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霄
在這個世界上,有人平平庸庸地生,有人匆匆忙忙地活,有人一帆風(fēng)順地行,有人大起大落地過。是平庸地活著,還是做偉大的存在?是在物質(zhì)的欲海上沖浪,還是在精神的叢林里探索?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的?
面對只有一次的人生,我們都需要智慧地思索。
欣賞木心的人生態(tài)度:在迷茫時閱讀,在黑暗中起舞,在信仰里升華,在淡泊處自足。少年的木心也曾迷茫過,家長希望他從事法律或醫(yī)學(xué)相關(guān)的工作,但他卻醉心于藝術(shù)。面對兩難的境地,迷茫中的木心選擇沉浸在文學(xué)的天地中,孔子、老子是他的“老師”,福樓拜、莫泊桑是他的“朋友”,俄羅斯文學(xué)是他“精神的棉被”,達·芬奇是他心中的“星斗”。正是這段兩難時期的閱讀經(jīng)歷,讓他在今后堅定志向時有了堅實的藝術(shù)基礎(chǔ)。木心的一生是動蕩的,大起大落的經(jīng)歷沒有打垮他,反而堅定了他的信仰。后來當(dāng)他的作品在海外推崇備至?xí)r,他卻選擇了歸國隱居,默默地從事兩件事:創(chuàng)作、避開人群。是什么使他成為那個在黑暗中大雪紛飛的人?是對文學(xué)信仰的珍視,是對名利的疏離和內(nèi)在精神之河的豐足。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外在世界的孤立,并不能毀滅智者內(nèi)在心靈的繁華,孤獨是表象,孤傲是內(nèi)在,一個內(nèi)心豐足的人,精神是獨與天地宇宙往來的,李宗盛說:“一個人也很快樂,何必去諂媚世界?!?/p>
敬佩電影《美麗人生》中那位用愛和智慧為深陷絕境中的孩子保全快樂童年的父親。父愛有多深廣就有多強大。在納粹集中營這個人間最恐怖的地獄,瘦弱的父親圭多,用他明亮的笑容與偉大的父愛,把無邊的殘酷和血腥擋在了兒子約書亞的心靈之外。一場生死絕境,變成了父與子的快樂游戲,父親即便在臨刑前依舊扮演著快樂的小丑,保全了孩子美麗的童年和寶貴的人性。相信這位在“地獄”中成長起來的孩子,長大后心中依然會根植珍貴的快樂和美麗的心靈。
伏爾加格勒保衛(wèi)戰(zhàn)中,德軍圍城三百多天,市民凍死餓死七十八萬余人,但他們寧可凍死也不砍掉一棵樹,劇院照常燈火通明,學(xué)校照常上課……不論外在世界如何黑暗,人,都有他高貴的權(quán)利和美麗的自由。
在光明的世界里,你擁有光亮,這不算什么;真正的人生智慧是不論外在世界如何改變,依然能保持內(nèi)心的明媚和柔軟,依然能珍視那些人性中最寶貴的品質(zhì)。和偶爾的小聰明不同,這種真正的智慧來源于對人生通達的覺悟和對生命韌性的信仰。
什么樣的人生才有價值?我的答案是,賦予人生一種使命,建立自己的信仰和生活哲學(xué),在漫漫人生路上,無論面對怎樣的境況,我們都活出最美好的自己,并努力把這種美好給予他人。
我們從黑暗的子宮中來,不是為了索取,而是為了照亮!
僅以此篇致敬那些在黑暗中大雪紛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