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 要: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比較研究法、實驗測試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法等對重慶城市職業(yè)學院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現(xiàn)狀的調查,從中找出影響學生體質健康的主要因素,針對現(xiàn)狀提出改革策略,并在體育課教學中實施改革試驗,為高職院校公共體育課教學更好開展提供基于體質健康測試水平的理論依據(jù)。
關鍵詞:體育鍛煉? 現(xiàn)狀調查? 策略
中圖分類號:G80?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8(a)-0004-02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2016年8月審議通過《“健康中國 2030”規(guī)劃綱要》,其指出實現(xiàn)國民健康長壽、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是健康,同時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1],強調了健康的重要性,契合了以人為本的發(fā)展思想,這也是公共體育課程以學生為本的根本目標。
在高職院校體育課程中最為顯著的問題是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內容更新較慢,教學方法單一。高職體育教學主要采用大班授課方式,講解、示范、練習機械枯燥等一系列大學生已經(jīng)疲乏的方式[2]。隨著我國對于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研究,慢慢暴露出體育課程設置與實施仍存在有不妥,只有通過不斷總結經(jīng)驗,認真分析問題所在,加快改革實施,不斷改進措施,才能更好地促進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
1? 數(shù)據(jù)結果(調查問卷)
1.1 高職院校學生體育鍛煉情況調查
(1)學生對體育鍛煉態(tài)度分析。
通過對旅游系大一3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可見,關于學生如何看待體育鍛煉,有80.8%的學生覺得體育鍛煉非常重要和重要,可見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是支持且重視的。所以,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發(fā)揮其能力,開展體育鍛煉。但仍有1%的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是不重視的,基于此項數(shù)據(jù),高職院校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在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下功夫,讓學生們感受到體育鍛煉不僅是重要的還是必要的。
(2)學生對體育課程態(tài)度分析。
由調查問卷可見,學生了解和掌握體育技能最主要途徑是體育課。那么就需要教師把握基礎知識技能教學,不可使學生似是而非,似懂非懂,需要以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進行教學。在學生重視課程的基礎上,實現(xiàn)學生正視自身身體素質、結合課外資源,團結同學、形成團隊,進行自主體育鍛煉。
(3)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頻率和時間。
學生平時較少的參加體育鍛煉,每周運動頻率略低。雖然其對于體育課程有較為重視的態(tài)度,但仍疏于體育鍛煉,高職院校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碎片化時間,運用課外資源多趣味的引導學生,增加體育鍛煉行為,達到強生健體的效果。通過調查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相對于清晨、下午以及晚上的鍛煉時段,大多數(shù)學生更愿意選擇晚上,而僅有17.8%的學生選擇清晨。晚上成了學生選擇運動的最佳時間,這個時候教師可以采取適當?shù)囊龑?,培養(yǎng)學生運動鍛煉意識。
(4)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自身狀態(tài)。
學生在耐力、速度、柔韌、力量等方面都相對較弱,因此在進行訓練時,教師需要從多方面下手。從學生的鍛煉目的來講,問卷調查結果展示出了學生更注重這幾方面的身體鍛煉,這也給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設計帶來了啟示,教師在課程設計時以此作為興趣啟發(fā)點,有效引導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出現(xiàn)。
1.2 改革方法實施過程的相關學生體測成績調查
在課程改革實施的前期、中期、后期,分別對同一批次學生進行了體質健康測試,通過對所有學生不同項目的測試數(shù)據(jù)求平均值,再進行數(shù)據(jù)比較??梢酝ㄟ^表1中的數(shù)據(jù),對比得出在改革方法實施的過程中,學生各項體質健康測試成績都在逐步提升,其中立定跳遠的成績提升最為顯著,其次是坐位體前屈。這些數(shù)據(jù)結果都不同程度的展示出了學生身體素質的逐步提升,一定程度的佐證了改革方式的有效性。換句話來說,基于體質健康測試水平下的高職院校公共體育課教學改革策略是具有可實施性,可以進行相應推廣實施。
2? 基于體質健康測試水平下的高職院校公共體育課教學改革策略
2.1 開展多元化的體育運動課程內容
2.1.1 在進行學生身體素質鍛煉時,著重提高柔韌、速度尤其是耐力方面
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應該盡可能地豐富體育項目的內容與形式,可以多增加一些休閑類的體育項目。這類項目一般對個人的體能素質要求不是很高,而且也更具有趣味性,因而必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起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3]。
2.1.2 重視體育課對學生運動技能、鍛煉方法和健康知識的傳授及教學
高職院校教師應當嘗試去豐富體育課的教學形式和內容,通過與學生有密切關聯(lián)或學生興趣所在的活動形式,提高課堂趣味性,增強學生參加運動的積極性。在不斷的體育鍛煉意識和趣味活動的影響下,潛移默化的達到培養(yǎng)學生終身鍛煉的習慣,最終實現(xiàn)學生身體健康,遠離亞健康。
2.2 采用靈活多樣的課程時間, 加強教學的實效性
