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森
“敵人一到,就立刻發(fā)射死亡射線?!?0世紀初,一位記者在一篇報道中寫道,“任何可燃物與之接觸都會燃燒起來,鉛像水一樣流動,它能使鐵軟化,使玻璃破裂、熔化,當它照到水上,水會迅速汽化爆炸。”
聽起來好像是一種很厲害的新式武器橫空出世了。但這一切都不是事實。這里的“死亡射線”以及關于它的描述,完全抄自英國作家H.G.威爾斯在1898年寫的科幻小說《星際戰(zhàn)爭》一書。自威爾斯開了一個頭之后,這種由可怕的高能光束組成的武器就成了科幻小說里經(jīng)久不衰的內(nèi)容。
想把它變?yōu)楝F(xiàn)實的也大有人在,不過最后都以騙局或鬧劇收場。今天回憶這段歷史,頗值得我們玩味。
子虛烏有的F射線
在20世紀之交,新型輻射的發(fā)現(xiàn)層出不窮。德國物理學家海因里希·赫茲在1887年證明了無線電波的存在,另一位德國物理學家威廉·倫琴在1895年制造出X射線,隨后很快又發(fā)現(xiàn)了α、β和γ射線。
在此后的幾年里,隨著歐洲逐漸走向戰(zhàn)爭,一場軍備競賽開始了——高科技武器越來越吸引人的眼球,于是讓騙子們有了可乘之機。
1913年,意大利發(fā)明家朱利奧·烏利維聲稱,他發(fā)明了一種新的隱形紅外輻射,他稱之為“F射線”。他說:F射線能夠穿過空氣傳遞足夠大的能量,只需在16千米外引爆火藥。裝備有F射線發(fā)生器的軍隊可以摧毀敵人的子彈和火炮,引爆他們的彈藥,從海岸上直接把敵艦炸毀。
意大利軍方一聽,豎起了耳朵,立馬撥給烏利維一筆錢,用于建造實驗室。到1914年,烏利維聲稱他的F射線在實驗中炸毀了河流中的魚雷,并計劃進行一次公開試驗,邀請軍方官員前來觀看。
不過,就在試驗前夕,事情發(fā)生了一個戲劇性變化。烏利維愛上了負責實驗的意大利海軍上將的女兒。這對情人突然私奔了。至于私奔原因,雖然烏利維口口聲聲說是女方父親不同意他們的婚事,但真實原因很可能是烏利維怕騙局被當眾揭穿。因為后來有人發(fā)現(xiàn),烏利維用來引爆魚雷的,根本不是什么射線,而是金屬鈉——我們知道,金屬鈉在水中會劇烈反應,產(chǎn)生大量的氫氣,而氫氣與空氣混合極容易爆炸。
特斯拉和“死亡射線”
在大西洋另一邊的美國,很多人也被射線技術迷住了,其中最著名的是交流電之父、具有傳奇色彩的物理學家尼古拉·特斯拉。就在《星際大戰(zhàn)》出版的同一年,特斯拉演示了用無線電波操控一艘船的模型;1899年,他又展示了在空中短距離輸送電力。他聲稱自己很快可以將電力傳輸?shù)酱笪餮蟊税丁?901年,當時的金融大亨摩爾根向他提供了15萬美元(換算成今天的貨幣,值400多萬美元),用于在紐約附近的長島建造57米高的發(fā)射塔。
但這項技術在物理學上是站不住腳的,所以等錢花光了,特斯拉也沒有研究出個名堂來。1916年3月,隨著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特斯拉趁機告訴《電子實驗家》雜志,他可以用無線電力在數(shù)百千米外引爆炸藥。該雜志的封面以“特斯拉毀滅器”為題,展示了海岸上的一座發(fā)射塔和海上正在爆炸的一艘船只。但這不過是一條臆造的假新聞,特斯拉的目的是吸引公眾的關注和投資,為他的后續(xù)研究籌措資金,結果很多人上了當。1917年,憤怒的投資者把特斯拉的發(fā)射塔大卸八塊。
后來,特斯拉也偶爾談到死亡射線,1934年,他宣布發(fā)明了另一種“死亡射線束”,能在地球曲率允許的范圍內(nèi)發(fā)射一束微小粒子。1943年他去世時,美國陸軍部從麻省理工學院派了一位專家前去查看特斯拉遺留下來的手稿和發(fā)明,看看是否有軍方感興趣的東西。這位專家發(fā)現(xiàn),1935年蘇聯(lián)曾偷偷支付特斯拉25000美元,用于研究“死亡射線”,但也沒取得任何結果。
