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歡
出生于肯尼亞、成長于英格蘭的詹姆斯·莫里森是攝影界的一位行者。行走于世界各地,他目睹了不同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決心為他們拍一組照片。拍照的鏡頭該對準哪兒呢?莫里森認為,睡覺的地方應(yīng)該是人最私密的地方,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貧富和精神追求等。就這樣,一組攝影作品隨之問世,名為《Where Children Sleep》(孩子睡覺的地方)。
8歲的阿科赫克斯來自亞馬遜流域的克拉霍部落,她的房間天然得近于“赤裸”,幾乎是“以天為蓋地為廬”。她睡的床就是幾塊木板拼在一起直接鋪在地上,衣物隨意懸掛在床上方的一根繩子上。除此之外,別無長物。而這樣的房間在原始部落里還算是不錯的。
普雷納來自尼泊爾的加德滿都,14歲的她已經(jīng)有了一份工作——在一戶人家做幫傭。她不僅要洗衣做飯,還要幫助雇主照看小孩,每天需要工作13小時以上,每月卻只有6.5美元的報酬,她還要把所有的錢寄到家里。而她睡覺的地方,只是雇主家樓梯拐角的一隅,連伸開腿都很困難。但她的心沒有囿于一隅,她仍堅持每周去上3次課,向往著自己能成為一名醫(yī)生。
男孩東來自中國云南,拍攝時,他九歲,戴著紅領(lǐng)巾。他的房間就是他整個家,他和爺爺、爸爸、媽媽、妹妹都生活在這個房間里。房間里的主角是舊的木床、木桌、木椅,床上、桌上擁擠不堪,地上也是一片凌亂。從東童年睡覺的地方可以看出,他家很窮。確實是這樣,年幼的東已早早開始幫助家里做各種農(nóng)活。
莫里森扛著相機走了70多個國家,從自己多年的拍攝中遴選了56個孩子的照片及故事結(jié)集成《孩子睡覺的地方》。照片呈現(xiàn)的不只是令人心酸的孩子的“窮”睡處,也有讓人羨慕向往的孩子的“富”睡處。
走進日本東京加悅的房間,仿佛進入了童話世界。加悅是不折不扣的小公主,她的房間就是她受寵愛的生動寫照,各種各樣的洋娃娃、玩具、公主裙擺滿了房間四面的櫥柜,被幸福緊緊地包圍著,幾乎讓每一個飽覽之后的孩子心生向往。
9歲的德蘭尼來自美國新澤西,她生活在一個中產(chǎn)階級家庭,父母除了給她良好的生活條件,還非常關(guān)心她的興趣和愛好。在她的臥室里,可以看出她豐富多彩的生活,整齊漂亮的衣衫、琳瑯滿目的梳妝臺,甚至還有用來唱歌的立式話筒。她像所有小姑娘一樣愛美,每天都要為選擇什么樣的衣服和發(fā)型而糾結(jié)好一陣子。
李姑娘來自中國北京。她的房間看上去井井有條,電腦、書桌、書櫥是一個整體,旁邊是一個大大的衣柜,大小不一的布娃娃呈花式擺放。雖然擁有良好的睡處,但這個小姑娘睡得并不香甜,因為她的父母和大多數(shù)望子成龍的父母一樣,早早地給她報了各種培訓(xùn)班、特長班,讓她失去了兒童該有的自由與快樂。她的夢想就是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可這對于現(xiàn)在的她來說,顯然是奢望。
莫里森說,他的鏡頭不是刻意選擇某些國家,而是以整個人類地球村為背景,拍下不同地方的孩子睡覺的地方,僅僅那一小片空間就真實反映了不同孩子的生活狀態(tài),而這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讓人心酸,更讓人深思。
“愿你被世界溫柔以待”終究是個美好祝福,生活并不因為祝福的美好就能繞過艱難與不易。莫里森希望自己的照片能夠讓人們反思不平等,天上的能知幸運,俯瞰地下,珍惜所有;地下的能不失純真,縱使身處溝壑也有心仰望星空,“窮”而有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