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桂喜 徐隆華 顧超
摘 要:為研究濟南市大田土壤鹽漬化狀況,以濟南市6個區(qū)縣為研究區(qū),依據(jù)本地土壤圖,按8種不同類型鹽漬化土壤進行采樣,分析各轄區(qū)土壤樣品鹽漬化類型、水溶性鹽含量,研究結果表明:濟南市大田土壤鹽漬化類型為硫酸鹽鹽化潮土;濟南市大田土壤鹽漬化程度較低,但存在中、重度鹽漬化現(xiàn)象;與其他區(qū)相比,濟陽區(qū)出現(xiàn)的鹽漬化程度較嚴重,這與濟陽區(qū)所處地理位置有重要關系。
關鍵詞:濟南市;水溶性鹽含量;鹽漬化
中圖分類號:S151+.3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190830009
引言
早在1976年,Mass和Hoffman就指出世界上影響灌溉農業(yè)最大的問題是土壤鹽漬化問題[1]。鹽漬土是中國最主要的中低產土壤類型之一,其土壤質量狀況與生產力水平密切相關[2],濟南市部分土壤由于受黃河改道及地下水位低的影響,容易導致土壤鹽分含量比較高,鹽堿地具有“有機質含量低、缺氮、貧磷、富鉀”的普遍特征[3]。土壤鹽漬化直接影響作物的生長和發(fā)育,當土壤鹽分含量達到一定濃度時,作物生長受到抑制甚至死亡,土壤營養(yǎng)有所損失,尤其氮肥的氨揮發(fā)較為嚴重,進一步降低了肥料的利用率[4]。中國當前不同程度鹽化耕地面積 0.077×108 hm2,對其進行改性治理,實現(xiàn)耕地資源的擴量,是保證糧食產量的有效途徑[5]。土壤鹽分含量是衡量土壤鹽堿程度的重要指標,在目前土地質量不斷惡化,土壤鹽分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6,7]。鹽漬土也影響濟南市產業(yè)結構調整,致使鹽漬土上種植的作物單一,嚴重影響當?shù)厝罕娒撠氈赂弧?/p>
黃泛平原鹽漬土經過多年綜合治理鹽漬化面積減少, 程度減輕。此類經過改良的土壤作物生長主要受殘留鹽分的影響,土壤鹽漬化主要是土壤中可溶性鹽分在土壤表層積累的現(xiàn)象或過程[8]。水是鹽分的“載體”,植物根系導水及吸收是載體運動的主要動力。農田灌水后,水將上層土壤鹽分淋溶,沿根而下;在下次灌水之前,當覆蓋度比較大時, 根系層土壤水分主要通過蒸騰散失, 鹽分逐漸存留在根系層底部[9]。
引黃灌區(qū)土壤發(fā)生次生鹽漬化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綜合影響下形成的。進行農業(yè)活動時,采取的漫灌的灌溉方式促使土壤鹽分運移,最終導致土壤鹽漬化不斷加重。在農業(yè)活動時對土壤中施入的化肥等農業(yè)產品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土壤成分組成,從而影響土壤表層鹽分增加。
摸清濟南市土壤鹽漬化情況,研究其土壤鹽漬化分布特征及其分布情況,對濟南市農業(yè)生產區(qū)土地改良和合理利用有重要的作用,可為濟南市大田土壤鹽漬化消減與土壤質量提升提供研究思路與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qū)概況
濟南市位于N36°40′,E117°00′,南依泰山,北跨黃河,總面積8000.79km2,其中耕地面積43.04萬hm2,人口869.72萬人。所在地區(qū)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年均氣溫15.7°C,多年平均降水615.5mm,降水空間分布不均,總的分布趨勢是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擊平原的交接帶上,地勢南高北低。主要土壤類型南部主要是褐土,北部主要是潮土。本次濟南市大田土壤鹽漬化調查區(qū)域為:歷城區(qū)、長清區(qū)、章丘區(qū)、濟陽區(qū)及商河縣、平陰縣6個農業(yè)縣區(qū)。
