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群
秋季,始于農(nóng)歷立秋,止于立冬,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jié)氣。中醫(yī)學認為,“燥”為秋季的主氣,稱為“秋燥”。初秋天氣尚熱,所以燥而熱。到了深秋,天氣轉(zhuǎn)涼,就會變得燥而涼。秋燥一般表現(xiàn)為溫燥和涼燥。溫燥初起時多見于身熱頭痛、干咳無痰、咽喉干痛、鼻干唇燥、心煩口渴,涼燥初起時多見于身熱頭痛、惡寒無汗、流涕、唇燥咽干、舌苔薄白而干。區(qū)分溫燥與涼燥的關(guān)鍵是“心”。心里感覺煩熱者為溫燥,感覺寒涼者為涼燥。預防秋燥多用潤法,防燥病的首要任務就是要保護人體津液。根據(jù)燥則潤之的原則,秋天飲食調(diào)養(yǎng)應以養(yǎng)陰清熱、潤燥止渴的食品為重。
1.多喝水,多吃蔬果。古代醫(yī)學家很早就提出過一條對付秋燥的飲食良方:“朝朝鹽水,晚晚蜜湯?!鼻镌镆搜a充水分,但如果大量喝白開水,水分易流失。若在白開水中加入少許鹽分、糖分,可以延長水分停留在胃腸道里的時間。這種方法,與我們現(xiàn)在醫(yī)院給患者補充生理鹽水、葡萄糖水是一個道理。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點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也是秋季養(yǎng)生、延緩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真是一舉三得。溫燥初起時,人們多吃水果和湯水即可恢復平衡。涼燥初起時,若是多喝姜糖水,可以除寒氣。
2.多吃些潤燥食物。具有滋陰潤燥的食物很多,如芝麻、葡萄、大棗、柑橘、石榴、甘蔗、荸薺、蓮藕、蓮子、菱角、梨子、木耳、蜂蜜、蘿卜等。秋令果品中,尤以梨潤燥最佳,梨性甘涼,具有潤肺、止渴、養(yǎng)陰滋潤、化痰、通便之功效。中醫(yī)認為,食粥能和胃補肺潤燥,若用潤燥食物煮粥或燉湯,制作成梨粥、胡蘿卜粥、菊花粥、芝麻粥,冬瓜湯、蓮藕湯、白蘿卜花生湯、大白菜湯、白梨銀耳湯等,則更能收到良好的益肺潤燥、生津止咳的作用。
3.進補有講究,注意防病。在夏秋交替季節(jié),不應過分地進補,切忌頓頓大魚大肉。暮秋,人們的精氣開始封藏,進食滋補食品較易被機體消化、吸收和藏納,有利于改善臟腑功能,對體弱多病的老年人更有康復、祛病和延年之功效。此時,可適當多吃些瘦肉、魚蝦、禽蛋、蓮子、大棗、雞肉、牛肉、鴿肉、當歸、熟地黃等較為偏溫熱的食品,但應盡量少吃羊肉、狗肉、鹿茸、附片等大溫大熱之品。秋季涼爽,人的食欲大增,暴飲暴食易使胃腸負擔加重,功能紊亂。特別是秋季晝夜溫差較大,腹部著涼后容易引起胃腸道疾病。因此,秋季要特別注意食品衛(wèi)生問題,防止病從口入。此外,應盡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蔥、姜、蒜、胡椒、烈性酒等燥熱之品以及油炸、肥膩之物,以免燥上加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