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伊緋
四年前,2015年4月13日,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舉辦第五屆“海棠雅集”,因恰逢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本次雅集以“鄉(xiāng)愁”與“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為主題,各界受邀嘉賓以朗誦吟唱的形式展示古今佳作。91歲高齡的葉嘉瑩先生應(yīng)邀出席并現(xiàn)場聲情并茂地誦讀了兩套散曲,在與會嘉賓中產(chǎn)生了強烈反響。
葉先生此次誦讀的兩套散曲,均刊發(fā)于70年前的南京《中央日報》副刊《泱泱》版上,一套以【南呂·一枝花】曲子為開端,發(fā)表于1948年7月15日,寫的是在抗戰(zhàn)后期,黎民百姓在戰(zhàn)亂中逃亡的顛沛流離之苦;另一套以【正宮·端正好】曲子為開端,題名《鐘馗捉鬼》,發(fā)表于1948年6月21日,寫的則是國府大員于勝利后,把“接收”變成了“劫收”,上下貪腐,不到三年就面臨了敗亡的結(jié)果。
據(jù)考,這兩套散曲的作者宗之潢( “潢”亦作“璜”),字志黃,原籍江蘇常熟,生活在安徽歙縣,又署歙縣籍人。曾任安徽大學、安徽學院、合肥師范學院(以上均為安徽師范大學前身)教授。長于詞曲,作有《風雪錢塘》《葭萌驛》《北邙山》等雜劇,編著有《元代文學作品選讀》(宗志黃選注,安徽師范學院中文系,1957-1958)。
葉嘉瑩先生誦讀宗志黃散曲及《光明日報》報道之后,宗氏其人其作,在一定程度上引發(fā)了不少讀者的關(guān)注。畢竟,稍微熟悉中國近現(xiàn)代戲曲史者,對王國維、吳梅、王季烈、許之衡、傅惜華、盧前、任訥、錢南揚、王季思、莊一拂等曲學大家都有一定了解,可對“宗志黃”這個名字,卻實在聞所未聞、知之甚少。若不是葉先生的誦讀與大加贊嘆,若不是《光明日報》及時加以報道與傳播,即便是專業(yè)的戲曲史研究者,對于其生平及作品,除了上述見于報載的簡略介紹之外,恐怕也很難再有詳盡的延展評述,更談不上什么深入研究。
近兩三年間,筆者按照報道中的簡略介紹,著力搜考宗氏相關(guān)史料文獻,惜所獲無多。對于宗氏生平履歷,一直難以得出詳案,一度連確切的生卒年與一張肖像照片也未能尋獲。不過,2016年10月,《安徽散曲》創(chuàng)刊號出版,選載了宗氏1948年的作品,同時也確定了其生卒年(1901—1967)。又據(jù)《新中國國立安徽大學首次招考命題教師研究——以“國文”為例》,對宗氏生平有更進一步的介紹,大略如下:
宗志黃先生為國立安徽大學文藝系中文組教授。1900年出生,江蘇常熟人。1915年8月—1919年7月,就讀江蘇省立第六中學,1920年考入國立北京大學甲部預(yù)科,1922年轉(zhuǎn)為國立北京大學文科國文系,和臺灣著名學者李敖的父親——李鼎彝同班同學,為1926年的365名畢業(yè)生之一。畢業(yè)之后,宗志黃先生選擇去北平交通大學鐵路管理學院擔任國文教員,同時兼任各校國文教員。1928年8月―1929年7月,兼任私立北平郁文學院國文教員;1929年8月―1931年7月,兼任北京平民學院國文教員;1930年8月―1932年7月,任北京輔仁大學國文教員;1932年8月―1935年7月,來到安徽,擔任省立安徽大學中文系教授;1935年后,任省立湖南大學中文系教授??箲?zhàn)勝利后,來到蕪湖,為省立安徽學院中文系教授,主要教元代戲劇和詞曲。