為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就一定需要加強對高校體育課程實效性。教師要詳細的對教育教學進行設計,掌握詳細的教學計劃與教育教學實施方向, 通過應用早操或者是課間操等碎片化時間對學生教育, 長時間的堅持下, 使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健身的習慣,認可教師的教學方法。在鍛煉時間段方面,學生晚上相對較空余,加上大多數(shù)學生更愿意選擇這個時間段,因此可以在體育課上布置課后鍛煉內容(為督促學生完成課后鍛煉,每月進行測試,結果應當好于上一次成績)。
2.3 課外資源
我國很多高校在設置大學體育課程方面相對單純技能化,大學體育對于課外資源的開發(fā)也存在不足現(xiàn)象,難以有效發(fā)揮體育課外資源對高校體育教學的輔助作用。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各高校在大學體育教學內容方面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大部分學生選擇的鍛煉方式是自己安排,但是他們缺少鍛煉知識和技巧,所以教師可以建議學生在手機上下載一個類似于“keep”的運動軟件,方便指導和輔助鍛煉。
2.4 團隊組織
周圍同學的狀態(tài)對于大學生自主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在同一個寢室或者同一個班級里的同學影響更大。由于學生沒有鍛煉計劃,鍛煉的時間和頻率也不固定,并且喜歡結伴鍛煉,因此建議學生以組為單位,制定鍛煉計劃,達到互相監(jiān)督,提高身體素質的作用。
3? 結論
3.1 高職院校應當構建更加完善的體育課程體系
在體育課程中,要針對高職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進行課程設計。在教學定位上還是需要區(qū)分普通高校,將體育課程目標與學校整體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相結合進行。高職院??梢酝ㄟ^開展與高職學生職業(yè)特點相符的體育課程,將教學與專業(yè)相結合。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教學需要考慮學校本身的教學實際情況,圍繞學生體能鍛煉上升及指導思想來進行課程設計與定位,讓學生更自主更好的掌握基本的體育知識理論,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提高學生的體能和耐力,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培養(yǎng)其優(yōu)秀的思想品質,努力培養(yǎng)社會發(fā)展所需的職業(yè)技能型人才。
3.2 需要重視體育課程以體能價值為重的內容
體能一直都是體育本質的核心價值之一。無論是在遠古時期還是在現(xiàn)代的生產(chǎn)活動方式都在強調體能的重要性,然而我國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近 30 年來持續(xù)下滑,體測結果多數(shù)差于健康水平,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肥胖率也逐年提高,這些現(xiàn)象警醒著人們需要體能鍛煉了。體能價值應作為核心價值被重視,這也是針對新時代學生體質日益下降社會的強烈訴求[4]。
3.3 體育教師需加強教學創(chuàng)新與課外體育指導
體育教師方面,需要充分發(fā)掘課內資源和課外資源,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教師在課堂中需要依照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逐個擊破教學弱點和難點。讓學生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都是處于有鍛煉意識的狀態(tài)。在教學中,教師也可以穿插一些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趣味的活動,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不但能夠放松學習環(huán)境,令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知識,還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令學生能夠更自主的接受學習并激發(fā)學習熱情。此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點滴,令學生將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技術融入到生活中,將碎片化的時間用于自主鍛煉上。把教學與培養(yǎng)學生鍛煉習慣的課堂任務同課外活動結合起來,采用學生自主積極參與和教師主動引導的方式拓展體育教學,構建課內和課外結合的健康教育新模式。例如一些類似于“keep”的運動軟件,它可以使學生在非上課時間得到專業(yè)的學習指導,再加上教師在課堂上逐步的引導,使學生合理的使用,讓其形成鍛煉習慣,掌握更豐富的鍛煉手段。此外,在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時也需要重視個體差異性,學生們所處地域不同、成長環(huán)境不同,也就會產(chǎn)生許多運動能力或方式的不同,需因材施教,不能生搬硬套。也可以鼓勵學生互助學習,團隊學習的效果往往會比個人學習更持久更高效。
3.4 加大學校體育軟硬件設施投入,提升教師隊伍水平
體育教學還需以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與發(fā)展中的軟硬件設施投入為基礎。不斷引進一些具備優(yōu)秀教學經(jīng)驗的教師人才,加快體育學科課程設計的發(fā)展與改革,完善教師隊伍。其次要為教師提供更加外出學習交流的機會,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與時共進。增多體育設施的投入建設,以滿足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基本需要及創(chuàng)新需要。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N].光明日報,2016-10-26.
[2] 鄧昌亞,彭芳瑩.終身體育視域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探索與思考[J].成才之路,2019(9):4.
[3] 吳峰.高職院校體育教育改革發(fā)展趨勢[J].智庫時代,2019(12):168,170.
[4] 何凌輝,龔堅.健康中國視域下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新方向[J].體育文化導刊,2018(9):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