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勛
我跟山有緣。小時候住臺北,四面環(huán)山。因?yàn)檫€沒有高樓遮擋,一眼望去,層層疊疊,全是連綿不斷蒼綠的山。
我住在大龍峒,是淡水河與基隆河的交匯處。淡水河已近下游,浩浩蕩蕩,經(jīng)社子、蘆州,往關(guān)渡出海;基隆河則蜿蜒向東,溯松山、汐止、基隆方向而去?;『迎h(huán)繞之處便是圓山。
從我家到圓山,快步跑去,只要十幾分鐘,山上有動物園、跑馬場,山下河邊有一座廢了的磚窯?,F(xiàn)在大概沒有人把圓山當(dāng)作“山”吧,它不過是臺北北邊一處較高的所在。圓山卻是我第一個親近的山,也借著它的高度,我開始眺望夢想更多的高山了。
寒暑假我常常跑到竹南獅頭山去,在獅頭山一住幾個寒暑假,母親急了,以為我要出家,我心里好笑,出家哪里這樣容易,我連這老婦人拜山的莊嚴(yán)與敬重都還沒有,哪里就談出家呢!
讀研究所的時候,我的論文寫的是明末的黃山畫派。黃山是奇山,刀削斧劈,幾個大石塊,磊磊疊疊,盤錯成一巨物,通體無土,露出粗糲的石質(zhì)。去過黃山的朋友跟我說,飛來峰那塊石頭,力學(xué)上怎么看都不對,絕對應(yīng)當(dāng)?shù)粝氯?,可是它就是懸在那兒,讓人捏一把汗。黃山畫派的繪畫,也因此無一不奇。梅清把山畫成一縷青煙,幽幽蕩蕩;黃山崚嶒孤傲,常常一大塊巨巖擋面,不留一點(diǎn)人情余地。黃山是明末懷亡國之痛的諸君子隱棲之所,山勢把風(fēng)景逼到了險境,時代的悲痛,也把個人的生命逼向孤絕之處。
美術(shù)史上,至今猶可仰望的,還有北宋范寬《溪山行旅圖》中的大山,堂堂正正一塊巨巖正中壁立,從什么角度看,都必須仰望,他把山升高成為一種胸懷與氣度。那是范仲淹的時代,岳陽樓上,要唱出“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抱負(fù)與情懷;那是歐陽修、韓琦的時代,是山,便要堂正、巍峨,絕不屈從。范寬的山,為山定出了精神的極則,那占畫幅三分之二的方正大山,是數(shù)學(xué)上的黃金分割,也是北宋初士人的風(fēng)姿。
后來,我去看了瑞士的阿爾卑斯山,覺得這座歐洲名山太干凈,處處都像風(fēng)景明信片剪下的一塊,纖塵不染。一路看去,無一處不好,但是,太多的“太好了”,加在一起,使人覺得不是真的。比起阿爾卑斯山,我印象更深的倒是橫阻法國與西班牙邊界的庇里牛斯山,荒悍奇禿,有一種原始的野性,處處是紅褐的土塊,倔強(qiáng)深沉,是弗拉明戈舞中郁苦與狂歡的混合。
西方美術(shù)史上,把這種紅褐郁綠的土塊山勢畫出神髓的是塞尚。用生命最后的二十年,不斷看山、畫山,不斷與山對話的塞尚,把圣維克多山升華成永恒的符號。1906年,塞尚在畫山時倒下死去。二十世紀(jì)的兩大流派,“立體派”與“野獸派”的觀念與技法都從他的畫中崛起。
在西方美術(shù)史上,與山對話的畫家并不多見。西方人多在人體上看風(fēng)景,中國人則是在山水中看到了人的諸多變貌。塞尚,作為二十世紀(jì)西方美術(shù)的宗師,這一點(diǎn),倒像是中國畫家的嫡裔。
塞尚把一生舍給了圣維克多,范寬舍給了華山,漸江舍給了黃山,黃公望舍給了富春山。儒家說“仁者樂山”,山象征了生命久動之后的息止,是紛亂中的僻靜之處,是靜定與沉思,是專注于一個簡單的對象,從紛擾中退下,知道停止的意義,知道一生只能舍給一座山。
適用主題:人與自然;一生專注一件事;虔誠;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文本解讀:江蘇省揚(yáng)州市寶應(yīng)縣安宜高級中學(xué)? ?朱趕樓
角度一:仁人智士于山水中悟出了人生、社會的諸多變貌。
