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之洞 聶瓊宇
【摘要】導學-自學-互學教學模式以感知為基礎,以引導為紐帶,以交流為作用點,以發(fā)展為目標,引導學生自破“藩籬”,實現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和個性塑造。
【關鍵詞】導學-自學-互學模式?引導?感知?交流?發(fā)展?塑造?點撥
當今的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其核心是人才的競爭。人才來自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教育在培養(yǎng)民族創(chuàng)新精神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使命,必須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深入推進新課改,是時代的迫切要求,是黨和國家對每一位教師的殷切期待。我們經過多年實踐探索,堅持開展“導學-自學-互學模式”教學改革,取得了預期成效。
導學-自學-互學教學模式以引導為紐帶,以感知為基礎,以交流為作用點,以發(fā)展為目標,引導學生自破“藩籬”,實現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和特性塑造。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學習以模仿,操練和背誦為主要特征的填鴨式教學,從而把學生自覺主動的自我塑造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需要有機結合起來。同時,又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人本思想。
皮亞杰指出,活動是連接主、客體的橋梁,是認識發(fā)展的最直接的源泉,對學生來說,其活動的實質就是學習中的交流——學習主與客體間的交流,并圍繞主客體交流開展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因此,交流是實現學生發(fā)展的必由之路。引導感知,激發(fā)自學、交流,以交流促進發(fā)展,是“導學-自學-互學”教學模式操作流程。
激發(fā)欲求,整體呈現。在認真?zhèn)湔n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內容、任務,設計好導學案。好的導學案,能引發(fā)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求,使學生產生“我要學”“我要發(fā)現”的沖動,從而奠定課堂良好的基調。
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往往跟不上老師的思維和節(jié)奏,或者因節(jié)奏緩慢導致思想開小差,不了解教學內容的多少是很重要的原因。在這種教學模式初期,學生一般還沒有這種“節(jié)奏”心理預期,需要教師點明,并逐步在教改過程中去養(yǎng)成。
全班同學以自學形式對所學材料進行感性認知。自學中學生的主要活動是閱讀和做筆記,把握感性知識。在這一步,學生從一無所知到認識事物的大致輪廓,繼而部分地抓住主要材料,并盡可能形成完整感知。在一般情況下,每個學生對材料的把握都會有片面性,會存在不系統(tǒng)或者不深刻的缺陷這時,教師的活動在于進行學法引導。首先要求每個學生眼到手到心到,認真閱讀和做筆記,并要到學生中去巡查,防止個別學生偷懶。其次就是要授予方法,包括閱讀方法和做筆記的方法。從閱讀看,要先粗讀、抓主干、懂大意再精讀、記要點、查疑點。粗讀就是泛讀、快速瀏覽,要從課題、節(jié)題、框題入手,抓住知識之間明顯的邏輯聯系,培養(yǎng)繁中抓簡,亂中抽線的敏銳性,大體弄清主要知識點一一重點難點疑點所在段區(qū)。接著精讀,就是細致扎實地攻重難疑點,并對這“三點”進行要點采集、整理,輔之以查找簡單的工具書。精讀的目的在于充實主干血肉,基本把握本堂課的知識結構。從做筆記看,主要有邏輯結構法、中心問題法、圖表法、摘要法。邏輯結構法,就是按照材料本身的邏輯聯系,結構類型(歸納型或演繹型),抓住一條線索列出提綱,把各知識要點(概念、原理等)串聯起來。這樣做有利于使學生在面對各種繁雜事物時,能提綱挈領、思維清晰、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品質。中心問題法,就是圍繞本節(jié)課所論述的主要問題,把各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不同范圍和不同深度的知識點組織起來。這樣做,有利于學生在面對復雜事物時,迅速抓住事物的本質聯系,把握事物的實質。圖表法,就是把對立的或相似的知識按照一定依據進行格式化。摘要法,就是把各知識點,按照一定歸類標準(如把概念看成一類,把原理看成一類)依次摘錄。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會有疑難問題。老師不要要求學生急于弄清楚弄明白,但要求用小紙條記好,以無記名方式,交給事先指定的各小組的輪值“召集人”,之所以強調“無記名”,是由于學生存在不同認知層次,有些學生的疑問自以為“幼稚可笑”,而羞于讓人知道,這樣做能起到有效保護和鼓勵作用。
先將全班學生分成4~6人的學習小組,每個組摻以不同層次學生,并由小組自定輪流“召集人”。在前一階段基礎上,“召集人”組織組員就各自的筆記和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討論內容是自學及討論中提出的涉及社會實際的問題,供大家討論。為避免混亂,先在小組范圍內進行討論,各組再推選代表在全班范圖內展開辯論。為推動討論的展開,老師在平時或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介紹一些基本思維方法。如辨證思維法、發(fā)散思維法、聚合思維法等。同時,在討論中要堅持求異原則,所謂“求異”就是在討論中,教師不能用“權威標準”去評判學生自我思考的結論,而應該樂于接受和積極評價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提出的“異見”。學生的結論,更多的是反映他自己對人生、對社會、對自然的思考,它可能不成熟,很幼稚,但它可能蘊涵著新穎獨特的創(chuàng)見,別出心裁的巧思,甚能成為偉大理論發(fā)現的起點。如果以“單一標準”去衡量學生的結論,那就會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喪失鉆研探索的主動權,進而對“標準權威”產生依賴敬畏,形成思維惰性和定勢。這對他的創(chuàng)新意識的樹立,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是致命的。
在此階段,需要點撥創(chuàng)新促發(fā)展。通過點撥創(chuàng)新,感悟知行統(tǒng)一。在解決各疑難問題之后,可請同學進行知識小結,并對各組表現進行自我評議,這樣可以形成你追我趕奮發(fā)向上的學風班風,老師作總結性的評議點撥,老師的評議點撥,要多肯定成績,鼓勵創(chuàng)新,對標新立異又言之成理的思想認識要加以表揚,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到知識,使知識內化為能力,成為塑造其主體特性的基礎,還能升華學生的思想感情,使他自覺地以知導行,實現知行統(tǒng)一。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要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持以社會需要為導向塑造各具特色的主體特性。
“導學-自學-互學”教學模式的基本要求是堅持引導,據棄灌輸,在這一模式中“導”是一根紅線,把各環(huán)節(jié)有機聯結在一起成為整體,離開“導”,各環(huán)節(jié)就失去意義,課堂就會成為自由市場。要做到“導”而不牽,“引”而不強,使學生在“導”中自然地破解“無知”禁錮,在“引”中無聲剝落“定勢”落籬,在他面前展示一個無限美妙的知識世界。
堅持讓學生當主角,把時間、空間還給學生。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實施民主教育提綱》中提出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六大解放”著名論斷:解放學生的眼睛、頭腦、雙手、嘴巴、空間和時間。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抓住“互學”這一關鍵環(huán)節(jié),就能實現這“六大解放”,就能保證“每個學生在教學中的最優(yōu)發(fā)展。
堅持應用多種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模式”不是“定式”,我們將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充實這一模式,“運用之妙,存乎于心”,兵法是這樣,教學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參考文獻:
[1]張建華.從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
[2]繆建東.當代教育哲學思想的主題.
[3]教育研究與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