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溟慧
9“解說”法
首先,將白花花的糯米浸透蒸熟,準(zhǔn)備一張16開紙一般大小的保鮮膜鋪在桌上;其次,制作者套上橡膠手套,將蒸熟的糯米均勻地鋪排在上面,并把糯米壓成長方形餅狀;接著,將香腸整根放在糯米餅的中心,撒上肉松、油條,嵌入咸蛋黃,再撒下些許辣椒粉;然后,將保鮮膜連同糯米餅卷起來,把配料包裹住,再揉搓擠捏幾下,呈一個長筒狀;最后,取一根搟面杖似的木棒,在長筒狀糯米的兩端壓一壓,把長筒糯米棒內(nèi)的配料封得嚴(yán)嚴(yán)實(shí)實(shí),把保鮮膜剝下,臺灣糯米棒便誕生了。(《臺灣糯米棒》)
【賞析】這個片斷是另一種寫美食的方法——制作過程。像不像《舌尖上的中國》的解說詞?呵呵。按照這樣的烹飪過程,讀者可以“照本制作”啦,邊讀邊想象,仿佛那美味出自自己的雙手,單單從過程中就能體會用料的講究、用心的烹調(diào),想不“被饞到”都不可能啊。
10“化身”法
這里的每一粒米都是我的故交,你們那淡淡的香甜,使我沉醉,仿佛我也是一粒米,在稻田里隨風(fēng)搖曳,然后被脫去外衣,去蒸鍋里體驗蒸式“桑拿”。經(jīng)過“貴妃出浴”,我變得晶瑩剔透、飽滿圓潤,在一陣鞭炮聲中走上了年夜飯的餐桌。(《年夜飯》)
我忽然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著雪白的衣裳,站在陽光里。一陣微風(fēng)吹來,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隨風(fēng)飄動。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風(fēng)過了,我停止舞蹈,靜靜地站在那兒。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葉圣陶《荷花》)
【賞析】第一個片斷小作者化身為美味中的一種元素——米,從第一人稱的角度來講述。第二個片斷是葉圣陶爺爺寫的《荷花》中的一段,作者因為陶醉化身為一朵白蓮,從第一人稱寫自己的舞蹈。兩段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記住這個方法“化身”,當(dāng)你沉醉于美味,化身其中,巧妙表達(dá)自己的感受。妙哉!
11擬人法
紅紅的湯料上漂浮著如火一般的紅油,火紅的辣椒、數(shù)不清的花椒、大塊大塊的姜片都靜靜地“睡”在火床上,打著“撲哧撲哧”的“呼嚕聲”。不一會兒,隨著火苗旺起來,紅油上冒著小小的氣泡,一朵朵盛開的“紅蓮花”把配料追得東躲西藏,頓時,辣椒像一個個小娃娃在紅湯中盡情嬉戲。一個“巨浪”打來,把辣椒娃娃們打回了岸邊。伴著轟隆隆的“鑼鼓聲”,一場大雜燴之歌開始上演了。
【賞析】你看,是不是覺得特別生動?這段話寫得好在哪里呢?這里面有什么表達(dá)的奧妙嗎?再讀一讀畫橫線的句子,是不是感覺到了。小作者把火鍋的材料擬人化表達(dá),配料是“睡”在火床上的,還打著“呼?!蹦?。開鍋時“紅蓮花”把配料追得東躲西藏,辣椒在紅湯中嬉戲。多么有意思的想象?。∥覀兙桶堰@種方法歸納為寫味密碼——擬人法。你覺得呢?用它來寫色、寫形,是不是生動有趣?
12對比法
它比香蕉的甜更甘飴,不膩;又比巧克力的甜清淺,不烈。含一顆玉米糖,翦一段小時光,春風(fēng)在臉上催開一朵笑靨,滿足便在雙眸中涵泳漾開。
【賞析】把此“味”與彼味進(jìn)行對比,以對比中仔細(xì)分辨,能寫得更細(xì)膩、更真切。
13轉(zhuǎn)化法(擬物法)
我輕輕舔了一下,嗯,甜。那甜如一滴墨滴在宣紙上,慢慢洇開,在舌尖上舞蹈。
嘗一口,化作風(fēng),化作雨,化作香甜潤心底;變成江,變成海,變成波濤滿口香。
【賞析】甜的感覺是看不見的,不好用語言直接描寫,把它轉(zhuǎn)化為視覺,用擬物的方式表現(xiàn),和那種感覺有一種相似的視覺比擬,可感知,可意會。
14運(yùn)動法
嗅一嗅,一股奶香撲鼻而來,倏地一下滑入鼻腔,穿過咽喉,到了空空如也的肚子里。啊!迫不及待地放入口中,好細(xì)膩呦,舌尖繞糖一個圈,一層甜甜的糖味充溢了整個口腔,糖塊從腮幫左邊轉(zhuǎn)到右邊,那甜味好似一個調(diào)皮的孩子, “哧溜”一下滑過去,再打個滾兒,甜香甜香的水漾開去……忍不住貪婪地多嗍了幾下,那甜蜜濃郁的味兒仿佛一下子躥到大腦,疲勞與饑餓瞬間消減了大半。
【賞析】追尋著氣味或味道的“蹤跡”,雖然與細(xì)品法有相似之處,但更專注于“運(yùn)動”,抓住那“味”的運(yùn)動軌跡,描寫味道的游走,也不失為一種寫味的好密碼。