1.2 研究內容
依據(jù)本地土壤圖,按輕度氯化物鹽化潮土、中度氯化物鹽化潮土、重度氯化物鹽化潮土、輕度硫酸鹽鹽化潮土、中度硫酸鹽鹽化潮土、重度硫酸鹽鹽化潮土、堿化潮土、已開墾種植的鹽土及堿土8種類型進行布點,每縣采集土樣 50~100 個,采樣深度 0~20cm。采樣時間安排在春、秋返鹽高峰期,避免雨后采樣。
1.3 研究方法
按照NY/T 1121.16-2006土壤水溶性鹽總量測定方法對所有土樣測定土壤水溶性鹽總量。根據(jù)Cl:SO4小于1型鹽漬化劃分標準,土壤水溶性鹽總量小于2g/kg為非鹽漬化,2~4g/kg為輕度鹽漬化,4~6g/kg為中度鹽漬化,6~10g/kg為重度鹽漬化,大于10g/kg為鹽土。
2 結果與分析
2.1 各轄區(qū)大田土壤采樣情況分析
由表1可知調查濟南大田土壤鹽漬化發(fā)生情況,共采樣431個土壤樣品,其中歷城區(qū)50個,長清區(qū)80個,章丘市77個,濟陽縣104個,商河縣50個,平陰縣70個。濟南市大田土壤鹽漬化程度較低,但存在中、重度鹽漬化現(xiàn)象,其中非鹽漬化樣點為326個,占比為75.64%。鹽漬化樣點為105個,占比為24.36%,具體為輕度鹽漬化樣點為82個,占比為19.03%;中度鹽漬化樣點為12個,占比為2.78%;重度鹽漬化樣點為7個,占比為1.62%,鹽土樣點為4個,占比為0.93%。
2.2 各轄區(qū)大田土壤鹽漬化類型及面積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濟南市鹽漬化類型為硫酸鹽鹽化潮土,這與潮土的形成過程和地下水位及灌溉水類型有關。濟南市鹽漬化大田土壤面積為4.11萬hm2,濟南市輕度鹽漬化面積為3.41萬hm2,中度鹽漬化面積為0.54萬hm2,重度鹽漬化面積為0.13萬hm2,堿化潮土即鹽土面積為0.04萬hm2。濟南市已開墾種植的鹽土及堿土已近2.67萬hm2。
2.3 各轄區(qū)大田土壤水溶性鹽含量分析
土壤水溶性鹽含量可以判斷土壤的鹽漬化狀況和鹽分動態(tài),以作為鹽堿土分類和利用改良的依據(jù)。從表3各轄區(qū)水溶性鹽含量的不同可知,章丘區(qū)不存在土壤鹽漬化現(xiàn)象,其它各轄區(qū)均有不同程度的鹽漬化現(xiàn)象,其中濟陽區(qū)不同程度的土壤鹽漬化現(xiàn)象較嚴重。對于輕度鹽漬化:平陰縣>歷城區(qū)>商河縣>濟陽區(qū)>長清區(qū),但差異不顯著;對于中度鹽漬化:商河縣的中度鹽漬化程度顯著高于濟陽區(qū);對于重度鹽漬化:濟陽區(qū)高于商河縣,商河縣高于長清區(qū),但3個轄區(qū)間差異不顯著。對于同一轄區(qū),不同程度的鹽漬化之間差異顯著。
由圖1可知,商河縣北部殷巷鎮(zhèn)、韓廟鎮(zhèn)、沙河鄉(xiāng)的大田土壤有中重度鹽漬化現(xiàn)象,東北部的鄭路鎮(zhèn)、龍桑寺鎮(zhèn)和西南部的玉皇廟鎮(zhèn)有輕度鹽漬化現(xiàn)象;濟陽區(qū)從東北的曲堤鎮(zhèn)、仁風鎮(zhèn)到西南的回河鎮(zhèn)、崔寨鎮(zhèn)有不同程度的鹽漬化現(xiàn)象,甚至出現(xiàn)鹽化潮土;長清區(qū)的文昌街辦事處和孝里鎮(zhèn)有輕度鹽漬化現(xiàn)象,歸德鎮(zhèn)的部分地區(qū)有重度鹽漬化現(xiàn)象;歷城區(qū)的遙墻辦事處部分村有輕度鹽漬化現(xiàn)象;章丘區(qū)北部大田土壤不存在鹽漬化現(xiàn)象。
濟陽區(qū)含鹽量較高的區(qū)域集中分布在東北到西南,沿地上懸河黃河的走向。濟陽鹽漬化程度最高的原因可能有3個原因:濟陽地區(qū)土壤類型多為潮土,本身含鹽量較高;濟陽灌溉用水多為微咸水,用微咸水灌溉,灌溉不僅有淋洗鹽的作用,還有增加總鹽量的作用;大田經常采取蔬菜作物輪作方式,施肥較多,這也是導致土壤水溶性鹽總量偏高的原因,要定性哪一種因素是主因,還需做進一步研究。