特斯拉雖然是一位了不起的物理學家,但他備受推崇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19世紀完成的,他在20世紀做的很多事情都只能算是莽撞的冒險,只給他增添了傳奇色彩。他對“死亡射線”的研究即為一例。
用紫外線開道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隨著空戰(zhàn)和火箭戰(zhàn)的首次出現(xiàn),使得人們對死亡射線的興趣進一步增加,人們將其視為對抗來自空中攻擊一種的手段。1921年9月,法國陸軍總司令在《紐約時報》上寫道:“在這些射線的襲擊下,飛機會像被雷電擊中一樣墜落,坦克會起火,戰(zhàn)艦會爆炸,毒氣會散去。”1923年,當幾架飛越德國領空的法國飛機被迫緊急著陸時,法國官員懷疑德國使用了無線電子射線武器,于是更激發(fā)了他們想要擁有類似武器的強烈愿望。
一位叫格林德爾·馬修斯的英國發(fā)明家從中嗅到了機遇。1924年,他在一次會議上透露了一個關于“死亡射線”的設想。他設想用紫外線使空氣電離,從而讓空氣導電,這樣就可以摧毀飛機,甚至消滅整支軍隊。
這個想法并不愚蠢:紫外線可以電離空氣中的原子,而離子確實能導電。但問題是,要達到摧毀飛機的目的,需要極強的紫外線,而且在傳播過程中,為了集中能量,紫外線還不能發(fā)散,要像現(xiàn)在的激光一樣傳播。此外,在紫外線開辟的路徑上,雖然有了離子,但要讓它們形成電流,需要很高的電壓。這一切,不要說當時,就是現(xiàn)在我們也做不到。英國空軍部聽了馬修斯的陳述之后,撥給他1000英鎊去研究。但馬修斯的“死亡射線”最好的表現(xiàn)也只是讓14米外的一臺摩托車發(fā)動機停止運轉(zhuǎn)。
到了1930年代,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臨近,雷達也發(fā)明了。雷達成了英國人對付敵方轟炸機的最佳防御武器。不過,英國軍方對“死亡射線”的研究沒有完全死心??哲姴恳欢葢屹p,任何人只要能用射線殺死100米之外的一只羊,就可以得到1000英鎊的獎金,但似乎沒有一個人領過這筆獎。后來,漸漸地,也就再沒有人提起“死亡射線”了。
作為“死光”的激光武器
20世紀60年代,隨著激光的出現(xiàn),人們對于“死亡射線”的熱情又恢復了。各個國家一直在秘密研制以“死光”著稱的激光武器。激光武器具有能量集中、傳輸速度快、命中率高、轉(zhuǎn)移火力快、抗電磁干擾、能重復使用、發(fā)射費用低等特點。
激光武器擊毀目標的原理有三種,每一種都是致命的。
第一種,熱破壞。當目標物體(如飛機、導彈、船艦等)受到強激光照射后,表面材料吸收熱量而被加熱,軟化、熔化、氣化直至電離,最后要么洞穿,要么爆炸。
第二種,力學破壞。當被激光照射的物體被氣化、電離后,形成的等離子體會高速向外噴射,反沖力則會使目標物體變形斷裂。
第三種,輻射破壞。如果發(fā)射的激光是紫外線或X射線,它們具有穿透材料的本領,能破壞目標內(nèi)部的電子器件,讓目標物體直接癱瘓。
但激光武器的缺點是不能全天候作戰(zhàn),受限于大霧、大雪、大雨;而且激光發(fā)射系統(tǒng)屬精密光學系統(tǒng),在地形復雜、塵土飛揚、地面不時有震動的戰(zhàn)場上運行不易。此外,激光武器需要消耗大量電能,在能量儲存設備難微型化(如高能電池)的問題解決前,也難以實現(xiàn)大規(guī)模應用。
但激光武器的研究也在一步步推進。據(jù)報道,2010年美國軍方在一次秘密試驗中,用激光武器成功摧毀了一枚“喀秋莎”導彈。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以激光為基礎的反導彈系統(tǒng)。此后據(jù)稱,美國雷神公司又用激光武器摧毀了4架無人機。
如此看來,也許只有激光才是真正有前途的“死亡射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