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雷
第一個造出瓦的人,一定是從魚身上得到的靈感吧。要不,怎么會叫魚鱗瓦呢?一片瓦壓著另一片瓦,一排排扣在屋脊上,真的如魚鱗一樣。一場大雨到來時,大顆的雨點(diǎn)落在瓦上,濺起水花,遠(yuǎn)遠(yuǎn)望去,整個屋脊就像一條灰色的魚在暢游。
如果站在某個高處,俯瞰下去,大地如海,大片的老屋,大片的瓦,激起一道道浪花,一波又一波,涌向海的深處。
老家的祖屋,使用的就是魚鱗瓦。下雨時,我常坐在屋檐下,看對面屋頂,看一片瓦是怎樣在雨中有了生命力的。陽光下的瓦,是沉寂的,毫無生氣,但雨一來,瓦便生動了起來,被賦予激情與活力。
瓦是為雨而存在的。如果把瓦比作琴鍵的話,那么雨點(diǎn)就是琴師。雨落灰瓦,鏗鏘有聲。雨點(diǎn)小時,如蠶吃桑葉,窸窸窣窣;雨點(diǎn)大時,金戈鐵馬,如千軍萬馬踏過。夜深,臥在床上聽,便更有韻味了。所有蟄伏的往事,都可能在這雨和瓦的合奏聲中一一復(fù)活。
老屋不高,有時孩子會攀爬上去,坐在魚鱗瓦上,為的是能看得更遠(yuǎn)。父母看到了,就會拿起木棒一陣罵:“三天不打,你就上房揭瓦!”孩子便乖乖地,低眉垂眼地下來。鳥在瓦上,就要輕松多了,散步、談情說愛,都行。這是它們的廣場。貓也會上去踱步,但有時會將檐邊的一只老瓦踩落,“當(dāng)啷”一聲響,若是在深夜,房里的燈便會亮起,有人趿著鞋子出來。
檐下有雛雀,孩子便偷偷扛了梯子爬上去,揭開一片瓦,掏出雛雀來。但他重新覆蓋瓦時,總不能將其回歸原位。下雨時,屋子滴水,父親便納悶地嘟囔著,爬梯子上來,將那片瓦放正。
有些老屋拆了,一地瓦礫,但總有完整的。有孩子拿一片瓦,和小伙伴一起,去河邊,將瓦洗凈了,扣在壘起的石頭上。然后他們釣魚,釣上魚來,放在瓦上,瓦下點(diǎn)著柴火,煎魚。兜里有從家里偷拿的一小撮鹽,撒上。魚吃起來,香噴噴的。這些孩子長大了,想起瓦來,也就想起魚的味道來。
一個孩子脫落了乳牙,母親會站在院子里,將這顆牙扔到瓦上,讓瓦代為保管。瓦保管的,不僅是這顆牙,它還替瓦下的孩子,保管著他們成長的往事。等到孩子長大了,離開了,有一天回到這里,仰望屋瓦時,瓦就會成為放映機(jī),為他們,一一展現(xiàn)那些舊時光。
如今,故鄉(xiāng)的魚鱗瓦沒有了,建起的都是氣派的樓房。這讓我悵然,好像關(guān)于記錄自己成長的碟片上,被抹掉了重要的一段。但在異地旅行時,還是會看到魚鱗瓦的,每每看到,頓感親切,往事排山倒海而來。這時我才明白,這世上所有的老瓦,都是我的故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