山水中有人生,人生中有山水。水有水的性格——靈動,山有山的性情——沉穩(wěn)。水的靈動給人以聰慧,山的沉穩(wěn)給人以敦厚。智者之樂,就像流水一樣,悠然、淡泊,不改志向;仁者之樂,就像大山一樣,巋然不動,崇高、安寧。仁人智士,從山水中咀嚼出人生遭際,從山水中看清時代風(fēng)氣,從山水中悟出人生百味?!跋嗫磧刹粎?,只有敬亭山”——敬亭之山,讓李白享受著自己的孤獨(dú);“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山中小梅,讓林逋嗅出了世俗的銅臭;“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大江白云,讓柳子厚品出了人生的自如。
角度二:一生只專注一件事
在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yè)里,日本占了三千多家,在全球位居前列。這是一種偶然嗎?這些企業(yè)長壽的秘訣是什么呢?答案就是:它們的老板在傳承著一種精神——工匠精神?!肮そ场痹谌照Z中被稱之為Takumi,從詞義上來看被賦予了更多精神層面的含義。用一生的時間鉆研,做好一件事在日本并不鮮見,有些行業(yè)還出現(xiàn)一個家庭十幾代人只做一件事。一生只做一件事,可以超越困惑,超越浮躁,超越誘惑,享受執(zhí)著和寂寞帶給自己的幸福與快樂,“不拋棄,不放棄”,一步一個腳印地用心做一件事、就可以從量變到質(zhì)變,這種簡單主義的做事原則,最終能夠讓你品嘗到成功的美妙滋味。
1.自然孕育了生命,是萬物的母體。生而為人,我們所能做的只是懷揣無比熱忱的情感對待生命,基督徒般虔誠地著對待自然。泰戈?duì)栐f過:“只有虔誠敲門的人,才能看見大門開啟;只有當(dāng)我們虔誠地看待世間自然,我們才能真正領(lǐng)悟到深久的本質(zhì)?!比松緛砭褪且粓龀?。起點(diǎn)是新生,終點(diǎn)是死亡。關(guān)鍵是我們遭遇各種磨難后仍虔誠地對待世間萬物,方能達(dá)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境界,活出本真的自我,用一顆虔誠的心,笑看千里江山。
——江蘇省揚(yáng)州市寶應(yīng)縣安宜高級中學(xué)? 付郅純
2.歐陽修厭惡了官場,在瑯琊山中獨(dú)自流浪,“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面對失敗與坎坷,仁人智士們選擇在山水之間尋找最真實(shí)的自己,在山水之中感悟人生的真諦。仁者在山的穩(wěn)定、博大和豐富中,養(yǎng)成自己的仁愛之心;智者則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增強(qiáng)自己的理智。故孔夫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江蘇省揚(yáng)州市寶應(yīng)縣安宜高級中學(xué)? 顧海濤
3.自然為每個人造了個模子,每個模子都心懷虔誠。我們渴望把心奉獻(xiàn)給太陽,膜拜那噴薄而出的壯麗,信仰戰(zhàn)勝一切的決心。我們虔誠地對待一草一木,那是自然之精氣凝聚而成。我們虔誠地欣賞一山一水,那是盤古開天辟地留下的痕跡。我們虔誠地看待一人一物,那是我們實(shí)現(xiàn)自我價值的基礎(chǔ)。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陶淵明,但每個人都可以從自然中獲得人生的感悟,或深或淺,或多或少;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孔孟,但每個人都可以從他人身上觀照自我,“見賢思齊”,“見不賢自省”。
——江蘇省揚(yáng)州市寶應(yīng)縣安宜高級中學(xué)? 金一笑
(編輯:王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