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浦彌太郎
妨礙人思考的,往往是知識。
思考與知識,如水與油般不相溶。思考,是自行創(chuàng)造出什么;而知識,則是一股腦兒地搜集他人的產出。僅僅是搜集信息而讓知識豐富,你不能就此認為這些是“自己想出來的”。明明借用了他人的知識,卻誤以為是“自己的點子”,這就大錯特錯了。
我一直認為,人一旦變得習慣依賴搜索引擎,不假思索便可獲得答案,長此以往將漸漸喪失生而為人的某種重要的功能。
查詢之路雖然比思考之路好走得多,但是無論走得多么快,始終抵達不了終點。在尋找“為什么”“是什么”的時候,如果運用搜索引擎,會立刻搜出無數看似答案的結果。但這些并不是答案,充其量只是“看似答案的東西”。當你因此而感到滿足,認為“不知道的事,通過網絡查詢就能解決”時,你就再也不會花心思去思考了。如此一來,你將漸漸習慣身處舒適的“知識小屋”,待在里面就能獲得本來應該歷經冒險才能尋得的寶藏。
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更應該盡可能地提醒自己有意識地屏蔽信息。雖然“知道”并不容易,但是“思考”更加費力、更加困難。即便如此,我依然期許自己是一個“會思考”的人。當被要求“拿出點子來”的時候,你可能會精明地通過自己以外的媒介找到它,或者再附上自己的分析意見。但這樣的工作態(tài)度,不可能變成你的愿景,也不可能獲得社會好評。
工作經驗越豐富,思考就越困難。因為就算你不主動去檢索,你所儲備的知識還是會與日俱增。然而,知識有時候是助力,有時候則會成為阻力。
“這種事,我早就知道了?!薄澳阏f的,我聽過了?!睋碛兄R的人在看待事情的時候容易自行選擇,省略思考的麻煩,掌握訣竅準備答案。在任何領域,都存在著依循程序做事的老手。但是,我總覺得沒有什么比“知道”一件事更悲哀的了。
不論多么年長,都不應該忘記一無所知時的自己,隨時讓自己保持白紙狀態(tài)。當我感覺知識增加過多的時候,我便會進行刪減,主動忘記自己已經知道的東西。我也會聆聽最新的信息,但盡可能聽過就忘掉。
乍看之下,這樣的行為好像與時代趨勢背道而馳,但是只要再往前行,“感覺”和“思考”這未經使用的道路就是一條康莊大道。而思考的第二步,便是踏上這樣的道路?!安恢馈笔且患馨舻氖虑?。
(編輯:關曉星)
評點:“‘不知道是一件很棒的事情”既是文章的標題,也是文章的中心論點。這種觀點很有啟發(fā)性,也很具有現實意義。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在“百度”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和工作習慣的背景下,提出這種觀點,真的是振聾發(fā)聵。為了論證這一觀點,作者層層深入地分析了“思考與知識”的不同,依賴搜索查詢的危害,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對思考的阻礙,提倡人們保有思考的習慣。邏輯嚴密的理性分析,為觀點的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文章閃爍著理性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