有了上述這些研究成果之發(fā)布,宗氏生平已基本明確。筆者隨之又查考到《北平鐵路大學辛未年刊》(1931年印制)上刊有宗氏照片,至此,關(guān)于宗氏生平的考察,其生卒年、肖像照片及工作履歷等基本要件,業(yè)已齊備。
筆者又據(jù)盧前所作散曲《候志黃久不至,過鳩江亦未得見,賦此奉報》,中有“君家父子盡堪夸”(尊翁子威先生為名詩人)之句,查知宗志黃之父乃宗子威。至此,宗氏家族概略,終可為世人所知了。目前能夠查考到的介紹如下:
宗子威(1874—1945),又名宗威,江蘇常熟人,1908年由拔貢進國子監(jiān),民國后曾任北洋政府交通部秘書多年,并在北京師范學院等大學兼教職,曾為舒慶春(老舍)的語文教員,與樊增詳、陳三立、冒廣生、高步瀛、齊白石等均有交往。1929年受聘于東北大學,講授詩、賦、古文辭,著有《度遼集》。齊白石曾為其作《遼東吟館談詩圖》并題詩,詩云:“遼東有福添吟館,詩料盈眸客不貧。鴉鵲亂飛翻夕照,牛羊分類下前村。談詩窄徑人初到,濯足渾河水早分。難得樊嘉作知己,遠游應(yīng)未負詩人。”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后,曾攜眷回常熟。后應(yīng)湖南大學聘請,任中文系教授;抗戰(zhàn)時期,先后在湖南長沙、新化、藍田、辰溪、溆浦等地任教,在新化時曾倡辦萸江吟社。宗子威除宗志黃之外,還有一子宗之琥。
宗之琥(1914—2005),曾用名玉虎,江蘇常熟人。1936年在交通大學北平鐵道管理學院畢業(yè),分配在鐵道部實習。抗戰(zhàn)開始后,先后在西南運輸處、中緬運輸總局、滇緬公路運輸局、黔桂鐵路工程局等部門工作??箲?zhàn)勝利后,交通部成立全國船舶調(diào)配委員會,先后任秘書組組長、副秘書長。1946年進民生公司業(yè)務(wù)處任顧問,后又在民生公司上海分公司、廣州分公司任顧問、副經(jīng)理兼業(yè)務(wù)部經(jīng)理、經(jīng)理等職。1949年之后,歷任民建中央委員,民建上海市委委員、常委、副主委;中華全國工商業(yè)聯(lián)合會常委。是第三至五屆上海市人大代表;第五屆上海市政協(xié)委員、六至七屆常委。
通過上述考察,宗志黃曾供職的“北平交通大學鐵路管理學院”,與宗之琥曾就學的“交通大學北平鐵道管理學院”,究竟是一所什么性質(zhì)的學校,引起了筆者的濃厚興趣。為此,也查閱了大量相關(guān)文獻。據(jù)《北平鐵路大學年刊》(1932年印制),可知上述兩種說法皆不準確。
首先,宗志黃畢業(yè)后供職處乃是北平鐵路大學(1924年初創(chuàng),1928年開辦,1933年8月間改名為北平鐵路學院),而非“北平交通大學鐵路管理學院”。在書中附印的《北平鐵路大學現(xiàn)任教員一覽表》上,明確記載有“宗之潢(志黃),江蘇,三一歲,北京大學文科國文系畢業(yè),歷充膠海關(guān)監(jiān)督公署咨議北京平民大學教員,住址為西單頭條十二號”。而在書中另一份《北平鐵路大學前任教員一覽表》上,又明確記載有“宗威(宗子威),江蘇,十三年十二月聘充文牘股主任,十五年七月因改組改聘為出版股主任,十六年四月調(diào)充秘書”。于此,又可知1924年至1927年間,宗志黃之父宗子威曾在北平鐵路大學任職,歷任文牘股主任、出版股主任、秘書等職,對學校行政事務(wù)以及人脈資源方面應(yīng)當已有較為深厚的基礎(chǔ)。宗志黃入此校任職,與后來宗之琥入此校就讀(此時學校名已經(jīng)改為北平鐵路學院),可能皆與其父曾為此校初創(chuàng)時期資深職員有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