3 討論與結論
濟南市大田土壤鹽漬化程度較低,但存在中、重度鹽漬化現(xiàn)象,其中重度鹽漬化面積為0.13萬hm2,鹽土面積為0.04萬hm2。濟南市大田土壤鹽漬化類型為硫酸鹽鹽化潮土。同一轄區(qū),不同程度的鹽漬化類型之間差異顯著。與其他區(qū)相比,濟陽區(qū)不同程度的鹽漬化現(xiàn)象較嚴重,濟陽區(qū)含鹽量較高的區(qū)域沿黃河走向沿線,這是由土壤類型、灌溉用水、耕作方式等多因素導致的。
北部鹽化潮土區(qū)應充分發(fā)揮當?shù)貎?yōu)勢,調整作物布局,改變耕作制度,改單一的旱作為水旱輪作,即稻麥輪作。本區(qū)地下水位高,依黃河,臨小清河,水資源豐富,要充分發(fā)揮這一優(yōu)勢,引河水種植水稻,進行稻麥輪作,以水壓鹽、洗鹽,改良土壤。
將種植業(yè)與養(yǎng)殖業(yè)有機地結合起來, 合理輪作倒茬, 既可以在較低的投入下獲得高的經濟效益, 又提高土壤中有機質含量, 有利于培肥土壤,形成一個以田養(yǎng)畜, 以畜養(yǎng)田的良性循環(huán)[9]。
本研究只分析了水溶性鹽含量的高低,沒有綜合考慮影響土壤鹽分動態(tài)的地形、地下水位、植被狀況等其他因素,下一步將綜合考慮多個因素,并結合不同年份的土壤水溶性鹽的變化,得到更精確的鹽漬化變化狀況。
參考文獻
[1] Maas EV, Hoffman GJ. Crop Salt Tolerance: Evaluation of Existing Data.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alinity Conference. Lubbock[Z] .Texas: Texas Tech University, 1976: 187-198.
[2]楊勁松. 中國鹽漬土研究的發(fā)展歷程與展望[J]. 土壤學報, 2008, 45(5): 837-845.
[3]李文炳.山東棉花[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1: 407-435.
[4] 董合忠.鹽堿地棉花栽培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0: 196-228.
[5] 趙其國,楊勁松,周華.保障我國“耕地紅線”及“糧食安全”十字戰(zhàn)略方針[J].土壤,2011,43(5): 681-687.
[6]Chen Mo, Yang shaobin. Form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salt - affected Soil in Yanqi basin, Xinjiang, China [J].Territory &Natural Resources Study,1992(3) : 46-49.
[7]Jacobsen O H, Lei F J, Van Genuchten M T. Lysimeter study of anion transport through layer coarse textured soil profiles[J].Soil Sci,1992,154(3) : 196-205.
[8] 楊自軍,馬海宏,哈東興,等.吳忠市土壤鹽漬化面積分布及改良對策[J].寧夏農林科技.2015,56(08):61-63.
[9]任 崴,羅廷彬,王寶軍,等.新疆生物改良鹽堿地效益研究[J].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04(12):2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