磨合,揭示出超越“代溝”、感悟貫穿于每一代人活法中的人生智慧的玄機,讀來意味雋永。
小說通過孫女的眼光寫祖母,令人想起鐵凝的長篇小說《玫瑰門》。那是一部通過外孫女的目光審視外祖母的名作,其中浸透了作家對在政治動蕩年代里度過大半生、遭際坎坷、個性被扭曲的女性的無限感慨。而喬葉筆下的祖母王蘭英,則是一位出身富裕之家的農(nóng)婦,雖然也經(jīng)歷過生離死別、坎坎坷坷,可一直恪守著樸素的處世之道——勤勞、本分,節(jié)儉持家,寬以待人。這是普通百姓世世代代恪守的為人準則啊。
小說中的李小讓習(xí)慣了和祖母頂嘴:因為“她是家里的慈禧太后”,而且重男輕女,所以“和她頂嘴早成了家常便飯。這頂嘴不是撒嬌撒癡的那種,而是真真的水火不容。因為她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她”。這是“代溝”最基本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吧,父子之間、祖孫之間,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吵架、拌嘴,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而漸漸長大的孫女的一些極端行為也讓祖母產(chǎn)生了害怕的感覺,這甚至讓孫女十分開心。家長的權(quán)威因此受到了挑戰(zhàn),而這樣的故事在當今不是已經(jīng)十分常見了嗎?然而,生活總有轉(zhuǎn)機。獨子(也是李小讓的父親)的意外去世給了祖母沉重的打擊。等孫輩們個個長大、離開了家,這位“慈禧太后”也性情大變?!八罱K會變成什么樣呢?一個人,每天每天都會老,最終會老到什么地步呢?她的性情比以往也有了很大改變。不再串門聊天,也不允許街坊鄰居們在我家久坐。但凡有客,她都是一副木木的樣子,說不上冷淡,但絕對也談不上歡迎”。而孫女對她的同情也慢慢代替了兒時的敵意。是啊,“代溝”就是這樣在歲月的碾壓下一點點被填平的吧!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命運,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然而,在不同的命運之下,還有共通的人性;在不同的價值觀碰撞的深處,還有不變的文化傳統(tǒng)、共同的人生追求。于是,小說中的這一段描寫才格外動人——
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吃過幾次虧,碰過幾次壁之后,我才明白,以前在奶奶那里受的委屈,嚴格來說,都不是委屈。我對她逢事必爭吵,逢理必爭,從來不曾“受”過,哪里還談得上委和屈?真正的委屈是笑在臉上哭在心里的。無處訴,無人訴,不能訴,不敢訴,得生生悶熟在日子里。
這最初的世事磨煉讓我學(xué)會了察言觀色,看菜下碟。學(xué)會了在第一時間內(nèi)嗅出那些不喜歡我的人的氣息,然后遠遠地離開他們。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和他們打交道,我就羽毛乍起,如履薄冰。我知道,某種意義上講,們就是我如影隨形的奶奶。不同的是,他們會比奶奶更嚴厲地教訓(xùn)我,而且不會給我做飯吃。而在那些喜歡我的人面前,我在受寵若驚視寵若寶的同時也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失去了這些喜歡,生怕失去了這些寵。——在我貌似任性的表征背后,其實一直長著一雙膽怯的眼睛。我怕被這個世界遺棄。多年之后我才悟出:這是奶奶送給我的最初的精神禮物??梢哉f,那些日子里,她一直是我的鏡子,有她在對面照著,才使得我眼明心亮。她一直是我的鞭子,有她在背上抽著,才讓我不敢昏昏欲睡。她讓我知道: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人不喜歡你,你會成為別人不愉快的理由。你從來就沒有資本那么自負,自大,自傲。從而讓我懷著無法言喻的隱忍、謙卑和自省,以最快的速度長大成人。
這一段文字洋洋灑灑,寫出了成長中的五味雜陳;這一段文字飽含深情,涌動著“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無限感慨;這一段文字透出了感悟人生的滄桑感,而不同于世俗化浪潮中流行的一地雞毛的瑣碎感。許許多多的過來人都應(yīng)該有這樣的生命體驗吧:一家人難免磕磕碰碰,可磕碰過后還有親情如舊?!把獫庥谒保捌狡匠3膹娜萑莶攀钦妗?。倒是一踏入社會,見識過殘酷的生存競爭,經(jīng)歷過復(fù)雜的人際矛盾,體驗過成敗的大喜大悲,才真真切切感受到親情的可貴。小說寫出了這一層人生況味,既表達了作家的生命體驗,也超越了一般的“代溝”之說,還揭示了世世的不變真諦:有些世代相傳的傳統(tǒng),與說教和理論關(guān)系不大,卻在日常生活的瑣細與綿長中與大家的切身感受息息相通。這也是文化的奇跡吧!一直到今天,《增廣賢文》、《菜根譚》中的許多格言不是還活在人們的口頭和心中嗎?一直到今天,勤勞、節(jié)儉、謙虛、好學(xué)、上進、嚴于律己、樂于助人不還是大家公認的美德嗎?一直到今天,唐詩宋詞、“四大名著”不還是大家反反復(fù)復(fù)談?wù)摰慕?jīng)典嗎?在現(xiàn)代化日新月異的年代里,傳統(tǒng)其實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我們的日常生活。而當作家讓我們通過這對祖孫的故事對何謂“傳統(tǒng)”產(chǎn)生了新的感知時,她也為“70后”文學(xué)帶來了新的氣息。
讀這部作品,我想到了余華的《活著》,還有池莉的《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余華的《活著》因為寫出了普通人頑強的生命力而感人至深;池莉的《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因為寫活了普通市民苦中作樂的活法而令人開心;而喬葉的《最慢的是活著》則寫出了在家庭矛盾、祖孫“代溝”之上的深厚親情、恒久傳統(tǒng):“我們每一個人的血緣里,都有她。她的血緣里,也有我們每一個人?!俏覀兠恳粋€人的母親?!?在新的活法層出不窮、新的困惑也此起彼伏的當今之世,“活著”已經(jīng)成為一個大家都很關(guān)切的主題。顯然,那些空洞的口號與說教已經(jīng)在現(xiàn)實問題的重重挑戰(zhàn)中顯得蒼白無力。生存壓力、競爭壓力的不斷增加迫使人們重新直面活著的不易。
如此看來,老年題材的寫作是可以寫出人生的豐富底蘊的。而《金色葉片》和《最慢的是活著》都是通過年輕人的目光去打量長輩,這樣也就將老年人的生活與情感寫得更具有透視感了吧!
李商隱詩云:“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其中有美感,也有傷感。萬千感慨,一言難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