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古典詩詞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載體。古詩詞教學貫穿了語文教學的始終,而中小學語文課程改革更使古詩詞的比例大幅度提升,成為高中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對國學經(jīng)典傳承的重視。
但是古詩詞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生被動學習,只看教材要求必背的內(nèi)容,對于詩歌鑒賞無話可說,遇到問題時常感嘆古詩詞學習“難于上青天”。再如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只大致講解詩文字面意思,機械分析作者思想感情和寫作手法,并要求學生熟讀背誦。學生在不能真正理解的情況下,學習效率不高,甚至反感學習古詩詞。鑒于此,筆者嘗試用以下方法改善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
一、知其人
孟子云:“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學習古詩詞要“知人論世”。知其人,指的不僅是了解詩人的姓名、字號、生平、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更要了解詩人內(nèi)心真正的情感。詩人之所以成為詩人,那些歷經(jīng)大浪淘沙的傳世之作之所以經(jīng)久不衰,往往是因為這些詩作都折射了詩人堅韌的人性光輝,能夠照進現(xiàn)實,照亮人的心靈,從而傳遞出令人鼓舞的力量。因此,要知其人,還必須走近其人,聆聽詩人內(nèi)心的聲音。
例如,提到杜甫,大家都會想到一個滿面愁容、歷經(jīng)滄桑、過著貧苦生活的老人形象。追問何以如此時,有人可能會說:杜甫經(jīng)歷安史之亂,唐王朝由盛轉(zhuǎn)衰,詩人一直顛沛流離,到西南避亂,最后病死舟中。其實,多數(shù)人都只了解這些被過分概括的表面知識,但是卻不知杜甫無論自己境遇如何,始終懷著一顆對天地萬物、蕓蕓眾生的悲憫之心對待那個“悲慘世界”。安史之亂中,詩人逃難途中被叛軍俘虜,最后輾轉(zhuǎn)回到家里,迎來的卻是一片哭聲,原來是自己的小兒子被活活餓死了,喪子之痛何其哀也?然而他并沒有在傷痛之中沉淪,即使寄人籬下,帶著弱妻幼子忍饑挨餓,心中仍系百姓。“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zhuǎn)須親?!边@首詩的背后是一個詩人調(diào)解鄰里矛盾的故事。一個窮老太婆總是到鄰居吳先生院子里打棗吃,吳先生小氣不愿讓她打棗,由此產(chǎn)生了矛盾。杜甫以詩相勸:婦人打棗就不要怪她了,國家打仗,賦稅嚴重,大家身處困境,這些無依無靠的婦人幾乎被逼到絕境,她只是“無食無兒一婦人”,就幫襯一下處境還不如我們的人吧。從這樣的細節(jié)中可以看到杜甫的“溫暖”,當然也就理解了他在“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的處境中,依然能發(fā)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豪邁之音。
為做到知其人,筆者每個學期都會鼓勵學生有選擇地精讀詩人的傳記,以詳細了解詩人的經(jīng)歷、思想與人格,并利用班會時間讓學生們交流討論,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二、唱其詩
中國古典詩歌具有音樂美。漢樂府詩和魏晉至唐代的一部分樂府詩也是入樂的,而且唐宋以后的詞和散曲多配以樂曲演唱。然而,很多與詩歌相配的曲譜并未流傳下來。盡管如此,詩詞本身的韻律與節(jié)奏感依然體現(xiàn)出音樂之美。所以,從音樂的角度去理解和記憶古詩詞也是體會詩歌內(nèi)容和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借鑒古人“唱”詩詞傳聲的方法,筆者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也融入了經(jīng)典配樂。
例如,在學習白居易的長詩《琵琶行》時,筆者就給學生配以《琵琶行》的流行歌曲視頻,畫面古香古色,充滿了唯美的中國風,詩句以歌詞的形式逐句映入眼簾,動聽的音樂回蕩在教室里。其中,琵琶女自敘身世的段落是用中國戲曲演繹的,學生們更是喜歡,不約而同地跟著哼唱。教師布置的“背誦與演唱同時進行”的作業(yè),一下子點燃了學生的熱情,更有些學生將自己的演唱錄制下來供大家一起品鑒。央視《經(jīng)典詠流傳》節(jié)目的開播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們學唱詩歌的熱情,然而有些曲調(diào)學生并不喜歡,于是筆者引導(dǎo)學生根據(jù)自己對詩詞的理解配上自己喜歡的曲子或重新編曲,對詩歌進行更豐富的演繹。目前,學生成功錄制的詩歌包括《離騷》《定風波》《聲聲慢》等。在精心演繹的過程中,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日漸濃厚,并愿意進一步解讀詩歌,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nèi)涵。
三、賽詩會
為了進一步推進教學,筆者采用詩詞比賽的形式來檢驗學生掌握古詩詞的情況?!吨袊娫~大會》電視節(jié)目已經(jīng)開展了四季,無論是才女武亦姝,還是帶著一臉質(zhì)樸與平靜的外賣小哥雷海為,或是北大理工科博士陳更,他們對詩詞的熱愛以及在詩詞大會上的精彩表現(xiàn)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筆者挑選了一部分《中國詩詞大會》的視頻組織學生觀看。學生在觀看時常常興奮地參與答題,因此,筆者仿照詩詞大會的形式,在古詩詞教學中穿插了比賽,并充分利用網(wǎng)絡(luò)資源,以小學和初高中的必背古詩詞為范圍,有選擇地制作了詩詞答題卡片,通過對句、判斷、選擇、文字線索、飛花令、詩詞接龍等多種形式組織學生參與比賽。同時將學生分成小組,選出參賽代表進行答題。學生們爭先恐后地參與,參賽學生在緊張刺激的比賽中強化了臨場發(fā)揮和表達能力,加強了對詩詞的記憶;未能參賽的學生也在觀賞比賽的過程中增強了對詩詞的興趣、理解與記憶。這種賽師會的方式,集知識與趣味于一身,寓教于樂,更好地促進了教學工作的開展。
主持人董卿曾說:“詩詞是古老的詠嘆,卻能撩撥年輕的心弦,它言有盡而意無窮,它在時光中停留,等待我們?nèi)ビ鲆姟⒍?、歡喜?!睂W習古詩詞,教師的教學方法尤為重要,在“知其人”“唱其詩”“賽詩會”等方法的基礎(chǔ)上,還要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思考的能力,讓學生通過新穎的教學方法找到自己學習古詩詞的最佳方式,進而使文化沉淀日益深厚。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語文教師要積極促進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認同,幫助學生增強情感歸屬,激發(fā)愛國熱情,夯實民族文化自信,主動傳承與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師要通過古詩詞教學,讓學生明白學習古詩詞不僅是為了升學考試,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有詩和遠方,有無數(shù)“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時刻。蘇軾曾說“詩酒趁年華”,教育者有責任引導(dǎo)學生在最好的年齡、最美的時光里感受最美的詩詞,從中體會美好情感的綻放。
參考文獻(編者略)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